..续本文上一页普贤,随肩搭背,万世流传。”后人始知是菩萨应世。
(二)普贤行愿的德目
普贤菩萨所说的十种广大行愿,其德目是:一者礼敬诸佛,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,四者忏悔业障,五者随喜功德,六者请转*轮,七者请佛住世,八者常随佛学,九者恒顺众生、十者普皆回向。
(1)礼敬诸佛
礼是身礼,敬是心敬。以清净恭敬的身心,礼尽十方三世诸佛。普贤行愿品说:“所有十方世界中,三世一切人师子,我以清净身语意,一切遍礼尽无余。”人能遍礼十方过去,以及现在一切诸佛,当然是信仰佛的智慧,景仰佛的德行,对诸佛的教化,欢喜奉行,自然可改变身心,止恶行善,自觉觉他,自利利他。人能敬礼未来诸佛,无异是对自己及一切众生的人格尊重,因为自己及众生,皆是末来之佛。
人能对自己尊重,自然不敢懈怠放逸,自甘堕落;人能对他人尊重,自当不敢轻慢他人,陷害众生。然则敬礼三世诸佛的结果,既令人净化身心,发奋向上;还可以促进人间互相尊重,互相敬爱,互相协助。使人际关系,充满和谐与欢乐;使国际关系,取消战争,共存共荣!
礼敬有种种不同方式,华严疏钞清凉国师,依宝意三藏法师所说七种礼,再加三种,合为十种礼。
一是我慢礼:礼佛人,我慢贡高,身如硾之上下,心不庄重。
二是唱和礼:如修礼忏法时,口随众唱和,身随众顶礼,但高声喧杂,辞句浑乱,心打妄想,意不专一。这二种礼佛,徒具形式,皆不如法。
三恭敬礼:心生恭敬,五体投地,头面接足皈命礼。
四无相礼:身在礼佛,心入法性,无能礼之我,亦无所礼之佛,能所空寂,名无相礼。
五起用礼:虽无能礼所礼,但能普运身心,遍礼诸佛。如华严经言:“普贤行愿威神力,普现一切如来前,一身复现刹尘身,一一遍礼刹尘佛。”
六内观礼:向内观照,但礼内在法身真佛,不向外求。
七实相礼:能礼所礼,内佛外佛,同一实相,理性平等,本无差别,礼无可礼。
八大悲礼:因物我同体,故我遍礼诸佛,即等如一切众生遍礼诸佛。以自己礼佛功德,回向法界众生,因名大悲礼。
九总摄礼:总摄前六种浅深之礼为一观,一礼一拜,皆具足前之六种礼,而进入事事无碍,及事理无碍的境界。
十无尽礼:如入帝珠网,无穷无尽,又如一篓孤灯,处于四隅,四维上下,十方明镜中,即此一灯,便变成无穷无尽之灯,礼佛亦然,行者以清净身心,现于十方诸佛智慧光中,则能礼所礼,亦无穷无尽。如普贤菩萨言:“所有尽法界,虚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,世尊!我以普贤行愿力故,深心信解如对目前,悉以清净身语意业,常修礼敬,一一佛所,皆现不可说、不可说、佛刹微尘数身,一一身遍礼不可说、不可说、佛刹极微尘数佛,虚空界尽,我礼乃尽。虚空界不可尽故,我此礼敬,无有穷尽。”因名无尽礼。
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礼敬诸佛,非不如法的我慢礼及唱和礼,而是以清净三业,五体投地,捧足殷重,恭敬至诚,深入法性,离能所相,普运身心,礼诸佛已,不见能礼所礼。于深达实相,理性平等时,本乎大悲心,观想自己礼佛,等如一切众生礼佛,遍代一切众生,礼无尽诸佛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,无有疲倦。果能如此,才是普贤无边愿行的第一种:礼敬诸佛愿。
(2)称赞如来
称谓称扬,歌颂,赞谓赞叹。如来,是佛十种通号之一。普贤菩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前:“各以一切音声海,普出无尽妙言辞,尽于未来一切劫,赞佛甚深功德海。”亦教善财童子及华严海会诸大菩萨,甚至十方一切众生,皆应以无尽美妙的言辞,称扬赞叹,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。
因为称赞佛的功德,能启发人的心智,能激发人的菩提心,能鼓励人向佛学习。至于称赞未来诸佛功德,无异是对自己及一切人的赞美。何止给人鼓舞,更能使人化敌为友,化干戈为玉帛。何况人能以善言代替恶口,以称赞代替怒骂,以真实语言,代替妄言绮语,现世即得口业清净之益,来生更获辩才无碍之报,何乐而不为?
