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求樂,自爲身故,愛其所親。阿羅漢、辟支佛,雖不貪世樂,自爲滅苦故,求涅槃樂,不能爲衆生;菩薩心生口言,爲度一切,是故勝。……複次,勝名不必一切事中皆勝,但以一發心,欲作佛度衆生,是事爲勝;諸余禅定、解脫等,猶尚未有,何得言勝?譬如以飛言之,鳥則勝人。未來當得功德,此事不論。小乘人言︰乃至補處菩薩,尚不勝小沙彌得無量律儀者。摩诃衍論中,或有人如是言︰其有發大乘心者,雖複在弊惡小人中,猶勝二乘得解脫者。[論主評曰:]是名二邊,離是二邊,名爲中道。中道義,如上說。以其有義理實故,應當取。是故說初發心時,勝一切衆生,何況成佛!」
35 《大智度論》卷36(大正25,323a22-c17):「問曰:聲聞、辟支佛因緣故,亦使世間得善法,何以但說菩薩能令世間有善法?答曰:因聲聞、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,亦皆由菩薩故有。若菩薩不發心者,世間尚無佛道,何況聲聞、辟支佛!佛道是聲聞、辟支佛根本故。」
36(1)發菩提心的方法:《佛說如來智印經》(大正15,470b22-c4);《十住毗婆沙論》卷3〈發菩提心品第六〉(大正26,35a);《彌勒菩薩所問經論》卷2(大正26,240b15-26)。
(2)菩提心修習的前提與次第: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p.114-115;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p.210-224。整體的架構,如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p.101所言:談到修習菩提心,必須由淺而入深。從釋迦佛陀所開示的,大菩薩們常用一種方法,一種程序,來完成他們的菩提心。這修學程序,共有七個階段,即:知母,念恩,求報恩;慈心,悲心,增上意樂;菩提心。在這以前,還要先具兩種觀念,平等想(舍心)和悅意相(喜心)。(一)知母,念恩,求報恩──菩提心的所依。(二)慈心,悲心,增上意樂──菩提心的正修。(叁)菩提心──菩提心的成就。
37 仁道:仁愛之道。《孔叢子
記問》:“仁道在迩,求之若遠。”(《漢語大詞典(一)》p.1095)
38 恕道:寬仁之道。 漢 劉向《說苑
至公》:“推之以恕道,行之以不黨,伊呂是也。”(《漢語大詞典(七)》p.507)
39 菩提心的類別:如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p.97-98說:「願菩提心(重于起信發願);行菩提心(重于從事利他);勝義菩提心(重于般若證理)。」
40 《學佛叁要》p.98-p.99:「世俗菩提心(指願、行菩提心)著重悲願,勝義菩提心,能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的現證。也可以說,願菩提心重于起信發願,行菩提心重于從事利他,勝義菩提心重于般若證理。這樣,菩提心統攝著信願、大悲、般若,確乎攝持了大乘法的心要。」
41 《學佛叁要》p.112-p.113:「單憑悲心,沒有增上意樂,仍舊是不夠的。因爲悲心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,而不是一種不顧一切的,強猛有力的意志。所以聲聞者雖然同情衆生的苦惱,想使衆生離苦得樂,而衆生總是救不了,總是離不了苦,得不到樂。這一定要像菩薩那樣,不但有慈悲心腸,而且具足增上意樂,故能激發種種實際行動,予衆生以實利。」
42 參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7〈會宗品第24〉(大正8,266c13-23)。《大智度論》卷52(大正25,430a13-22)。
43 另參見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,p.245-246;p.251-252。
44 參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5〈問乘品第18〉(大正8,250a-253b);《大智度論》卷47(大正25,398c-402c)。
45 參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5〈廣乘品第19〉(大正8,256a-b);《大智度論》卷48(大正25,407c-409a)。
46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412(大正7,67b)。
47《入中論》卷1引論(p.3下)。
48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卷1(大正18,1b-c)。
49 參見: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p.65-p.81。
50 人類的特勝:1、憶念勝;2、梵行勝;3、堅忍勝。詳參:《長阿含》卷20,(30經)〈世記經.忉利天品〉(大正1,135c5-25);《起世經》卷8(大正1,348a7-b5);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2(大正27,867c19-25);《大智度論》卷65(大正25,516a6-9)。
51 《大般涅槃經》卷2(大正12,376c9-17)。
52 參見厚觀法師:〈《大智度論》中的十善道〉,《護僧》第六期 民國86年1月15日,p.30-p.43:十善的特色:1、十善總攝一切戒法。2、十善道是不惱衆生的根本。3、菩薩的十善道是盡未來際。4、不論如來出不出世皆有十善道。5、十善道是性戒。6、十善道特重意業。
53(1)《大智度論》卷41(大正25,361c):「問曰:何等善根故,不墮惡道、貧賤,及聲聞、辟支佛,亦不墮頂?答曰:有人言:行不貪善根故,愛等諸結使衰薄,深入禅定;行不瞋善根故,瞋等諸結使薄,深入慈悲心;行不癡善根故,無明等諸結使薄,深入般若波羅蜜。如是禅定、慈悲、般若波羅蜜力故,無事不得,何況四事!」
