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分同世間正行,而實是菩薩的要行。
慧悟行
(從加行到見道位)
廣明般若的無所得行,如實中道正觀。約無所得的悟入說,是分同二乘的。所以說「般若爲母」,不但是佛母,也是二乘聖者的生母。
如實行
這是悟後的大行,如《十地經》等所說,分同于佛陀的果德。
果
如來的依正莊嚴,自利利他的德行圓滿。
(叁)本經特重遍通叁乘行的戒與慧
1、總標
菩薩的修行,六度、四攝等都是。依遍通叁乘行來說,宗要是戒定慧──叁增上學。在叁學中,本經是特重于戒慧的。這也許是繼承佛陀根本教學的風格吧!《雜阿含經》(卷二四)說:「當先淨其戒,直其見,具足叁業,然後修四念處」。33佛法是不離世間的,要處世而做到自他和樂,非戒不可;戒行是基于慈悲的同情。佛法即世間而出世解脫,這非智慧的達妄契真不可。這二者,戒如足,慧如目。從自證說,這才能前進而深入;從利他說,這才能悲智相成,廣度衆生。34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禅定,不但有落入邪定、味定的可能;35即使是正定,也會傾向于隱遁獨善。當然,大乘廣攝一切根機,也有獨善風格的「聲聞菩薩行」。但在利他爲先的大乘法中,如本經的著重戒慧,才是更契當于菩薩道的精神。
2、明菩薩真空的戒行
戒律,本于慈悲的同情,不忍損害他而來。律儀戒中的別解脫,重于身語的止惡。但每一持戒的,都是可能違犯的,這一定要:「所犯衆罪,心不覆藏,向他發露,心無蓋纏」。36能隨犯隨忏,才能保持自心的無憂無悔,戒行清淨。不過僅是身語的止惡,是不夠的。戒──屍羅37的義譯爲清涼,也重于自心的淨除煩惱。釋尊的略教誡說:「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。38所以,意地的種種煩惱,戲論分別,如不能遠離,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淨。本經在兼說聲聞行時,四沙門中的形服沙門,威儀欺诳沙門,貪求名聞沙門,不消說是不夠清淨的。39四種持戒比丘中,說有我論的,我見不息的,怖畏一切法空的,見有所得的;總之,只要是執我執法的,無論怎樣的持戒,都不能符合如來律行的本意。因爲這樣的持戒者,雖好象清淨持戒,而終久──今生或後世要破壞戒法的。所以本經從一般的律儀戒說起,而深意在道共戒,如說:「諸聖所持戒行,無漏不系,不受叁界,遠離一切諸依止法」。40這無漏相應的,聖智相應的戒行,本經在正明菩薩道中,也深切的說出:「無有持戒,亦無破戒。若無持戒無破戒者,是則無行亦無非行。若無有行無非行者,是則無心無心數法。若無有心心數法者,則無有業,亦無業報。若無有業無業報者,則無苦樂。若無苦樂,即是聖性」。41不但聖者以此爲體性,也是聖者以此爲因性的(共叁乘說爲聖性。專約大乘說,就是佛性)。從慈悲不忍損他,到遠離憶想分別,深入真空的戒行,爲本經的要義之一。
3、明菩薩的空性慧
(1)慧學的進修次第
現證慧──聖智、淨智,是依定修觀而成就的。本經說:「不以戒(律儀戒)爲最,亦不貴叁昧;過此二事已,修習于智慧」。42又說:「依戒得叁昧,叁昧能修慧;依因所修慧,逮得于淨智」。43戒、定、慧的叁學相資,次第修發;修定與修慧不同,本經都說得明白。智慧(般若),不是泛泛的知識,而是通達我空法空──空寂法性的聖智。這不但依戒、依定而修得;在慧學自身,也有修學次第,這就是依聞慧而起思慧,依思慧而進起修慧(與定相應的觀慧,叫修慧),依修慧才能得現證的聖智。所以本經重智慧,也就重于多聞,修行。如說:「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。何謂爲四?常尊重法,恭敬法師(這是自己樂意多聞);隨所聞法,以清淨心廣爲人說,不求一切名聞利養(這是樂意使他人多聞);知從多聞生于智慧,勤求不懈,如救頭然(知多聞的功德而勤求);聞經誦持,樂如說行,不隨言說」(這是由聞而思而修,不爲文字所封蔽)。44本經說菩薩行,以「得大智慧」爲第一要行;而說智慧從多聞生,明白的開示了慧學的進修次第。
(2)依因所修慧,能得于淨智
「依因所修慧,能得于淨智」:可見觀慧的修習,是極爲重要的。本經廣明如實的中道正觀,即一切(我)法性空觀。空(無相無願無生滅等)是本性空,是中道,所以增減不得。有些人,取空著空,以爲有空可得,這是增益了。這不但辜負了佛說空觀的本意,反而著空成病。如以藥除病,「藥不出,其病轉增」45一樣。龍樹依據經義,所以在《中觀論》上說:「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;若複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」。46一切是本性空的;衆生著有,起種種見而流轉生死,而一切法空,還是本來如此。由于「一切諸見,唯空能滅」47,所以說空;滅諸戲論妄執,即顯一切法本性空寂,並非別有空理,可住可得。有些人著有成迷,怖畏法性空寂,不生不滅。佛說這些人,如怖畏虛空,而想逃避虛空一樣,這是減損了。其實,空是一切法性,虛空那樣的遍于一切,有什幺可怖畏,有什幺可舍離的?想離空立有,真是「狂亂失心」了!龍樹說:「五百部聞畢竟空,如刀傷心」48,就是這一類人。
