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大菩薩 (無邊的願行—普賢菩薩)

  四大菩薩 (無邊的願行—普賢菩薩)

  文珠法師講述

 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廿六日于香港九龍政府文化中心

  一、普通衆生的願行

  二、出家修行的願行

  叁、普賢菩薩的願行—普賢菩薩的故事

  叁、普賢菩薩的願行—普賢行願的德目

  叁、普賢菩薩的願行—普賢行願的功德

  無邊的願行—普賢菩薩

  今天講的題目,是無邊的願行。願是願望,志願;行是行爲,作爲。由個人的志願,策動個人的行爲;由個人行爲造作的實踐,去完成個人的願望,名之爲願行。

  沒有實踐的願望,類于空談,沒有理解的實踐,變爲盲從。盲從與空談,皆是偏差,無法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。因此,昨晚勸導各位勤求佛的智慧,目的在理解佛所說的真理;今晚講無邊的願行,是希望各位,由願行的實踐,親證佛所說的真理。如是以智慧的理解力,策動願行的實踐;以願行的實踐,親證智慧的理解。以智導行,以行證智,解行並進,始可完成學佛的志願,達到成佛的願望。否則,說甚麼即生成佛,一生解脫,皆是欺世妄語,魔鬼技倆,除了急功好利愚癡的人,盲從附和外,智者誠應審察谛觀,洞悉真僞,免墮魔眷。現在,將一般人的願行,出家人的願行,及普賢菩薩的願行分叁點說明。同時介紹普賢菩薩的故事及其功德。

  一、普通衆生的願行

  人生于世,各有各的意志與願望,所以各有各的行業與職位。一般人,無不用實際行動,從事其志趣的行業,謀求應得的利潤,解決日常生活所需,以組織個人家庭,以盡人生的責任,以遂一生的願望。由于人的志願不同,展現于社會各行各業,遂有差異。所謂士、農、工、商、科學、哲學、醫學、各展其志,各從其業、各享其努力所得的成果,這是必然的定律。

  可惜,衆生因貪欲爲患,大都不肯守規則,尚正義,每因貪求滿足個人私欲的占有,而互相攻擊,互相侵犯,努力搏鬥。致使美好的人生,變成戰場;何止人與人爭,而且國與國爭,遂而形成世界的戰爭混亂,這都是無可否認的事實。

  由于人的志願有大小之分,行爲有善惡之別,所以社會上,有人願意造福社會,兼善天下;有人立志唯求自利,獨善其身;有人行爲光明磊落,俯仰無愧;有人行爲卑鄙無恥,自甘下流。有人樂與天下,憂與天下;有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爲,……。由于人有種種不同的志願,發展種種不同的行業,呈現種種不同的行爲;有的令人敬佩贊美,有的令人痛心疾首。

  當今之世,道德淪亡,人心不古,足可令人敬佩贊美的少,令人痛心疾首的多。若不急速運佛的智慧輔導,佛的願行輔助,長此以往,一般人的願望與行爲,將如水之就下,一瀉萬丈,不可收拾。

  二、出家修行的願行

  出家人的願望是甚麼呢?出家的志願與行爲又如何?今天,我准備坦白告訴各位,以排除世人一向對出家人的曲解與誤會。

  在佛教言:願是志願,誓願,能自製心,專于一境,志求滿足謂之願。本其心願,策動于身口的造作謂之行。僅有願無行,願成虛發;只有行無願,行無目的。必須以行達願,以願持行,願行相應,願行相扶,方砥于成。

  成甚麼?成佛呀!既然願意出家學佛,當然志在成佛。但成佛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,佛道更非小功小德可以成就。所以出家人立志要廣,誓願要深,行爲既要清淨,又要壯麗。在空間言是無邊,在時間言是無盡,在數學言是無量,在階位言是無上。誓願爲群衆無止境的服務,是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;誓願爲自己克製煩惱,改善行爲,是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;誓必充實自己的知識,開拓內在的智慧,是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;願求自利究竟,以展開純爲利他的工作,是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。

  出家人雖然知道衆生無邊,煩惱無盡,但誓願要度、要斷:明知法門無量,佛道無上,誓願必學、必成。如是本著弘大的誓願,策勵深廣的行爲,利益無邊衆生,服務廣大社會,朝夕以弘法爲家務,終生以利生爲事業。從積極利益衆生,服務社會的利他行爲中,完成自利的功德。經曆無量時空,修福修慧,直至福慧圓滿具足,然後覺悟成佛。

  成佛後的願行又如何?成佛後的願行,則純爲利益衆生而出發,再不涉及個人的自利。由是可知,出家人,絕非意志消沈,行爲悲觀的避世者:更非飽食終日,無所事事的寄生蟲。而是克製自我,舍己爲人,志願深廣弘大,行爲光明磊落的救世者。至于學佛,成佛,更非消極或與社會脫節的落伍行爲,該是積極展開覺世慵民的工作,准備擔當人間苦難的勇敢行爲。

  衆生無邊誓願度等四種弘願,僅是最初發心學佛的人應有的總願。至于深位菩薩,更各有其壯大莊嚴的別願。例如: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,又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末空,誓不成佛等。十地經中說菩薩有十大別願,所謂供養願,受持願,轉*輪願,二利行願,成熟衆生願,承事願,淨土願,不離願,利益願,成正覺願等,都是積極進取,自利兼他的弘願。現在限于時間,不能一一詳談。

