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寶積經講記》
釋開仁編.2007/3~2008/6
【懸論】
一、大寶積經與寶積經
(一)本經之地位、編譯者與卷數
《大寶積經》,共一百二十卷,是唐代的菩提流志,在武後神龍二年(西元706)開譯,到先天二年(西元713)編譯完成的。1在中國佛教界,《寶積經》被稱爲五大部之一,有著崇高的地位。2這部《大寶積經》共有四十九會,也就是四十九部經的纂集。雖然是菩提流志奉诏翻譯,其實只能說是譯編。因爲四十九會當中,如古人翻譯得很精確,就不再新譯。如古譯文義艱澀或者脫落,或者古人還沒有譯出的,這才加以翻譯。所以現在的《大寶積經》,實是多數人翻譯的編集。菩提流志新譯的,凡二十七會;古師所譯的,共二十二會。論卷數,菩提流志新譯的,不過叁分之一。只因爲到菩提流志手中,大部才編集完成,所以一般說是菩提流志所譯的。3
(二)本經稱爲寶積的理由
本經爲什幺稱爲寶積?
有人以爲:《寶積經》是一部叢書,所以寶積是多種經典──法寶總集的意思。當然,《大寶積經》被作爲多種經典的編集,在玄奘法師時代,早就如此了。
據《慈恩窺基傳》說:奘師去世那一年元旦(西元664年),曾因寺僧的勸請,而試譯《大寶積經》。4
但真正說起來,現在所要講的〈普明菩薩會〉(大寶積經第四十叁會,第一百十二卷),才是原始的《寶積經》。5而現在的《大寶積經》只是附合「寶積」二字,將四十九部不同的經典,編集在一起而已。所以現在的四十九會,性質互不相同;既沒有一貫的論題,也說不上前後的一定次第。《寶積經》四十九會,與《大般若經》十六會,《華嚴經》九會等,意義完全不同。
(叁)古寶積經的價值與地位
現在要講的《大寶積經》的〈普明菩薩會〉,是古典的《寶積經》(其余四十八會,是合編而才稱爲寶積的),這可以從兩點來說:
1、古代所說的《寶積經》,都是指本經說的:
(1)本會內題「古大寶積經」。糅譯于《大乘寶雲經》中的,叫〈寶積品〉。6
(2)龍樹《大智度論》(卷二八),引《寶頂經》,明菩薩初發心勝于二乘,就是此經,可知寶頂是寶積的異譯。7
(3)魏菩提流支(或勒那摩提)譯的《大寶積經論》四卷,傳爲世親菩薩所造。依西藏所譯,說是世親弟子安慧菩薩造的。這部《大寶積經論》,就是本經──〈普明菩薩會〉的釋論。8
2、古代大乘聖者,是特別重視本經的:
(1)中觀大乘(空宗)的龍樹菩薩,引用《寶頂經》,就是本經,這已在上面說過了。又如《大智度論》所說:「聲聞空如毛孔空;菩薩空如太虛空」。9及《中觀論》的:「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」一偈,都是引用本經的。10
(2)瑜伽大乘(有宗)的彌勒菩薩,在《瑜伽論
攝抉擇分》(卷七九、八○),說菩薩正行十六事,就是本經的摩呾理迦。11安慧的《大寶積經論》,是依此敷演而成的。又如《攝大乘論
所知相品》,所說成就叁十二法名爲菩薩,12以及唯識學者所傳的十叁種中道,13都是依據本經的。特別是「甯起我見如須彌山,不起空見如芥子許」一語,爲瑜伽大乘特別重視的金句。14
這樣看來,印度大乘正統的空有二宗,一致重視本經──《寶積經》(普明菩薩會),可見本經的價值了。
二、古寶積經的翻譯
(一)現存的四譯本
本經現存的譯本,共有四譯:
1、後漢支婁迦谶譯,《佛遺曰摩尼寶經》,一卷。15
2、晉失譯,《佛說摩诃衍寶嚴經》(一名大迦葉品),一卷。16
3、秦失譯,《普明菩薩會》(古大寶積經),一卷──編入《大寶積經》第四十叁會。17
4、趙宋施護譯,《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》,五卷。18
(二)別譯部分的內容
此外,
1、宋沮渠京聲譯的《佛說迦葉禁戒經》,實爲本經兼說聲聞道中正說一段之別譯。19
2、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的《大乘寶雲經》,第七卷名〈寶積品〉,實是本經被編入《寶雲經》的;《寶雲經》的其他譯本,並沒有此品。20
(叁)導師對本經的推論
現在所講的,是傳爲秦失譯,本名《古大寶積經》而被編入大部,改名爲〈普明菩薩會〉的。在十六國中,秦有叁:
1、前秦,國主姓苻,也稱苻秦。
2、後秦,國主姓姚,也稱姚秦。
3、西秦,國主姓乞伏,也叫乞伏秦。
現本古人推斷爲秦失譯,但不知是叁秦的那一秦?不過據譯文來看,這是羅什來華以前的譯品。
叁、寶積的意義
(一)寶積的經題
本經的經題,古代的譯者,
或從人立名,如〈大迦葉品〉,〈普明菩薩會〉。
或從法喻得名,如《大寶積經》、《寶頂經》、《摩诃衍寶嚴經》、《佛遺曰摩尼寶經》。
或從人法喻得名,如《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》。
然據經文的「珍寶之積」、「寶積」、「寶嚴」來說,本經實應名「寶積」。古人或譯爲「寶頂」,或譯爲「寶嚴」,梵文都是RatnakUTa。
