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大菩薩 (無上的智慧—文殊菩薩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離苦得樂耳。”照師因憶前所見,錄之于冊,傳示他人。

  (4)深入民間現身說法

  大聖文殊,不獨建立道場于五臺山,攝化有緣人。同時深入民間,示同凡人,隨機說法,普度衆生。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,就是文殊菩薩應世。寒山示現生于貧苦之家,自小父母雙亡。其兄不仁,飽受饑渴之苦,爲求知謀生,輾轉流浪,其詩雲:“出生叁十年,常遊千萬裏。”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,後到天臺山出家,隱居于寒岩,甚感滿足。但爲求飲食,常到國清寺,找老友拾得。當時拾得在寺內當行堂職,將殘余飯菜,收貯竹簡,贈給寒山子。寒山子生平行爲,迥異常人,特別其所吟詩,深具佛法妙理,都是醒世警言。所以虛雲老和尚說:“法身清淨若琉璃,肉眼看來那得知,欲識其中玄妙處,細讀寒山百首詩。”

  還有中國宋朝時代,有戒阇黎者,亦文殊菩薩的化身。傳記:宋朝臺州臨海縣,有一長者名婁原祐,樂善好施,其父官拜少卿,亦仁慈愛物。其夫人張氏,夜夢月光入懷,後懷孕生子,取名頓吉。頓吉出世即言:“善哉父母,生我劬勞,長度群生,爲世沃焦。”父母聞言大驚,既憂且喜。有一天,小兒忽請其母,准備七人齋飯,果然不久,七個和尚共來。其父原祐合掌請問:“大德何來?”其中一人答道:“我等是從南印度來,聞居士生奇子,特來相賀。”飯後,抱兒相見,僧對兒言:“仁者有情之軌,切莫被他蒙過,須要惺惺。”兒乃撫掌而笑,僧去後,小兒對父母言:“剛才七人,都是佛菩薩化現人間。”

  頓吉五歲時,自稱六和大師。十五歲辭別父母去出家,在杭州道上,遇見慧光和尚,說明出家意念。老和尚介紹彼去飛來峰,見波利多尊者,尊者問:“子從何來?”答:“從緣來。”問:“是何姓? ”答:“是佛性。”問:“子身尚俗,安識佛性?”答︰“我身雖俗,因俗證真,真俗圓融,洞然無二,無二之性,即是佛性。”波利多尊者,異其根利,爲之落發出家,受具足戒,名之爲“善戒。”自此,雲遊四方,廣度衆生。但行爲怪誕,異于常人。知人所不知,能人所不能。

  淳熙二年,戒師與弟子普明,道全等人,由五臺山同往潼州,有一渡口,名化生渡。對岸有一神廟,是五郎祠。五郎神時常顯靈,令鄉人每天殺豬宰羊致祭,五郎神知戒師必經此道,化虎擋住去路,戒師知虎是五郎神所變,以手格虎讓路,來到五郎祠,指神像叱曰:“汝是一郎至五郎,妄興禍福宰牛羊,老僧爲說無生法,免至冤家累世償。”五郎神像立即塌壞,五郎祠亦無火自焚。

  淳熙叁年,戒師來到洛陽,洛陽有一富家名李光弼,常聽信妖言,沈迷邪魔,戒師憨其愚,爲邪魔所惑,親到其家,端坐入慈濟叁昧。衆魔各自現形,皆是邪魔外道,甚至牛神鬼怪之類。向師哀求:“乞爲開導。”戒師曰:“汝等衆魔妖精,性本妙明,從今以後,不要再害生靈。”衆魔感恩而逃,李家自此安甯,而李光弼亦皈依叁寶,正信佛法。

  淳熙六年,戒師經過一處,見一屠夫名金炳,正縛著一頭羊,欲舉刀刺殺,羊咩咩哀叫不已。戒師說道:“你兩腳不修,遭此活剝。”謹此二句話,羊不叫了,屠夫也不殺了。戒師開示曰:“人成羊,羊變人,只在轉瞬間。一切衆生,無不曾作父母兄弟,男女眷屬,易生而受禽畜之身,雲何于中取而食之?汝等從冥入冥,報此軀殼,吃他八兩,還他半斤,若能返妄歸真,從冥入明,脫此軀殼,應當歸依叁寶,永不殺生。”金屠夫聽罷,放下屠刀,舍妻出家,忏悔罪業,戒師爲其披剃受戒,法名可化。

  後來可化欲往天臺山參石橋禅師,路遇強盜,被衆強盜攔截痛歐,可化大叫“冤家痛哉。”群盜笑言:“正是冤家。”將可化縛于樹上,欲活剝其皮,這時有一盜首走來,追問經過道:“他是出家人,那裏有錢,殺他無用,放他去吧!”可化死裏逃生,不敢前往,退回戒師處,將經過告戒師。師說:“若無老僧救你,定還他八兩了。”可化始知盜首,正是戒師變身。

 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,一日對其夫人說:“聽說兜率院和尚戒師,能夠吃叁個豬頭五鬥酒,我想試試這和尚食量。”夫人同意,迎請戒師來,還沒談話,先進飲食,桌上酒菜爲之一空。太守見戒師食量驚人,不禁稱奇,但太守夫人,在後面窺見,騰空而入之鬼神環衛在側,戒師將食物擲左右,衆鬼神接而食之。事後夫人將所見事告太守,太守再次請戒師來應供,暗中偷窺,果如夫人所言,敬畏不已。

