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大菩萨 (无上的智慧—文殊菩萨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王,二者帝释,三者魔王,四者转轮王,五者佛身,云何女身,速得成佛?”

  当时龙女,即以随身所带宝珠,奉献释尊,佛即纳之。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:我献宝珠,世尊纳受,是事疾否?答:“甚疾”女言:“汝以神力,观我成佛,复速于此。”即时会众,皆见龙女,忽然之间,变成男子,具菩萨行,即往南方,无垢世界,坐宝莲华,成等正觉:“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,普为十方一切众生,演说妙法。”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,天龙八部,人非人等,既见龙女成佛,复闻龙女说法,无量众生,闻法悟解;三千众生,住不退地;三千众生,发菩提心而得授记。

  至此宝积菩萨,舍利弗,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,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。同时由事实证明,文殊菩萨常说法华经,恒令众生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速得成佛。还有,证明女身有五障,不能成佛,仅众生知见,妄想分别执著而已。若能止妄归真,即女子身,立地成佛,如龙女然。

  在楞严经:阿难尊者,示堕淫室,为摩登伽女,淫躬抚摩,将毁戒体之际,佛教文殊菩萨,持佛顶神咒,前往救护;并提奖阿难,及摩登伽女,归来见佛,遂启发楞严大教。在楞严会上,佛为阿难大众,征心辨见,破妄显真。明五阴、六入、十二处,十八界,皆如来藏性,欲证此性,当修奢摩它、三摩、禅那,持戒修定,自可反妄归真,六根互用。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,佛即敕令二十五圣,各说圆通之后,再敕文殊菩萨,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。结果,文殊菩萨选出:“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。”显示耳根闻性圆、通、常三真实功德。并说:“我亦从中证,非惟观世音。”以鼓励当时法会大众,及末世学人,修习耳门圆通法门。

  在维摩经,维摩居士示疾,佛遣派各大弟子,前往问疾。十大弟子,皆言:曾被维摩诘诃斥,不敢前往。佛再派弥勒菩萨等前往,诸大菩萨,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,不敢前往。最后佛告文殊师利:“汝行谓维摩诘问疾。”文殊师利白佛言:“世尊,被上人者,难为酬对,深达实相,善说法要,辩才无滞,智慧无碍,一切菩萨,法式悉知,诸佛秘藏无不得入,降伏众魔游戏神通,其慧方便,皆已得度。虽然,当承佛圣旨,诣彼问疾。”

  于是,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,五百声闻,百千天人,入毗耶离城,到维摩诘室,两位古佛见面,旗鼓相当,遂展开一番妙论,令随文殊菩萨前往大众中,八千天子,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,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,皆入不二法门,得无生法忍。

  不但以上诸经,释尊委以重任,在大藏经中,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,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多,特别是在般若会上,文殊菩萨,处处现身说法,分担释尊的辛劳,诚释尊的权威法将,得力助手,主要功臣。

  (2)权巧方便捉剑逼佛

  文殊菩萨,不但本其无上智慧,辅助释尊,演说大乘妙法,广度众生,甚至为成熟众生,不惜惊世骇俗,持剑逼害于佛。大宝积经百零五卷中说,当时会众中,有五百菩萨,已得四禅,成就五通,由宿命通,得知自己往昔生中,曾作杀父杀母,杀阿罗汉,毁佛塔寺,破和合僧等罪,心生忧悔,分别罪相,无时或忘。故于甚深法忍,不能证入。

  文殊菩萨,为成熟五百菩萨,令止分别心,得悟无生法忍。于是即从座起,整衣袒肩,手执利剑,直趣世尊,欲行逆害。佛告文殊:“汝住汝住,不应造逆,勿得害我……。”佛因而说诸法如幻,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;诸相虚妄,但由内心分别执著,见有诸相。时五百菩萨闻法,观察诸法如幻,是故于中,无人得罪,无罪可得,谁为杀者,而复遭殃,因知宿罪如幻,而证入无生法忍。欢善踊跃,说偈赞曰:“文殊大智人,深达法源底,自手握利剑,驰逼如来身,如佛剑亦尔,一相无有二,无相无所生,是中云何杀。”可见文殊菩萨,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。非大智大慧,焉能如是。

  (3)建立道场摄化有缘

 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:“东方有处名清凉山,从昔以来,诸菩萨众,于中止住。现有菩萨文殊师利,与其眷属,诸菩萨众,一万人俱,常在其中,而演说法。”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:“尔时世尊,告金刚密迹菩萨言:我灭度后,于此瞻部州东北方,有国名大振邦,其国有山号曰五顶,文殊童子,游行居上,为诸众生,于中说法。”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,即今中国山西省之五台山。此山在五台县之东北,离县城一百二十里,五峰环抱,顶无森林,如垒土之合,因名五台山。地居边境,寒冷异常,无炎暑之热,又名清凉山。古之丛林,今之佛刹,皆在中台之下,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,台高三十里,顶周二里,金莲名菊,灿发如锦,亦名锦绣峰,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。

  据传记载:唐朝大历年间,曾有无著禅师,及法照禅师二人,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,亲睹道场胜境。