能于一切法性空,不增不減的如實觀察,是引發真實聖智的方便。一切法本性空:以如幻性空的觀心,觀如幻性空的觀境;心境並冥。經說如幻食幻的比喻,極爲明白。觀心是分別伺察,聖智是無分別智,依分別觀怎幺能引生無分別智呢?這如經上說:「真實觀故,生聖智慧;聖智生已,還燒實觀」49。要知道,如實觀慧,是觀一切法無自性空的。這雖是世俗的分別觀察,但是順于勝義的,觀自性不可得的。所以這樣的觀慧,能引發無分別聖智。等到聖智現前,那如實空觀也就不起了。唯有理解這個道理,才知觀慧的必要,不致于落入一味息除分別的定窟。
4、結
本經以律儀戒而深入到道共戒;從聞慧、修慧而深入到現證慧。在法空性的現證中,戒智不二;也就是無漏戒定慧的具足。這可說是本經的宗要所在了。
戒學 從一般的律儀說起,而深意在道共戒。
從慈悲不忍損他,到遠離憶想分別,深入真空的戒行。
慧學 依聞、思、修慧得現證的聖智(無分別智)。
廣明如實的中道正觀,即一切(我)法性空觀。
不著空見.兼通聲聞的《寶積經》
──摘自印順導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第十四章──
壹、《大寶積經》的由來
《大寶積經》,一二○卷,是唐代(西元七○六──七一叁年)菩提流志(Bodhiruci)編譯所成的,分四九會。早在麟德元年(西元六五四),玄奘就想翻譯這部經,由于年老力衰而停譯。50
一、《寶積經》的版本考察
古代稱爲「寶積」的經典,不在少數,印度早已有了叢書的形迹。如:
《無盡意經》是「寶頂經中和合佛法品」;51
《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》,也以寶積──摩尼寶爲名的。
(一)《古寶積經》的譯本
現在要說的,可能是最古的寶積,而被編爲《大寶積經》的一會。這部「古寶積經」,譯本有:
1.後漢光和二年(西元一七九),支婁迦谶(Lokarak
a)初譯,名《(佛)遺曰摩尼寶經》,一卷。
2.晉失譯的《摩诃衍寶嚴經》,一卷,一名《大迦葉品》。
3.秦失譯的《寶積經》,一卷,今編爲《大寶積經》第四叁會,名〈普明菩薩會〉。
4.趙宋施護(Dānapāla)譯,名《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》,五卷。
這部經,還有梵文本、藏文本。西元一九二六年,S.Holstei
對校梵本、藏文本,及漢譯四本,出版《大寶積經迦葉品梵藏漢六種合刊》。
5.這部經的漢譯,還有梁曼陀羅仙(Mandra)共僧伽婆羅(Sa
ghavarman)所譯的《大乘寶雲經》〈寶積品〉第七。52《大乘寶雲經》的異譯本,都沒有這一品,可見這是後來被編入《大乘寶雲經》的。
6.宋沮渠京聲所譯的《迦葉禁戒經》,一卷,是從本經所說的聲聞正道,抽出別譯所成的。53
(二)受到大乘空、有二宗論師們尊重的《寶積經》
在《大寶積經》四十九會中,這是重要的一部!龍樹(Nāgārjuna)引用了本經,特別是瑜伽學者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〈抉擇分中菩薩地〉,稱爲「菩薩藏中所有教授」的十六種應當了知,54是依本經而敘述的。傳爲世親(Vasubandhu)所造的《大寶積經論》,元魏菩提流支(Bodhiruci)譯成四卷,是依《瑜伽》〈抉擇分〉而解釋本經的。這部經,受到大乘論師的尊重。
二、《寶積經》各版本內容的說明
(一)內容相同的部分
《寶積經》的各種譯本,文段略有出入,但全經的主要部分,是相同的。佛爲大迦葉(Mahākā
yapa)說。
1、菩薩正道
(1)辨菩薩的行相
辨菩薩的行相:菩薩的「正行」,是得智慧,不失菩提心,增長善法,直心,善調順,正道,善知識,真實菩薩:共八事,一一事以四法來分別,並反說不合正行的菩薩邪行。「正行勝利」,是得大藏,過魔事,攝善根,福德莊嚴。「正行差別」,是名符其實的菩薩,應該具足叁十二法。
(2)贊菩薩的功德
贊菩薩的功德,共舉十九種譬喻。
(3)習中道正觀
習中道正觀:我空中道;法空中道,約蘊、界、緣起來闡明。更抉擇空義,以免誤解,及智起觀息、智生結業滅的意義。
(4)辨菩薩的特勝
辨菩薩的特勝:依八種譬喻,明勝過聲聞、辟支佛的菩薩功德。
(5)明菩薩利濟衆生
明菩薩利濟衆生:「畢竟智藥」,是不淨、慈悲等對治門,叁十七道品,對治衆生的煩惱重病。「出世智藥」,是從緣起空無我中,觀自心的虛妄不可得,而悟入無爲聖性。無爲聖性是泯絕一切相的;是平等、不二、遠離、寂靜、清淨、無我、無高下、真谛、無盡、常、樂、淨、無我、真淨──以上是菩薩正道。
2、聲聞正道
(1)比丘的應行與不應行…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寶積經簡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