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大菩薩 (無上的智慧—文殊菩薩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王,二者帝釋,叁者魔王,四者轉輪王,五者佛身,雲何女身,速得成佛?”

  當時龍女,即以隨身所帶寶珠,奉獻釋尊,佛即納之。龍女對智積菩薩及舍利弗言: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否?答:“甚疾”女言:“汝以神力,觀我成佛,複速于此。”即時會衆,皆見龍女,忽然之間,變成男子,具菩薩行,即往南方,無垢世界,坐寶蓮華,成等正覺:“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,普爲十方一切衆生,演說妙法。”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,天龍八部,人非人等,既見龍女成佛,複聞龍女說法,無量衆生,聞法悟解;叁千衆生,住不退地;叁千衆生,發菩提心而得授記。

  至此寶積菩薩,舍利弗,以及一切不信龍女能立即成佛者,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實。同時由事實證明,文殊菩薩常說法華經,恒令衆生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速得成佛。還有,證明女身有五障,不能成佛,僅衆生知見,妄想分別執著而已。若能止妄歸真,即女子身,立地成佛,如龍女然。

  在楞嚴經:阿難尊者,示墮淫室,爲摩登伽女,淫躬撫摩,將毀戒體之際,佛教文殊菩薩,持佛頂神咒,前往救護;並提獎阿難,及摩登伽女,歸來見佛,遂啓發楞嚴大教。在楞嚴會上,佛爲阿難大衆,征心辨見,破妄顯真。明五陰、六入、十二處,十八界,皆如來藏性,欲證此性,當修奢摩它、叁摩、禅那,持戒修定,自可反妄歸真,六根互用。後因阿難請問圓通本根,佛即敕令二十五聖,各說圓通之後,再敕文殊菩薩,爲大衆選擇圓通本根。結果,文殊菩薩選出: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。”顯示耳根聞性圓、通、常叁真實功德。並說:“我亦從中證,非惟觀世音。”以鼓勵當時法會大衆,及末世學人,修習耳門圓通法門。

  在維摩經,維摩居士示疾,佛遣派各大弟子,前往問疾。十大弟子,皆言:曾被維摩诘诃斥,不敢前往。佛再派彌勒菩薩等前往,諸大菩薩,亦各說曾被維摩诘诃責因緣,不敢前往。最後佛告文殊師利:“汝行謂維摩诘問疾。”文殊師利白佛言:“世尊,被上人者,難爲酬對,深達實相,善說法要,辯才無滯,智慧無礙,一切菩薩,法式悉知,諸佛秘藏無不得入,降伏衆魔遊戲神通,其慧方便,皆已得度。雖然,當承佛聖旨,詣彼問疾。”

  于是,文殊菩薩率領八千菩薩,五百聲聞,百千天人,入毗耶離城,到維摩诘室,兩位古佛見面,旗鼓相當,遂展開一番妙論,令隨文殊菩薩前往大衆中,八千天子,發阿褥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至于共演諸佛不二法門時,令隨往大衆中五千菩薩,皆入不二法門,得無生法忍。

  不但以上諸經,釋尊委以重任,在大藏經中,因文殊菩薩而發起的大乘經典,或以文殊聖號標立經題的經典甚多,特別是在般若會上,文殊菩薩,處處現身說法,分擔釋尊的辛勞,誠釋尊的權威法將,得力助手,主要功臣。

  (2)權巧方便捉劍逼佛

  文殊菩薩,不但本其無上智慧,輔助釋尊,演說大乘妙法,廣度衆生,甚至爲成熟衆生,不惜驚世駭俗,持劍逼害于佛。大寶積經百零五卷中說,當時會衆中,有五百菩薩,已得四禅,成就五通,由宿命通,得知自己往昔生中,曾作殺父殺母,殺阿羅漢,毀佛塔寺,破和合僧等罪,心生憂悔,分別罪相,無時或忘。故于甚深法忍,不能證入。