(二)不共世間的正法珍寶──寶積
什幺叫寶積?寶是譬喻,凡希有的,珍貴的,有妙用的,叫做寶。21寶所喻的是法寶;宋譯作「正法」,也就是妙法。正法,是佛所證的,依此而覺悟成佛的。約圓滿說,「唯佛與佛,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」22;如來的自證化他,是最清淨的妙法(喻如白蓮),如《法華經》所說。23但是,菩薩也能分證妙法;二乘聖者,也同樣的契證妙法,所以說:「須陀洹初得法身」24等。正法雖是本來如此的,但從實踐而體悟來說,這是希有的,珍貴的,有妙用的。因爲唯有信解這,隨順這,通達這,才能轉迷啓悟,超凡入聖。才能了生死,才能度衆生,才能無邊福德莊嚴,才能究竟成佛。這是不共世間的正法珍寶。本經與《金剛經》一樣,「一切賢聖,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」25,是依叁乘共證的正法說。叁乘聖者的體證正法,都不離無所得的中道。所以古人說:「無所得小,無所得大」。又說:「一切大乘經,同以無二顯道爲宗。乃至小乘經意,亦不外此」。26
(叁)寶積闡明大乘叁心爲意趣
然本經的主要意趣,是宣說大乘行,著重在從加行位到通達位。27大乘的核心,是大菩提願爲本,大悲心爲上首,空慧爲方便的。如本經所明的菩薩道,略分叁段:
1、修廣大正行,重于菩提願。
2、習甚深中觀,重于空慧。
3、作教化事業,重于大悲心。
綜貫這叁德而修行,才成爲菩薩正道。
(四)依叁心來解釋寶積等叁個經題
依此來解釋經題,可約寶積、寶頂、寶嚴──叁義來說。
1、寶積
正法的珍寶,是依叁德而證正法。這是真實菩薩行,一定是廣集無邊福智功德珍寶的。如經中說到真實菩薩,就說有「四大藏」、「攝諸善根」、「無量福德莊嚴」。28爲了說明「菩薩福德無量無邊」,用大地等十九種譬喻來顯示。所以菩薩的正法珍寶,是寶積;這是經題的本義。
2、寶頂
極廣大的,才能極崇高。如塔婆29一樣:塔基廣大,又一層層的疊積起來,才有高聳雲空的塔頂。所以,由于正法珍寶的無邊積集,顯出了菩薩體證正法的高超。如經說菩薩是真實佛子,紹隆佛種;初發心菩薩,就已勝出聲聞,爲人天所禮敬。30因爲是寶積,所以成寶頂。積是積集,積集了就崇高。《維摩诘經》有香積世界,奘譯作香臺,臺也就是高的意思。31這與一般的好高骛遠,說心說悟,而不知平實的廣積功德,是怎樣的不同!
3、寶嚴
這樣的正法,極廣大而又極崇高,顯出了正法的宏偉莊嚴,不同于小乘。如塔的廣大崇高,顯出了宏偉而莊嚴一樣。所以又稱爲寶嚴。
4、結
同一梵語,而古德叁譯不同,意義還是一貫的,相顯相成的。梵語摩诃,譯爲大而含有多與勝二義。本經所說的正法珍寶,寶積是衆多義;寶頂是殊勝義;積而又頂的寶嚴,是大義。所以本經也叫《大寶積經》。
四、寶積經的宗要
(一)所有大乘經略可分兩大流
統觀所有的大乘經,可以略分兩大流:
1、專爲菩薩說,廣明菩薩的大行與佛果的,如《華嚴經》等。
2、爲菩薩及聲聞乘,大小兼暢而宗歸于大乘的。
這裏面,
(1)有些是從觀慧的修證來說,發明叁乘同入一法性,大乘與小乘,都以無所得而入道。當然,也說到菩薩般若的方便善巧,不共二乘。
(2)有些是從廣行來說,著重于菩薩的特勝;由于悲願殊勝,智證也殊勝,這便有貶抑诃斥二乘的教說。
(3)有些是從菩提果德及因心來說,對二乘折攝兼施,而導歸佛乘的。
這些,雖然方便不同,各有特勝,但對于發菩提心,修菩薩行,趨無上菩提果的大乘宗要,是沒有什幺差別的。本經大體與《般若經》相近,說叁乘都以無所得入道,所以是正明菩薩道,兼說聲聞行的教典。
(二)一切大乘經可約境、行、果來分別
又一切大乘經,可以約境、行、果叁義來分別。
1、境
詳于境的,有事境與理境。事境中,或詳于叁乘共的心境;或詳于菩薩不共的心境,如說阿賴耶等。理境說一切法無性故空,空故不生滅的勝義谛。
2、行
詳于行的,或重于資糧行:菩薩發菩提心,廣集無邊福智資糧。廣大的資糧中,如十善等,分同世間正行,而實是菩薩的要行。或重于慧悟行(從加行到見道位):廣明般若的無所得行,如本經的如實中道正觀。約無所得的悟入說,是分同二乘的。所以說「般若爲母」32,不但是佛母,也是二乘聖者的生母。或重于如實行:這是悟後的大行,如《十地經》等所說,分同于佛陀的果德。
3、果
詳于果的,特詳于如來的依正莊嚴,自利利他的德行圓滿。依此叁義來分別,本經是詳行的,是重于資糧行及慧悟行的。
一切大乘經
境
事境
詳于叁乘共的心境。
詳于菩薩不共的心境,如說阿賴耶等。
理境
說一切法無性故空,空故不生滅的勝義谛。
行
資糧行
菩薩發菩提心,廣集無邊福智資糧。廣大的資糧中,如十善等,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寶積經簡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