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證得的智慧。
至于大乘根機的衆生,因聞佛說六度、四攝等法門,思惟其義,如說修行;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斷塵沙煩惱,伏變易生死,證諸法空理,得道種智。若然上根利智的人,聞佛說藏性本具,或閱讀般若經,得知實相理,進而思惟其義,如法修行,廣修諸波羅密,無住生心,無相布施,積集福慧,分斷無明,分證法身;直至五住淨盡,二死永亡,福慧具足,圓契中道妙理,得一切種智。
或諸修行人:“從聞思修,入叁摩地。”當定境現前,于十住位中,初聞中道理,成就聞慧;于十行位中,思惟中道理,成就思慧;于十回向位中,修習中道理,成就修慧。于十地位中,分證中道理,遠離二邊,成就無相慧。于等覺位中,以中道妙觀慧,照中道實相理,成就照寂慧。于佛果妙覺位中,于中道理體,起中道妙用,成就寂照慧。至此,智圓理極,寂照不二,叁智圓,萬德備,證無上菩提,得無上智慧。是大乘上根利智的聖者,從聞思修,所得的結果。
綜上可知,無論是一切智,道種智,一切種智,皆因從聞思修而證得。特別是聞慧,對于學佛修行,更爲重要。不聞佛法,不解真理,不分邪正,盲從附和,盲修瞎煉,如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淵,危險萬分。所以,聞慧該是菩薩道上的導師,開發智慧寶藏的利器,人生旅途的火炬。不管是任何人,修習任何法門,皆應該從聞慧入手。多聞佛法,何止增長智慧,輔導修行,還可消除業障,挽救墮落惡道的危機。
從前有一個俗人,偶然得聞人講解金剛經。一晚,此人夢見五個黑衣人,進入鄰居,因好奇心,不覺隨行,正想舉足隨入,忽聞人言:“聽金剛經的人不可進入。”突然轉醒,原來是夢。次日走訪鄰居,一查究竟,原來昨晚鄰居所養的狗女,産下六只小狗,其中一只白色小狗已死,其余五只黑色小狗生存。此人回想昨晚,自己正穿白色睡衣,更憶及夢中人語,始知因聞經功德,得免墮落畜道,自此,笃信叁寶,努力修持。
聞經功德,不但能挽救墮落畜生危機,還可以令惡道衆生,轉世爲人。據史載:中國齊朝文宣帝時,有一僧安法師,戒行精嚴,坐禅講經,度人無數。一次,在王屋山聚衆講涅槃經,時有一雉雞,走進法師座側曲腿臥下,專心注目,靜聽法師講經。大衆吃飯時,雉雞亦出外覓食。法師日講叁次,此雞從不缺席,亦不遲到或早退。衆感其靈性,自此每飯亦施其一份。當涅槃經講至叁卷半時,此雉雞不再來,大衆生疑,法師告衆人言:此雉雞已脫離畜道,轉生爲人。
齊武平四年,僧安法師,率領徒衆,到趙洲行化,經一家門口,忽對衆言:昔日聽經的雉雞,就是投生此家。扣門,一個十來歲的小女孩開門,見法師及僧衆,歡喜作禮,如舊相識,並請衆僧入內供養。父母驚奇,此女叁步末出閨門,何以認識衆僧。法師問其父母,此女因何名雌雉,答:其出世時,頭發像雉毛,因而取名雌雉。于是僧安法師,將其往昔,爲雉雞時,在山中聽經之事道出。小女孩歡喜流涕,懇請父母准她出家,後僧安法師爲其講涅槃經,前叁卷半,一聞即悟,後之經文,聞之茫然不解,佛言:“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”信然。
還有,過去有一大寺,藏有龍藏經典,每年六月初六,必然搬出曝曬。有一年,正在曝曬藏經時,忽有一牛闖進佛門,用牛鼻子向曝曬中的藏經嗅聞。被僧人發覺,恐其弄壞藏經,急命其主人牽走,牛雖掙紮,欲繼續嗅聞,不想離去,無奈鼻子被人牽著,不得不離開。不久牛死,轉世爲人,聰明異常,十七歲中舉人,二十歲中狀元,皇上封爲道臺大人。走馬上任時,途經前生聞經的佛寺,似曾相識,心中奇怪,下馬入內觀看。忽聞衆僧誦經,竟能隨之朗誦,一字不差,念至一半,忽然無法跟上,心生懷疑,請教僧人。
老和尚說:此是因果問題,如實道來,恐道臺大人生氣。後因道臺大人幾經追問,並聲明不生氣,老和尚始將牛因聞經功德,轉生爲人之事道出。並勸道臺大人,珍惜人身,護持佛法。道臺大人,由于聞經善根,毅然棄官出家爲僧。
由此證明,無論人畜,無論眼見耳聞,甚至鼻嗅,但得與佛法接觸,皆有功德;若能從聞思修,終必證得無上智慧。
四、智慧的代表
(一)文殊菩薩的本迹
諸佛菩薩,凡果後施化,無不具足無上智慧,特別是文殊師利菩薩,更是無上智慧的代表。因爲文殊菩薩,是叁世果上如來,在首楞嚴叁昧經中說:文殊菩薩,過去成佛,名龍種上尊王佛。在央崛摩羅經說:文殊菩薩,現在北方作佛,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。在寶積經中說:文殊菩薩當來成佛,名普見如來。在華嚴經則說,文殊菩薩,是十方諸佛母,一切菩薩師。今爲輔助釋尊教化衆生,于公元前六世紀,示現出生于印度舍衛國,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,父名梵德,從母右協生,身紫金色,出生即能言,具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與佛同等。
梵語文殊師利,或曼殊室利,略稱文殊,譯名妙吉祥,或妙德。因其出生時,家族中出現十種瑞相,因名妙吉祥。又文殊菩薩,古佛再來,了了見佛性,因名妙德。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言:“妙吉祥菩薩,是叁世覺母,故名文殊師利。”