  文殊菩薩,爲成熟五百菩薩,令止分別心,得悟無生法忍。于是即從座起,整衣袒肩,手執利劍,直趣世尊,欲行逆害。佛告文殊:“汝住汝住,不應造逆,勿得害我……。”佛因而說諸法如幻,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;諸相虛妄,但由內心分別執著,見有諸相。時五百菩薩聞法,觀察諸法如幻,是故于中,無人得罪,無罪可得,誰爲殺者,而複遭殃,因知宿罪如幻,而證入無生法忍。歡善踴躍,說偈贊曰:“文殊大智人,深達法源底,自手握利劍,馳逼如來身,如佛劍亦爾,一相無有二,無相無所生,是中雲何殺。”可見文殊菩薩,成就衆生的權巧方便。非大智大慧,焉能如是。

  (3)建立道場攝化有緣

 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說:“東方有處名清涼山,從昔以來,諸菩薩衆,于中止住。現有菩薩文殊師利,與其眷屬,諸菩薩衆,一萬人俱,常在其中,而演說法。”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亦說:“爾時世尊,告金剛密迹菩薩言:我滅度後,于此瞻部州東北方,有國名大振邦,其國有山號曰五頂,文殊童子,遊行居上,爲諸衆生,于中說法。”而經所說清涼山及五頂山,即今中國山西省之五臺山。此山在五臺縣之東北,離縣城一百二十裏,五峰環抱,頂無森林,如壘土之合,因名五臺山。地居邊境,寒冷異常,無炎暑之熱,又名清涼山。古之叢林,今之佛刹,皆在中臺之下,其南臺離中合八十裏,臺高叁十裏,頂周二裏,金蓮名菊,燦發如錦,亦名錦繡峰,世傳是文殊菩薩所居。

  據傳記載:唐朝大曆年間,曾有無著禅師,及法照禅師二人,曾在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,親睹道場勝境。

  無著禅師,是永嘉人,在唐大曆二年,入五臺山,在華嚴寺挂單。一日,遊般若經樓,忽見一吉祥鳥,由其頭頂經過,飛向東北。次日,又有白光兩道,自東北來。同房僧衆皆見而異之。無著心動,希見文殊菩薩,因往金剛窟,禮拜後,便于石上靜坐參禅。正閉目斂神之際,忽聽有人叱牛飲水之聲,開目視之,見一老翁,身穿短褐麻鞋,頭上裹巾,正牽牛飲水,無著急迎上禮問老者何來?答:“山外求糧,用在臺山。”並問無著:“仁者何來,到此何事?”無著答:“聞有金剛窟,來禮拜聖迹。”老人邀無著到其精舍參觀,乃牽牛前行,無著隨之,到寺前,老人喊均提叁聲,有童子應聲開門,從老人手中接過牛繩,牽牛入寺。

  寺中琉璃爲地,屋瓦金光耀目,華麗莊嚴,非人間所有。老者坐白牙床,指一錦墩命無著坐,童子獻茶,又上酥酪,吃之,頓感身心舒暢無比。無著問老人:“此間佛法,如何住持?”答:“龍蛇混雜,凡聖同居。”又問住衆多少,老者言:“前叁叁,後叁叁。”老者問無著:“初出家時,所求者何?”無著答:“求大乘菩提心。”又問:“齒臘幾何?”無著答:“叁十。”老者言:“你很純淑,到叁十八歲時就好。”隨即命無著下山,並贈偈曰:“一念淨心即菩提,勝造恒沙七寶塔,寶塔畢竟碎爲塵,一念淨心成正覺。”並命均提送無著下山,童子送無著走出金剛窟,無著問:“此地伽藍何名? ”童子笑問剛從何來?無著答:“金剛窟。”童子曰:金剛之下何字?答:“般若。”童子曰:“剛才伽藍,即是般若寺。”無著至此,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薩化身,因稽首童子,乞賜一言。童子穩身而歌曰:“面上無嗔真供養,口裏無嗔吐妙香,心裏無嗔有珍寶,無染無垢是真常。”頃刻間童子與寺皆失其所在。唯見山林土石,無著淒然下山,隱居五臺山而終。

