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宝积经简介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分同世间正行,而实是菩萨的要行。

  慧悟行

  (从加行到见道位)

  广明般若的无所得行,如实中道正观。约无所得的悟入说,是分同二乘的。所以说「般若为母」,不但是佛母,也是二乘圣者的生母。

  如实行

  这是悟后的大行,如《十地经》等所说,分同于佛陀的果德。

  果

  如来的依正庄严,自利利他的德行圆满。

  (三)本经特重遍通三乘行的戒与慧

  1、总标

  菩萨的修行,六度、四摄等都是。依遍通三乘行来说,宗要是戒定慧──三增上学。在三学中,本经是特重于戒慧的。这也许是继承佛陀根本教学的风格吧!《杂阿含经》(卷二四)说:「当先净其戒,直其见,具足三业,然后修四念处」。33佛法是不离世间的,要处世而做到自他和乐,非戒不可;戒行是基于慈悲的同情。佛法即世间而出世解脱,这非智慧的达妄契真不可。这二者,戒如足,慧如目。从自证说,这才能前进而深入;从利他说,这才能悲智相成,广度众生。34假使不重戒慧而偏重禅定,不但有落入邪定、味定的可能;35即使是正定,也会倾向于隐遁独善。当然,大乘广摄一切根机,也有独善风格的「声闻菩萨行」。但在利他为先的大乘法中,如本经的着重戒慧,才是更契当于菩萨道的精神。

  2、明菩萨真空的戒行

  戒律,本于慈悲的同情,不忍损害他而来。律仪戒中的别解脱,重于身语的止恶。但每一持戒的,都是可能违犯的,这一定要:「所犯众罪,心不覆藏,向他发露,心无盖缠」。36能随犯随忏,才能保持自心的无忧无悔,戒行清净。不过仅是身语的止恶,是不够的。戒──尸罗37的义译为清凉,也重于自心的净除烦恼。释尊的略教诫说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。38所以,意地的种种烦恼,戏论分别,如不能远离,不能算是真正的持戒清净。本经在兼说声闻行时,四沙门中的形服沙门,威仪欺诳沙门,贪求名闻沙门,不消说是不够清净的。39四种持戒比丘中,说有我论的,我见不息的,怖畏一切法空的,见有所得的;总之,只要是执我执法的,无论怎样的持戒,都不能符合如来律行的本意。因为这样的持戒者,虽好象清净持戒,而终久──今生或后世要破坏戒法的。所以本经从一般的律仪戒说起,而深意在道共戒,如说:「诸圣所持戒行,无漏不系,不受三界,远离一切诸依止法」。40这无漏相应的,圣智相应的戒行,本经在正明菩萨道中,也深切的说出:「无有持戒,亦无破戒。若无持戒无破戒者,是则无行亦无非行。若无有行无非行者,是则无心无心数法。若无有心心数法者,则无有业,亦无业报。若无有业无业报者,则无苦乐。若无苦乐,即是圣性」。41不但圣者以此为体性,也是圣者以此为因性的(共三乘说为圣性。专约大乘说,就是佛性)。从慈悲不忍损他,到远离忆想分别,深入真空的戒行,为本经的要义之一。

  3、明菩萨的空性慧

  (1)慧学的进修次第

  现证慧──圣智、净智,是依定修观而成就的。本经说:「不以戒(律仪戒)为最,亦不贵三昧;过此二事已,修习于智慧」。42又说:「依戒得三昧,三昧能修慧;依因所修慧,逮得于净智」。43戒、定、慧的三学相资,次第修发;修定与修慧不同,本经都说得明白。智慧(般若),不是泛泛的知识,而是通达我空法空──空寂法性的圣智。这不但依戒、依定而修得;在慧学自身,也有修学次第,这就是依闻慧而起思慧,依思慧而进起修慧(与定相应的观慧,叫修慧),依修慧才能得现证的圣智。所以本经重智慧,也就重于多闻,修行。如说:「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。何谓为四?常尊重法,恭敬法师(这是自己乐意多闻);随所闻法,以清净心广为人说,不求一切名闻利养(这是乐意使他人多闻);知从多闻生于智慧,勤求不懈,如救头然(知多闻的功德而勤求);闻经诵持,乐如说行,不随言说」(这是由闻而思而修,不为文字所封蔽)。44本经说菩萨行,以「得大智慧」为第一要行;而说智慧从多闻生,明白的开示了慧学的进修次第。