  无著禅师,是永嘉人,在唐大历二年,入五台山,在华严寺挂单。一日,游般若经楼,忽见一吉祥鸟,由其头顶经过,飞向东北。次日,又有白光两道,自东北来。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。无著心动,希见文殊菩萨,因往金刚窟,礼拜后,便于石上静坐参禅。正闭目敛神之际,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,开目视之,见一老翁,身穿短褐麻鞋,头上裹巾,正牵牛饮水,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?答:“山外求粮,用在台山。”并问无著:“仁者何来,到此何事?”无著答:“闻有金刚窟,来礼拜圣迹。”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,乃牵牛前行,无著随之,到寺前,老人喊均提三声,有童子应声开门,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,牵牛入寺。

  寺中琉璃为地,屋瓦金光耀目,华丽庄严,非人间所有。老者坐白牙床,指一锦墩命无著坐,童子献茶,又上酥酪,吃之,顿感身心舒畅无比。无著问老人:“此间佛法,如何住持?”答:“龙蛇混杂,凡圣同居。”又问住众多少,老者言:“前三三,后三三。”老者问无著:“初出家时,所求者何?”无著答:“求大乘菩提心。”又问:“齿腊几何?”无著答:“三十。”老者言:“你很纯淑,到三十八岁时就好。”随即命无著下山,并赠偈曰:“一念净心即菩提,胜造恒沙七宝塔,宝塔毕竟碎为尘,一念净心成正觉。”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,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,无著问:“此地伽蓝何名? ”童子笑问刚从何来?无著答:“金刚窟。”童子曰:金刚之下何字?答:“般若。”童子曰:“刚才伽蓝,即是般若寺。”无著至此,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,因稽首童子,乞赐一言。童子稳身而歌曰:“面上无嗔真供养,口里无嗔吐妙香,心里无嗔有珍宝,无染无垢是真常。”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。唯见山林土石,无著凄然下山,隐居五台山而终。

  法照禅师,亦于唐大历二年,在衡州(即今衡阳)云峰寺挂单。一日在斋堂食粥,钵中忽现彩色祥云,云中有魏峨山寺,寺东北有山,山下有涧,涧北有石门,从石门进去又有寺。寺额题有金色大字,名“大圣竹林寺。”法照惊讶,何以钵中有此景象?两天后,食粥时,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。亭台楼阁,魏峨庄严,金沙布地,宛非人间。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,直到吃粥完毕,才隐没不见。法照心疑,询问诸僧,时有嘉延,昙晖二师,曾到过五台山,谓其所见,正是五台山圣境。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。

  大历四年,衡州湖东寺,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。六月二日下午,照师于寺内高楼,遥见祥云,云中出现楼阁,阁中梵僧执锡行道,身高丈余。阿弥陀佛,与文殊、普贤二大菩萨,高座于中,直至酉时始渐隐去。当晚照师在道场外,见一老人,对他说:“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,求见大圣,为何不去?”照答:“路遥难达。”老人言:“但决定去,便无困难。”自此,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。同年八月十三日,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,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。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,及六日,到佛光寺,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。当晚,有一道毫光,自北山飞下,射法照禅师身。询问寺僧,谓是︰“大圣不思议光,常照有缘人。”照师依先来方面,向东北行五十余里,果有一山,山下有涧,涧北有石门。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,一称善财,一称难陀。见照师来,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,向北走数里,到一寺前,额题大金字:“大圣竹林寺。”寺广约二十里,有一百二十进院。院内皆有宝塔,殿阁庄严,黄金为地,流渠华树,充满其中。

  照师进入讲堂,见文殊在西,普贤在东。各据师子高座,宣妙法音,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。法照顶礼二大士,请问:“末代凡夫,去圣遥远,末悉该修何法门?”文殊菩萨答:“诸修行门中,无过念佛,供养三宝,福慧双修,最为径要。忆我过去劫中,因观佛故,因念佛故,因供养佛故,今得一切种智。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,乃至诸佛,皆从念佛而生。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,汝当念诸法之王,无令间断。”法照又问:“当如何念?”文殊答:“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,被佛愿力,不可思议,后世众生,有称其名号者,命终之后,决定往生彼佛国土,速证菩提,永不退转。”跟著二位大士,各舒金手,为法照摩顶授记。文殊菩萨又言:“汝可到别院去巡礼。”法照到七宝果园,见园中果子方熟,其大如碗,摘而食之,身心泰然。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,瞬间即失其所在。悲感不已,因立石为记,据说至今,此石仍在。

  同年十二月,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,绝食期生净土。到第七日初夜时分,见一梵僧对他说:“汝见台山境界,为何不说?”言讫不见。第二天晚上,正念佛时,又见梵僧来说:“你所见五台山圣境,为何不向人宣说?普令大众发菩提心?”照师说:“我实无心,说出恐生疑谤,不获利益及遭罪业。”梵僧道:“大圣文殊现在此山,尚招人谤,况你所见?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,发菩提心,去恶兴善,…

《四大菩萨 (无上的智慧—文殊菩萨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