  法照禅師,亦于唐大曆二年,在衡州(即今衡陽)雲峰寺挂單。一日在齋堂食粥,缽中忽現彩色祥雲,雲中有魏峨山寺,寺東北有山,山下有澗,澗北有石門,從石門進去又有寺。寺額題有金色大字,名“大聖竹林寺。”法照驚訝,何以缽中有此景象?兩天後,食粥時,缽中又現五臺山寺景。亭臺樓閣,魏峨莊嚴,金沙布地,宛非人間。大智文殊菩薩與聖衆萬余人在其中,直到吃粥完畢,才隱沒不見。法照心疑,詢問諸僧,時有嘉延,昙晖二師,曾到過五臺山,謂其所見,正是五臺山聖境。法照遂興起朝禮五臺山之念。

  大曆四年,衡州湖東寺,啓建九旬五會念佛道場。六月二日下午,照師于寺內高樓,遙見祥雲,雲中出現樓閣,閣中梵僧執錫行道,身高丈余。阿彌陀佛,與文殊、普賢二大菩薩,高座于中,直至酉時始漸隱去。當晚照師在道場外,見一老人,對他說:“你早發心要往金色世界,求見大聖,爲何不去?”照答:“路遙難達。”老人言:“但決定去,便無困難。”自此,照師誓必前往五臺山。同年八月十叁日,照師從南嶽結伴同行,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臺山。同行者皆見佛光寺有數道白光,及六日,到佛光寺,所見一如缽中所現景象。當晚,有一道毫光,自北山飛下,射法照禅師身。詢問寺僧,謂是︰“大聖不思議光,常照有緣人。”照師依先來方面,向東北行五十余裏,果有一山,山下有澗,澗北有石門。石門前有兩個八九歲青衣小童站立,一稱善財,一稱難陀。見照師來,即歡喜問詢引入寺內,向北走數裏,到一寺前,額題大金字:“大聖竹林寺。”寺廣約二十裏,有一百二十進院。院內皆有寶塔,殿閣莊嚴,黃金爲地,流渠華樹,充滿其中。

  照師進入講堂,見文殊在西,普賢在東。各據師子高座,宣妙法音,左右圍繞聞法菩薩聖衆約萬余。法照頂禮二大士,請問:“末代凡夫,去聖遙遠,末悉該修何法門?”文殊菩薩答:“諸修行門中,無過念佛,供養叁寶,福慧雙修,最爲徑要。憶我過去劫中,因觀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養佛故,今得一切種智。是故一切諸法般若門,乃至諸佛,皆從念佛而生。故知念佛爲諸法之王,汝當念諸法之王,無令間斷。”法照又問:“當如何念?”文殊答:“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彌陀,被佛願力,不可思議,後世衆生,有稱其名號者,命終之後,決定往生彼佛國土,速證菩提,永不退轉。”跟著二位大士,各舒金手,爲法照摩頂授記。文殊菩薩又言:“汝可到別院去巡禮。”法照到七寶果園,見園中果子方熟,其大如碗,摘而食之,身心泰然。最後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門外,瞬間即失其所在。悲感不已,因立石爲記,據說至今,此石仍在。

  同年十二月,法照在華嚴院念佛道場,絕食期生淨土。到第七日初夜時分,見一梵僧對他說:“汝見臺山境界,爲何不說?”言訖不見。第二天晚上,正念佛時,又見梵僧來說:“你所見五臺山聖境,爲何不向人宣說?普令大衆發菩提心?”照師說:“我實無心,說出恐生疑謗,不獲利益及遭罪業。”梵僧道:“大聖文殊現在此山,尚招人謗,況你所見?不過要使衆生見聞此者,發菩提心,去惡興善,…

《四大菩薩 (無上的智慧—文殊菩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