  一次,戒師買很多蝦煮熟而食,賣蝦者來要錢,戒師囊空如洗,無法給予。蝦販大怒,聲言無錢,還我蝦來。戒師大笑,張口噴出滿桌鮮蝦,活潑崩跳,衆人大駭,戒師頭也不回,手挽周婆,行歌而去。周婆歌曰:“笑煞愚癡漢,管家無歇時,四山若來合,妻子各分離。”又歌曰:“世人都笑我,我笑世間人,如意摩尼現,無人識本真。”戒師則歌曰:“瘋僧瘋婆,吃酒磋蛇,太守仁風,阇黎神訣。”

  原來紹熙四年,臺州大旱,黎民百姓,祈禱神祇,不獲感應,反而炎陽更烈。當時太守,將城隍廟神像搬出曝曬,責其不能澤而救民。夜夢神言:“汝知龍屬,職司行雨,若無天命勒令,是不敢自專。城東兜率寺戒師,是文殊菩薩示現,乃能致雨,試往求之。”次日太守齋戒沐浴,率領僚屬,親往寺中求見戒師。其他官吏進去,見戒師醉酒未醒,並吐滿地穢物,出告太守。太守不信:直入師室,戒師清醒如常,且異香滿室。問:“明府來此何爲?”太守說明來意,懇請戒師慈悲致雨,以救民衆。師曰:“明府不用心憂,當有報命。”太守走後,戒師取紙墨作書焚之,不久大雨驟至,四境水量充足,秋天播種,竟獲豐收,農民喜而歌曰:“仲春喜新睛,六月遭酷熱,太守揚仁風,阇黎妙神訣,除熱得清涼,歌聲幾時歇。”

  一日戒師,大顯神通,放大光明,衆人皆見戒師頂上毫光萬丈,光中現出七佛,然後對衆言:“老僧世緣已畢,今與汝等作別。”師示滅後,屹然不動,顔貌如生,荼毗之日,擡之不起。其弟子道稠告衆曰:“吾師爲七佛之師,方便示現,凡火不化。”遂爲師開襟以待,忽然胸中出叁昧火自焚,五色祥雲撩繞不散,舍利如雨下,造塔于寺,永鎮山門。

  戒師圓寂後,有人對周婆說:“戒和尚去矣。”周婆即于普濟橋下坐化,化生蓮華,香光交錯,見者驚歎不已。七日後,忽有一異僧出現,歌曰:“戒師文殊,周婆普賢,隨肩搭背,萬世流傳。”原來戒師與周婆,是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的化身,深入民間,隨緣教化,可惜世人不知,奈何。

  五、智慧的重要

  文殊菩薩之所以能爲諸佛母,菩薩師;能說諸佛功德,策進行者;能權巧方便,現身說法,全憑久已證得無上智慧。至于古代高僧,能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,成爲佛門龍象;以及古今聖賢,能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,亦皆憑借智慧的輔導。所以,人們無論欲想成佛作祖,成聖成賢,建立功勳,造福社會,或做個平平凡凡,堂堂正正的人,都應該放棄妄想,追求智慧。

  很多人以爲智慧,就是聰明,其實不然,因爲一個有智慧的人,必然明白事理,知因識果,辨別是非,分析邪正,甚而認識人生的意義與價值,必能突破愚癡暗蔽,擺脫名枷利鎖,走向人生正軌,止惡向善,利己利人。至于聰明的人,雖然頭腦靈活,思想敏捷,但缺乏智慧明辨,處世做事,僅憑主觀錯覺的判斷,以及妄想分別的沖動,再加上內在貪嗔癡煩惱擾亂視線,往往唯達目的,不擇手段;每爲滿足個人權利的占有,不惜犧牲他人的福利。結果,製造人間罪惡,啓發社會爭端,導致世界混亂。

  目前世上很多作奸犯法,不守紀律,破壞社會秩序的人,不講道德,不顧正義,玩弄政權的人,或唯利是視,草菅人命,發明大量殺人武器的人……,無一不是聰明人。由于聰明人只知有我,不知有人;只知金錢萬能,不知仁義可貴;只知講究物質享受,不知發揮精神文明;遂本其聰明才智,大展私欲抱負,角逐名利,設置陷阱,……。由于聰明人愈來愈多,世界也愈來愈混亂,究其主因,無非是缺乏智慧輔導,致使聰明反爲聰明誤,何止自誤前程,簡直誤盡天下蒼生。

  今天,本人將能左右人類前途的智慧,尤其是可造福人群的無上智慧,介紹給各位,希望在座各位,藉此因緣,明白智慧對人生的重要;何止是人生的寶藏,成佛的真因,抑亦是開辟覺道,促進人生覺悟的利器。我們不但要勤求世間的智慧,以納人生于正軌,創造光明遠大的前程;還要追求出世間的智慧,特別是無上的智慧,使自己手握智慧寶劍,勇往向前,揭開人生秘奧,克服時代艱苦,伸展二利願行,實現人生理想,提升人生至善的德性,開辟人生至美的前程,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,擺脫人間憂悲苦惱,超越叁界生死輪回,進入常樂我淨的涅槃天國,建立人間淨土,促進世界和平。使苦惱人生,獲得永恒快樂,使愚癡人生,獲得慧光照耀,最後,恭祝各位,智慧增長,身心健康,前程遠大!

  

  

《四大菩薩 (無上的智慧—文殊菩薩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