文殊菩薩,身紫金色,形如童子,五髻冠其項,左手持青蓮華,右手執寶劍,常騎獅子出入,既青年,又威猛,卻是無量諸佛母,一切菩薩師。大乘心地觀經言:“文殊師利大聖尊,十方諸佛以爲母;一切如來初發心,皆因文殊教化力。”放缽經中,釋尊曾言:“我今得佛,是文殊師利之恩也。過去無央數佛,皆是文殊師利弟子,當來者亦是,其威神力所致。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,文殊者佛道中父母。”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雲:“本爲能仁師,今乃爲弟子,佛道廣大,清淨無增減,我欲現佛身,二尊不並立……”
文殊菩薩,本居佛位,何止是釋尊之師,亦釋尊的師祖。在法華經序品中說:無量劫前,有二萬日月燈明佛出現于世:其中最後一位日月燈明佛,末出家時,有八王子,威德自在,各領四天下,後聞父王出家已成佛道,皆舍王位,出家修行,發大乘意,皆爲法師。時日月燈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薩,曾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,常爲人演說。日月燈明佛,爲彼說法華經,佛入滅後,佛的八王子,皆以妙光菩薩爲師。
妙光菩薩教化八王子,令其堅固菩提心,終于次第成佛,其最後佛名燃燈佛。而然燈佛正是釋迦如來的本師。時妙光菩薩,即今的文殊師利菩薩。是以文殊菩薩,豈獨是釋尊本師,亦是釋尊的祖師,今以祖師身份,示現爲弟子,可見佛法平等,不生執著,但爲利生,不拘世俗知見。而文殊菩薩本門的深遠,智慧的超越,亦由是可知。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,簡直是無上智慧的化身。
(二)文殊菩薩的功德
文殊菩薩,帶果行因,本其無上智慧,廣作無邊佛事,于十方佛土中,現種種身,說種種法,度種種衆生。豈獨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揚?不過,婆婆世界的衆生,因釋迦佛的介紹,始知文殊菩薩的偉大聖迹,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議。今于其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中,略舉其四如下:
(1)帶果行因堪當重任
文殊菩薩,既然是叁世果位如來,其智慧特殊可知。因此,在釋尊一代時教中,凡大乘法會,無不參與,而且擔當重任。
在華嚴經,是一佛二菩薩共演大教,名華嚴叁聖。一佛是釋尊的法身毗盧遮那佛,二菩薩指文殊菩薩,及普賢菩薩。文殊般若自在,普賢叁昧自在。文殊執掌佛的智慧寶藏,普賢推展佛的廣大行願,所謂:文殊述德,普賢啓行,同輔毗盧遮那佛,教化大機衆生。文殊菩薩,在華嚴會上,以其甚深無上的智慧,宣說諸佛無盡功德,特別是在福城中說法,廣宣諸佛種種行門,種種功德,鼓勵大衆發菩提心,勤求佛道,並勸勉大衆,親近善知識,修學普賢殊勝行。先令六千比丘,發無上意,複令無量衆生,共發菩提心。而善財童子,發菩提心已,因受文殊教化南下,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,一一親近侍奉,承受教誨,豎立青年學佛的好榜樣。
在法華經:佛將開權顯實,“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”之時,在王舍城耆阖崛山中,入無量義處叁昧,放光現瑞,照徹東方萬八千世界,令法會大衆,盡見彼土大道心衆生,及諸佛說法,四衆修行,成就道法,及諸佛涅槃,舍利起塔種種佛事。
時彌勒菩薩,及在會大衆,皆不知所以然,更不知“當以問誰,誰能答者?”幸而彌勒菩薩,念及文殊菩薩,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,應曾見此希有之相。因而請問文殊菩薩:“以阿因緣,而有此瑞?”文殊菩薩言:“如我惟忖,今佛世尊,欲說大法……。”並敘述往昔于過去諸佛處,曾見此瑞,顯其本門深遠,曾爲然燈佛師:曾受持法華經滿八十小劫,故如今釋迦如來,放光現瑞,該是將說法華經。
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,當多寶佛與智積菩薩欲還本土時,文殊菩薩,坐千葉寶蓮,大如車輪,俱來菩薩亦坐蓮花,從大海娑竭龍宮自然湧出,住虛空中,詣靈鹫山,從蓮華下,至于佛所,頭面頂禮,二世尊足,修敬已畢,往智積所,共相慰問,卻坐一面。時智積菩薩問文殊,在龍宮教化幾何?文殊答:“其數無量,非口所宣,非心所測。”同時,令其所教化無量菩薩,皆坐蓮華,從海湧出,詣靈鹫山,作爲見證。並告智積:“在海龍宮中,唯常宣說法華經,故令無數衆生,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”智積因問:“此經甚深微妙,諸經中寶,世所希有,頗有衆生,勤加精進,修行此經,速得成佛?”文殊菩薩說:有娑竭羅龍王女,年始八歲,智慧利根,辯才無礙,能持諸佛甚深秘密,于刹那間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即可作佛。
智積菩薩,不信龍女于須臾頃,便成正覺。豈料言論末畢,龍女已現在前,頭面頂禮世尊,卻住一面,以偈贊佛。時舍利弗對龍女說:“汝謂不久得無上道,是事難信,所以者何,女身垢穢,非是法器,雲何能得無上菩提?佛道懸曠,經無量劫,勤苦積行,具修諸度,然後乃成。又女人身,獨有五障,一者不得作梵…
《四大菩薩 (無上的智慧—文殊菩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