所以,称赞如来的结果,直接便可以启发人的心智,使人口业清净,辩才无碍;间接可以取消人间的毁谤怒骂,口舌之争,甚或止息世界战争,导人类于和平与安宁。
(3)广修供养
广是广大、众多,修是如法进行,供是供给。但能供养诸佛不名广,但能以四事等聚宝财物布施不名大。未能三轮体空,则不如法。今此十大愿王中的广修供养,不但供养十方三世诸佛,且包括十方法界一切众生;不谨以内外财宝布施,还能以法布施。同时,深入法性,称性而修。如普贤行愿品云:“以诸最胜妙华鬘,伎乐涂香及伞盖,如是最胜庄严具,我以供养诸如来;最胜衣服最胜香,末香烧香以灯烛,一一皆如炒高聚,我悉供养诸如来。”同时能“如说修行供养,利益众生供养,摄受众生供养,代众生苦供养,勤修善根供养,不舍菩萨业供养,不离菩提心供养。”无论财施、法施、皆尽空遍法界;无论能供所供,皆广大无比。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,因名广修供养。
学佛人能学普贤菩萨,以财法二施,广修供养,既然供养十方过去与现在佛,更能供养十方末来佛的一切众生,然则,财供养必能供给一切众生资身之具,解决民生艰苦,物质困乏;法供养必能充实人类精神空虚,解除人精神饥渴。结果,将使贫者富,愚者智,迷者悟,邪者正。由是可知,出家人广修供养的行为,确能利益众生,觉悟群迷,造福社会。
(4)忏悔业障
梵文忏摩,意译乞谅,宽恕。华文悔过,是悔悟既往的过失,誓必策进将来。梵华合言,名为忏悔。业是业力,人之身口意三业,所作一切犯罪行为,能障碍圣道,谓之业障。业障有三种:
一是烦恼障:指人心中贪嗔痴等烦恼,能恼乱人心,能阻碍人进修圣道,名烦恼障。二是业障:人的身口意三业,所作不善之业,能阻碍人进德修业,名为业障。三是报障:由三业所作恶因,将招感三涂苦果,谓之报障。今云忏悔业障,似偏于第二种业障,实则三障皆忏,如普贤行愿品言:“我昔所作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嗔痴,从身意语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。”
此外,修道有五障:一烦恼障,谓贪嗔痴等根本烦恼,障碍净心,妨害道业,使人不得进入佛的正法。二业障,由过去所作五逆十恶,或诽谤三宝的恶业,障碍生逢佛世,见佛闻法。三生障,谓生于三涂八难之处,障碍听闻学习佛法。四法障,虽生无障之处,又有悟道的机会,但因先世障法因缘,不逢善友,不闻佛法。五所知障,虽逢善友,得闻佛法,又因世智辩聪,固执己见,不肯信受佛法,不肯接受善言劝谏,妨碍进修般若,名所知障。古之读书人,及现代的知识份子,多有此障。又大智度论言:“欺为信障,怠为进障,嗔为念障,恨为定障,怨为慧障。”总之,一切犯罪心理,犯罪行为,皆能障圣道,妨碍善业,皆是业障,皆当忏悔。
忏悔的方法有三:
一作法忏,先兴起七种心,一惭愧心、二恐怖心、三厌离心、四发菩提心、五怨亲平等心、六念报佛恩心、七观罪性空。于佛前缘想,十方诸佛菩萨及圣贤僧,合掌敬礼,披陈过失,求哀忏悔。或于众僧前求忏悔,揭露身心所犯过失,誓不再造。至于忏法,古德依经作有法华忏、方等忏、大悲忏、净土忏、地藏忏、梁皇忏及慈悲三昧水忏等课本,依之修礼,至诚忏悔,可灭身口意犯戒之罪。
二取相忏:谓于修定时作观,或于念佛修行时,念念悔过,感佛来应,摩顶授记,或放光现瑞,名取相忏,可灭烦恼性罪。
三无生忏:又名无相忏,或实相忏。即是正心端坐,念无生理,观罪性空;或止息身心,正念真如,契入实相。可灭障碍中道无明。古人言:“罪由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;心灭罪亡两皆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。”就是无相忏。
观普贤经言:“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”当知人非圣贤,熟能无过?何况众生,一向不明佛法,不信因果,不识善恶,不知邪正,只凭主观妄想分别,胡作非为。即使今生奉公守法,宅心仁慈,又焉知宿世未种恶因,当感恶果。是以忏悔,非唯出家人自救之法,亦是一般人改往修来的良方。若能诚心忏悔,痛改前非,既可灭罪,还可生福。
佛弟子中的提婆达多,曾犯破和合僧,出佛身血,以醉象踏佛,及害莲华色比丘尼等极重之罪。直至临终,犹生恶心,以毒涂指,欲想害佛。当时,地生猛火,焚烧其身,被逼产生一念悔意,想向佛求救,仅称“南无”二字,便已气绝身亡,直坠地狱。因其罪孽极重,应堕阿鼻地狱,长期受苦,但因临终一念悔意,及出家善根功德,故仅受一劫之苦,即可上生天上,于六十劫内不堕三涂。天报命尽,下生人间,出家学道,法名:“南无。”
又提婆达多的好朋友阿世阇王,曾杀父禁母,枉杀无辜。由于宿生善业因缘,突然省悟,自责不已,因往佛前求哀忏悔,从佛修学,积极向善。以此忏悔修善功德,虽仍然难免地狱果报,但得重罪轻受,缩短地狱受苦时间,仅入拍球地狱,即转生天,二十劫不再堕三涂,最后报生人道,出家修行,证辟支佛果。
佛灭度后一百年间,印度有王名阿育,个性凶残好杀,设人间地狱,命刽子手耆厉,滥杀无辜。人间地狱室中,陈列各种杀人刑具,作为杀人武器,凡误入者必死无赦。时有一名为海比丘,遥见此人间地狱,楼房高广,外表富丽堂煌,以为是富豪之家,进入化缘,及见各种刑具陈列,恐怖欲出,已为耆厉所擒,欲行死刑,为海比丘,并不怕死,只恨出家多年,道业未成,就此断送性命,实在不值。因求援刑一月,以便精进办道,然后就死。耆厉不肯,因为海比丘苦苦恳求,仅允宽限七日。由于七天时间有限,为海比丘端坐一旁,忘餐废寝,精进修观。直至最后一天,限期已到,仍末开悟,焦急万分。傍晚,人间地狱,处决一名失节妇女,为海…
《四大菩萨 (无边的愿行—普贤菩萨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