(2)另參見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,p.241-242。
54 各種菩薩戒本重戒、輕戒條目一覽表。請參見聖嚴法師:《戒律學綱要》p.279;p.288(「法鼓全集」第一輯、第叁冊 民國82年1月)
55 菩薩戒的「違犯」與「重受」,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0(大正30,515c7-28)。
56 「波羅蜜多」(pAramitA)之意義:
(1)parama(最高的、最上的) → pAramI(女性名詞) + tA(抽象名詞)→ 成就、最上、完成。
(2)pAra(彼岸)→ pAram(受詞) + √I(「去」的動詞)+ tA → 到彼岸。
57(1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21(大正8,376a25-29):「般若波羅蜜,以何義故名般若波羅蜜?佛言:得第一度(parama-pAramitA),一切法到彼岸,以是義故,名般若波羅蜜。複次,須菩提!諸佛、菩薩、辟支佛、阿羅漢,用是般若波羅蜜得度彼岸(pAraM-gata),以是義故,名般若波羅蜜。」
(2)《大智度論》卷43(大正25,370b21-24):「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者,般若者(秦言智慧),一切諸智慧中最爲第一、無上、無比、無等,更無勝者,窮盡到邊。如一切衆生中,佛爲第一。」;卷18(大正25,191a4-7):「般若言慧,波羅蜜言到彼岸,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。到諸一切智慧邊,窮盡其極故,名到彼岸。」
58(1)《大智度論》卷15(大正25,172b11-13):「欲成佛道凡有二門:一者福德、二者智慧。行施、戒、忍,是爲福德門;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诃般若波羅蜜,是爲智慧門。」
(2)其他:《大智度論》卷17(大正25,180b);卷50(大正25,418c20-21);卷57(大正25,464b3-4)。
59 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,p.398-412。
十 信:信心、精進心、念心、定心、慧心、施心、戒心、護心、願心、回向心。
十 住:發心住、治地住、修行住、生貴住、方便具足住、正心住、不退住、童真住、法王子住、灌頂住。
十 行:歡喜行、饒益行、無恚恨行、無盡行、離癡亂行、善現行、無著行、尊重行、善法行、真實行。
十回向: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、不壞回向、等一切佛回向、至一切回向、無盡功德藏回向、隨順平等善根回向、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、如相回向、無縛無著解脫回向、法界無量回向。
十 地:極喜地、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。
60 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,p.100-125。
61 如何增益布施心?(1)思悭貪之過失。(2)思布施之利益。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11(大正25,140a24-c14):「檀有種種利益:檀爲寶藏,常隨逐人;檀爲破苦,能與人樂;檀爲善禦,開示天道;檀爲善符,攝諸善人;檀爲安隱,臨命終時心不怖畏;檀爲慈相,能濟一切;檀爲集樂,能破苦賊;檀爲大將,能伏悭敵;檀爲妙果,天人所愛;檀爲淨道,賢聖所遊;檀爲積善褔德之門;檀爲立事聚衆之緣;檀爲善行受果之種;檀爲福業善人之相;檀破貧窮、斷叁惡道;檀能全獲福樂之果;檀爲涅槃之初緣,入善人聚中之要法,稱譽贊歎之淵府,入衆無難之功德,心不悔恨之窟宅,善法道行之根本,種種歡樂之林薮,富貴安隱之福田,得道涅槃之津梁,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,余人儉德寡識之所效。……布施之德,富貴歡樂;持戒之人,得生天上;襌智心淨,無所染著,得涅槃道。布施之福,是涅槃道之資糧也;念施故歡喜,歡喜故一心,一心觀生滅無常故得道。如人求蔭故種樹,或求華、或求果故種樹;布施求報亦複如是,今世、後世樂如求蔭,聲聞、辟支佛道如華,成佛如果。是爲檀種種功德。」
62 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488(大正7,479c29-480b2):「雲何布施波羅蜜多?謂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爲首,自舍一切內外所有,亦勸他舍內外諸物,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爲方便,與諸有情平等共有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,是爲布施波羅蜜多。雲何淨戒波羅蜜多?謂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爲首,自受持十善業道,亦勸他受持十善業道,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爲方便,與諸有情平等共有,回向無上正等菩提,是爲淨戒波羅蜜多。安忍波羅蜜多。......精進波羅蜜多。......靜慮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