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大菩薩 (無邊的願行—普賢菩薩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純正利他的行爲;再從利他的行爲中,完成自利的功德。如是自利兼他,自濟濟人,以達到學佛之目的,完成救世救人的願望。這是出家人最高的志願,亦是出家人應有清淨偉大的行爲。

  (10)普皆回向

  回是回轉,向是趨向,將自己積劫所修自利利他功德,回轉趨向所期望之目的,名爲回向。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,廣修六度諸波羅密,目的非爲個人利益,反而將個人所修的功德利益,回向衆生,願與法界有情,共同分享個人的成就,名回自向他,亦即回向衆生。菩薩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所積功德,不求人天福報,不求二乘小果,但求佛果菩提,是回因向果,即回向菩提。菩薩廣作利生事業,目的趨向真理,惟求涅槃,是回事向理,亦即回向實際。

  回因向果,回自向他,是隨相回向;回事向理,是離相回向。若但離相回向,將墮二乘,不肯回小向大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若但隨相回向,將同凡夫,執事廢理,處處著相。是以菩薩回向,必須離相,而離相的同時,又能隨相。離相是空,隨相是有,空有皆不著,二邊俱遠離,會歸中道,事理圓融,空有不二,才是普皆回向。

  又常隨佛學,是上求,是回因向果;恒順衆生,是下化,是回自向他;上求下化皆不執著,是回事向理。但能以上求下化功德,回向菩提,回向衆生,回向實際不名爲普;必須以修前九種大願所積功德,悉皆回向菩提,回向衆生,回向實際,方名爲普。如普賢行願品言:“所有禮贊供養福,請佛住世轉*輪,隨喜忏悔諸善根,回向衆生及佛道。”才是普皆回向。

  (叁)普賢行願的功德

  前文所說十種行願,是佛教一切行願中最廣大,最殊勝,功德最不可思議的行願,因名十大願王。若人能于此願王,恭敬尊重,受持讀誦,如法修行,必得以下的利益:

  (1)菩薩現身冥中加被

  普賢菩薩,以十大願王,自行化他,得叁昧自在,掌諸佛行德,爲諸佛長子。對凡能修學十大願王的衆生,常乘六牙白象,至行者前,現身說法,安慰鼓勵,令其速得圓滿成就;即使善根淺薄,無緣得見,亦于冥中摩頂加被,令業障消除,得不退轉,速得成就普賢殊勝行。如楞嚴經中,普賢菩薩對釋尊言:“若于他方恒沙界外,有一衆生,心中發明普賢行者,我于爾時,乘六牙象,分身百千,皆至其處,縱彼障深,未得見我,我與其暗中摩頂,擁護安慰,令其成就。”

  (2)降魔滅罪鬼不能害

 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,不獨獲得普賢菩薩現身冥中加被,消除業障,除諸病苦,遠離惡道。還能降諸魔怨,諸如煩惱魔,五陰魔,生死魔,心魔,業魔,天魔,善根魔,叁昧魔,善知識魔,以及菩提法智魔,悉皆降伏。令修學普賢行願的人,于菩提覺道,得以順利趣入。如普賢行願品言:“或複有人,以深信心,于此大願,受持讀誦,乃至書寫,一四句偈,速能除滅,五無間業,所有世間身心等病,種種苦惱,乃至佛刹極微塵數,一切惡業,皆得消除。一切魔軍,夜叉,羅刹,若鸠槃茶,若毗舍阇,若部多等,飲血啖肉,諸惡鬼神,皆悉遠離,或時發心,親近守護。”

  (3)增長福慧速成佛道

  修學十大願王的人,在普賢菩薩冥中加被擁護中,能消業障,能斷煩惱,能降魔怨,諸惡鬼神,不能侵犯,反而發心,親近擁護。令諸行人,在菩提覺道上,無諸障礙,所向無敵,“如空中月,出于雲翳,諸佛菩薩之所稱贊,一切天人,皆應禮敬,一切衆生,悉應供養。”同時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,“不久當如普賢菩薩,速得成就微妙色身,具叁十二大丈夫相。”其福德之大,遠勝無量七寶布施;其智慧之深,誠非叁乘聖人所及。其所生之處,常居勝族,能破一切惡道,能遠離一切惡友,能製伏外道,能解脫一切煩惱,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,能隨順趣入佛果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(4)願王相隨導歸極樂

  受持讀誦,如法修行十大願王的人,未成佛前,若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其人:“臨命終時,最後刹那,一切諸根,悉皆散壞,一切親屬,悉皆舍離;一切威勢,悉皆退失;輔相大臣,宮城內外,象馬車乘,珍寶伏藏,如是一切,無複相隨。唯此願王,不相舍離;于一切時引導其前,一刹那中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。”(普賢行願品)到達極樂世界之後,不特即可面見阿彌陀佛,同時見到文殊,普賢,觀音,彌勒,諸大菩薩,色相莊嚴,功德具足,還見自己生蓮華中,蒙佛授記。

  得授記已,立即展開廣度衆生的工作:“經于無數千萬億那由他劫,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,以智慧力,隨衆生心,而爲利益。不久當坐菩提道場,降伏魔軍,成等正覺,轉妙*輪,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,發菩提心,隨其根性,教化成熟,乃至盡于未來劫海,廣能利益一切衆生。”

  修學佛法,最忌魔障牽纏,退失道心,不能進趣佛果菩提。修持淨土法門的人,最怕臨命終時,神識昏迷,不能把持正念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今受持修學十大願王的人,憑其受持願王功德,及普賢菩薩加被之力,生前能消業除障,降魔製外,離惡斷惑,增長福慧,疾趣菩提。臨終又得願王相隨,導歸極樂。一刹那間,即得往生極樂國土,見佛授記,廣度衆生,滿菩提願。可見願王功德殊勝無比,唯佛證知。所以普賢菩薩,諄諄善誘,勸導衆生,“聞此願王,莫生疑念,應當谛受,受已能讀,讀已能誦,誦已能持,乃至書寫,廣爲人說。是諸人等,于一念中,所有行願,皆得成就。所獲福聚,無量無邊,能于煩惱大苦海中,拔濟衆生,令其出離,皆得往生,阿彌陀佛極樂世界。”(見普賢行願品)

  綜上所說,無論是四弘誓願的總願,抑或是十大願王的別願,各位皆可以理解出家人的志願是超越時空,出家人的行爲,是突破人我界限,願與行,皆廣大深遠,壯闊無限。雖然,有些出家人,末能發願立行,違反學佛原則。但站在公理與正義立場,不應因小數出家人的懈怠放逸,而否認出家人應有的弘願責任與偉行。等如社會上不能因一小撮人作奸犯科,而否定國家法律的存在一樣。

  至于學佛人,勤求智慧,策勵願行之後,應該以何種心態來實踐願行?表達智慧?深入社會,利益群衆呢?留待明晚在“無限的慈悲”一題中,再與各位討論。

  

  

《四大菩薩 (無邊的願行—普賢菩薩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