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求乐,自为身故,爱其所亲。阿罗汉、辟支佛,虽不贪世乐,自为灭苦故,求涅槃乐,不能为众生;菩萨心生口言,为度一切,是故胜。……复次,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,但以一发心,欲作佛度众生,是事为胜;诸余禅定、解脱等,犹尚未有,何得言胜?譬如以飞言之,鸟则胜人。未来当得功德,此事不论。小乘人言︰乃至补处菩萨,尚不胜小沙弥得无量律仪者。摩诃衍论中,或有人如是言︰其有发大乘心者,虽复在弊恶小人中,犹胜二乘得解脱者。[论主评曰:]是名二边,离是二边,名为中道。中道义,如上说。以其有义理实故,应当取。是故说初发心时,胜一切众生,何况成佛!」
35 《大智度论》卷36(大正25,323a22-c17):「问曰:声闻、辟支佛因缘故,亦使世间得善法,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?答曰:因声闻、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,亦皆由菩萨故有。若菩萨不发心者,世间尚无佛道,何况声闻、辟支佛!佛道是声闻、辟支佛根本故。」
36(1)发菩提心的方法:《佛说如来智印经》(大正15,470b22-c4);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3〈发菩提心品第六〉(大正26,35a);《弥勒菩萨所问经论》卷2(大正26,240b15-26)。
(2)菩提心修习的前提与次第: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p.114-115;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p.210-224。整体的架构,如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p.101所言:谈到修习菩提心,必须由浅而入深。从释迦佛陀所开示的,大菩萨们常用一种方法,一种程序,来完成他们的菩提心。这修学程序,共有七个阶段,即:知母,念恩,求报恩;慈心,悲心,增上意乐;菩提心。在这以前,还要先具两种观念,平等想(舍心)和悦意相(喜心)。(一)知母,念恩,求报恩──菩提心的所依。(二)慈心,悲心,增上意乐──菩提心的正修。(三)菩提心──菩提心的成就。
37 仁道:仁爱之道。《孔丛子
记问》:“仁道在迩,求之若远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一)》p.1095)
38 恕道:宽仁之道。 汉 刘向《说苑
至公》:“推之以恕道,行之以不党,伊吕是也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七)》p.507)
39 菩提心的类别:如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p.97-98说:「愿菩提心(重于起信发愿);行菩提心(重于从事利他);胜义菩提心(重于般若证理)。」
40 《学佛三要》p.98-p.99:「世俗菩提心(指愿、行菩提心)着重悲愿,胜义菩提心,能不离悲愿而得智慧的现证。也可以说,愿菩提心重于起信发愿,行菩提心重于从事利他,胜义菩提心重于般若证理。这样,菩提心统摄着信愿、大悲、般若,确乎摄持了大乘法的心要。」
41 《学佛三要》p.112-p.113:「单凭悲心,没有增上意乐,仍旧是不够的。因为悲心只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,而不是一种不顾一切的,强猛有力的意志。所以声闻者虽然同情众生的苦恼,想使众生离苦得乐,而众生总是救不了,总是离不了苦,得不到乐。这一定要像菩萨那样,不但有慈悲心肠,而且具足增上意乐,故能激发种种实际行动,予众生以实利。」
42 参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7〈会宗品第24〉(大正8,266c13-23)。《大智度论》卷52(大正25,430a13-22)。
43 另参见印顺导师《佛法概论》,p.245-246;p.251-252。
44 参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5〈问乘品第18〉(大正8,250a-253b);《大智度论》卷47(大正25,398c-402c)。
45 参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5〈广乘品第19〉(大正8,256a-b);《大智度论》卷48(大正25,407c-409a)。
46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412(大正7,67b)。
47《入中论》卷1引论(p.3下)。
48《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》卷1(大正18,1b-c)。
49 参见: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p.65-p.81。
50 人类的特胜:1、忆念胜;2、梵行胜;3、坚忍胜。详参:《长阿含》卷20,(30经)〈世记经.忉利天品〉(大正1,135c5-25);《起世经》卷8(大正1,348a7-b5)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2(大正27,867c19-25);《大智度论》卷65(大正25,516a6-9)。
51 《大般涅槃经》卷2(大正12,376c9-17)。
52 参见厚观法师:〈《大智度论》中的十善道〉,《护僧》第六期 民国86年1月15日,p.30-p.43:十善的特色:1、十善总摄一切戒法。2、十善道是不恼众生的根本。3、菩萨的十善道是尽未来际。4、不论如来出不出世皆有十善道。5、十善道是性戒。6、十善道特重意业。