  叁、普賢菩薩的願行

  在四十卷華嚴經中,最後一品,普賢菩薩廣稱贊佛的功德已,即告訴善財童子,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,若欲成就佛之功德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此十種廣大行願,是一切願行之王,亦是疾得菩提的捷徑,其功德之大,唯佛能知。是一切學佛人所應該修學的願行。現在,先介紹普賢菩薩的故事,然後介紹十大願王及其功德。

  (一)普賢菩薩的故事

  梵言:叁曼多跋陀羅,譯名普賢,又名遍吉。約等覺位言:“德周法界曰普。至順調善名賢。”若約果位言︰“智圓理極名普,盡未來際,遍利衆生名賢。”普賢菩薩,位居等覺,證同于佛。將來成佛,名智剛吼自在相王佛,今示現菩薩身,爲諸佛長子,得叁昧自在,主一切佛的理德,行德,與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薩智德,證德相對。同輔釋迦牟尼佛于婆婆世界,教化衆生,爲釋尊的得力助手。文殊菩薩駕獅子侍佛左方,普賢菩薩乘白象侍佛右方,顯示佛的理智合一,行證相應,般若與叁昧相即。華嚴海會,由釋尊的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,及文殊普賢,一佛二菩薩,共稱華嚴叁聖。

  普賢菩薩,何獨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,且遍身十方,常爲諸佛座下的法王子。故普賢行願品言:“普賢行願威神力,普現一切如來前。”又言:“十方如來有長子,其名號曰普賢尊。”普賢菩薩,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,且能修無上供養,能作廣大佛事,能度無邊有情,其智慧之高,願行之深,唯佛能知。

  據說中國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,是普賢菩薩示現教化衆生的道場。峨眉山在中國四川省,峨眉縣之西南,與嶍山相對,宛如兩眉,因名峨眉山。其山脈自岷山分出,蜿蜒南來,至縣境突起叁峰,故有大峨、中峨、小峨之稱。華嚴經言:善財童子,站于妙高峰山上,遙見此山光明遍照,故此山又名光明山。山之最高處名金頂,建有金頂寺,威鎮全山,因山頂常放光明,又名光明寺。據說:每至午夜,在金頂上看群山,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,從群山升起,象征一盞盞的明燈,忽上忽下,人稱之爲“萬盞明燈朝普賢”,是峨眉勝境之一。

  普賢菩薩,行願無窮,分身塵刹,隨緣教化衆生。據史書記載:中國佛教古德拾得大士,是普賢菩薩的化身。天臺山國清寺的豐幹禅師,一日行經赤城道旁,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,趨前視察,見一小孩約十來歲,詢其姓名,答:“我無家、無姓、亦無名。”豐幹禅師愍其無依,帶回國清寺,交庫房當茶童。因是拾來,名之拾得。

  由于拾得聰明伶俐,叁年後升任齋堂香燈,及執掌出食等雜事。一日,四顧無人,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,還呵斥聖像小果,焦芽敗種。事被知庫靈熠禅師看見,責其對聖像不恭,可能頭腦有毛病,罷其香燈職,派往廚房洗碗碟,常將多余飯菜,盛于竹筒,贈其摯友寒山子。

  有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琢食,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,責其守護伽藍不力,有失職責,枉受沙門供養。當晚寺僧,皆夢見山神說:“拾得打我,罵我。”靈熠禅師至山神像前視察,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迹,始知拾得來曆不凡。

  拾得與寒山子時相往來,還常對人說佛法。但人不信,反而譏诮怒罵,甚至打之。寒山對拾得曰:“世間人穢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惡我、騙我、我該如何對他?”拾得答曰:“那只有忍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過幾年,你且看他。”

  後拾得掌牧牛之職,一日,正值寺中半月布薩,律師正爲僧衆在堂中說戒。拾得驅牛群到法堂前倚門而立,並撫掌笑曰:“悠悠哉,聚得作相,這個如何?”說戒和尚怪其不敬,怒斥曰:“下人瘋狂,破我說戒。”拾得見其嗔心起,即說偈曰:“無嗔即是戒,心淨即出家;我性與汝合,一切法無差。”戒和尚見拾得嘻皮笑臉,氣得下堂來打拾得,要他驅牛出去。

  拾得曰:“我不趕牛了,這群牛,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,它們都有法號,不信,且看我叫它們出來。”隨即對牛群說:“前生律師弘靖站出來。”即有一白牛作聲而過,又曰:“前生典座光超出來,”又有一黑牛應聲而出。拾得又叫:“直歲靖本出來,”又有一牯牛應聲出來,最後,拾得牽一牛說曰:“前生不持戒,人面而畜心,汝合招此咎,怨恨于何人,佛力雖廣大,汝卻辜佛恩。”

  自此,僧衆始知拾得,並非凡間俗子,不再以瘋子看待。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幹禅師,對丘太守說:寒山拾得,是文殊普賢的化身,聖迹顯露,與寒山子同離國清寺,後不知所終。

  文殊、普賢兩位大士,一爲諸佛母,一爲諸佛長子,公孫二人,常在十方諸佛前,共作佛事,遊戲人間,常在一起。淳熙年間,文殊菩薩應身爲兜率寺戒阇黎時,普賢菩薩亦同時化身爲周氏女,排行第七,人皆稱她周七娘。生時便有種種神異,長大後不肯嫁人,每天行乞于市,晚常宿于普濟橋下,常與戒阇黎在一起,妙行莫測。時人不解,笑爲瘋婆。後有聖者歌曰:“戒師文殊,周婆…

《四大菩薩 (無邊的願行—普賢菩薩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