53(1)《大智度论》卷41(大正25,361c):「问曰:何等善根故,不堕恶道、贫贱,及声闻、辟支佛,亦不堕顶?答曰:有人言:行不贪善根故,爱等诸结使衰薄,深入禅定;行不瞋善根故,瞋等诸结使薄,深入慈悲心;行不痴善根故,无明等诸结使薄,深入般若波罗蜜。如是禅定、慈悲、般若波罗蜜力故,无事不得,何况四事!」
(2)另参见印顺导师《佛法概论》,p.241-242。
54 各种菩萨戒本重戒、轻戒条目一览表。请参见圣严法师:《戒律学纲要》p.279;p.288(「法鼓全集」第一辑、第三册 民国82年1月)
55 菩萨戒的「违犯」与「重受」,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40(大正30,515c7-28)。
56 「波罗蜜多」(pAramitA)之意义:
(1)parama(最高的、最上的) → pAramI(女性名词) + tA(抽象名词)→ 成就、最上、完成。
(2)pAra(彼岸)→ pAram(受词) + √I(「去」的动词)+ tA → 到彼岸。
57(1)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21(大正8,376a25-29):「般若波罗蜜,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?佛言:得第一度(parama-pAramitA),一切法到彼岸,以是义故,名般若波罗蜜。复次,须菩提!诸佛、菩萨、辟支佛、阿罗汉,用是般若波罗蜜得度彼岸(pAraM-gata),以是义故,名般若波罗蜜。」
(2)《大智度论》卷43(大正25,370b21-24):「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者,般若者(秦言智慧),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、无上、无比、无等,更无胜者,穷尽到边。如一切众生中,佛为第一。」;卷18(大正25,191a4-7):「般若言慧,波罗蜜言到彼岸,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。到诸一切智慧边,穷尽其极故,名到彼岸。」
58(1)《大智度论》卷15(大正25,172b11-13):「欲成佛道凡有二门:一者福德、二者智慧。行施、戒、忍,是为福德门;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,是为智慧门。」
(2)其他:《大智度论》卷17(大正25,180b);卷50(大正25,418c20-21);卷57(大正25,464b3-4)。
59 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,p.398-412。
十 信:信心、精进心、念心、定心、慧心、施心、戒心、护心、愿心、回向心。
十 住:发心住、治地住、修行住、生贵住、方便具足住、正心住、不退住、童真住、法王子住、灌顶住。
十 行:欢喜行、饶益行、无恚恨行、无尽行、离痴乱行、善现行、无着行、尊重行、善法行、真实行。
十回向: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、不坏回向、等一切佛回向、至一切回向、无尽功德藏回向、随顺平等善根回向、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、如相回向、无缚无着解脱回向、法界无量回向。
十 地:极喜地、离垢地、发光地、焰慧地、难胜地、现前地、远行地、不动地、善慧地、法云地。
60 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,p.100-125。
61 如何增益布施心?(1)思悭贪之过失。(2)思布施之利益。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11(大正25,140a24-c14):「檀有种种利益:檀为宝藏,常随逐人;檀为破苦,能与人乐;檀为善御,开示天道;檀为善符,摄诸善人;檀为安隐,临命终时心不怖畏;檀为慈相,能济一切;檀为集乐,能破苦贼;檀为大将,能伏悭敌;檀为妙果,天人所爱;檀为净道,贤圣所游;檀为积善褔德之门;檀为立事聚众之缘;檀为善行受果之种;檀为福业善人之相;檀破贫穷、断三恶道;檀能全获福乐之果;檀为涅槃之初缘,入善人聚中之要法,称誉赞叹之渊府,入众无难之功德,心不悔恨之窟宅,善法道行之根本,种种欢乐之林薮,富贵安隐之福田,得道涅槃之津梁,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,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。……布施之德,富贵欢乐;持戒之人,得生天上;襌智心净,无所染着,得涅槃道。布施之福,是涅槃道之资粮也;念施故欢喜,欢喜故一心,一心观生灭无常故得道。如人求荫故种树,或求华、或求果故种树;布施求报亦复如是,今世、后世乐如求荫,声闻、辟支佛道如华,成佛如果。是为檀种种功德。」
62 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488(大正7,479c29-480b2):「云何布施波罗蜜多?谓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大悲为首,自舍一切内外所有,亦劝他舍内外诸物,持此善根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与诸有情平等共有,回向无上正等菩提,是为布施波罗蜜多。云何净戒波罗蜜多?谓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大悲为首,自受持十善业道,亦劝他受持十善业道,持此善根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与诸有情平等共有,回向无上正等菩提,是为净戒波罗蜜多。安忍波罗蜜多。......精进波罗蜜多。......静虑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