  (2)依因所修慧,能得于净智

  「依因所修慧,能得于净智」:可见观慧的修习,是极为重要的。本经广明如实的中道正观,即一切(我)法性空观。空(无相无愿无生灭等)是本性空,是中道,所以增减不得。有些人,取空着空,以为有空可得,这是增益了。这不但辜负了佛说空观的本意,反而着空成病。如以药除病,「药不出,其病转增」45一样。龙树依据经义,所以在《中观论》上说:「大圣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;若复见有空,诸佛所不化」。46一切是本性空的;众生着有,起种种见而流转生死,而一切法空,还是本来如此。由于「一切诸见,唯空能灭」47,所以说空;灭诸戏论妄执,即显一切法本性空寂,并非别有空理,可住可得。有些人着有成迷,怖畏法性空寂,不生不灭。佛说这些人,如怖畏虚空,而想逃避虚空一样,这是减损了。其实,空是一切法性,虚空那样的遍于一切,有什幺可怖畏,有什幺可舍离的?想离空立有,真是「狂乱失心」了!龙树说:「五百部闻毕竟空,如刀伤心」48,就是这一类人。

  能于一切法性空,不增不减的如实观察,是引发真实圣智的方便。一切法本性空:以如幻性空的观心,观如幻性空的观境;心境并冥。经说如幻食幻的比喻,极为明白。观心是分别伺察,圣智是无分别智,依分别观怎幺能引生无分别智呢?这如经上说:「真实观故,生圣智慧;圣智生已,还烧实观」49。要知道,如实观慧,是观一切法无自性空的。这虽是世俗的分别观察,但是顺于胜义的,观自性不可得的。所以这样的观慧,能引发无分别圣智。等到圣智现前,那如实空观也就不起了。唯有理解这个道理,才知观慧的必要,不致于落入一味息除分别的定窟。

  4、结

  本经以律仪戒而深入到道共戒;从闻慧、修慧而深入到现证慧。在法空性的现证中,戒智不二;也就是无漏戒定慧的具足。这可说是本经的宗要所在了。

  戒学  从一般的律仪说起,而深意在道共戒。

  从慈悲不忍损他,到远离忆想分别,深入真空的戒行。

  慧学  依闻、思、修慧得现证的圣智(无分别智)。

  广明如实的中道正观,即一切(我)法性空观。

  不着空见.兼通声闻的《宝积经》

  ──摘自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第十四章──

  壹、《大宝积经》的由来

  《大宝积经》,一二○卷,是唐代(西元七○六──七一三年)菩提流志(Bodhiruci)编译所成的,分四九会。早在麟德元年(西元六五四),玄奘就想翻译这部经,由于年老力衰而停译。50

  一、《宝积经》的版本考察

  古代称为「宝积」的经典,不在少数,印度早已有了丛书的形迹。如:

  《无尽意经》是「宝顶经中和合佛法品」;51

  《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》,也以宝积──摩尼宝为名的。

  (一)《古宝积经》的译本

  现在要说的,可能是最古的宝积,而被编为《大宝积经》的一会。这部「古宝积经」,译本有:

  1.后汉光和二年(西元一七九),支娄迦谶(Lokarak

  a)初译,名《(佛)遗曰摩尼宝经》,一卷。

  2.晋失译的《摩诃衍宝严经》,一卷,一名《大迦叶品》。

  3.秦失译的《宝积经》,一卷,今编为《大宝积经》第四三会,名〈普明菩萨会〉。

  4.赵宋施护(Dānapāla)译,名《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》,五卷。

  这部经,还有梵文本、藏文本。西元一九二六年,S.Holstei

  对校梵本、藏文本,及汉译四本,出版《大宝积经迦叶品梵藏汉六种合刊》。

  5.这部经的汉译,还有梁曼陀罗仙(Mandra)共僧伽婆罗(Sa

  ghavarman)所译的《大乘宝云经》〈宝积品〉第七。52《大乘宝云经》的异译本,都没有这一品,可见这是后来被编入《大乘宝云经》的。

  6.宋沮渠京声所译的《迦叶禁戒经》,一卷,是从本经所说的声闻正道,抽出别译所成的。53

  (二)受到大乘空、有二宗论师们尊重的《宝积经》

  在《大宝积经》四十九会中,这是重要的一部!龙树(Nāgārjuna)引用了本经,特别是瑜伽学者。如《瑜伽师地论》〈抉择分中菩萨地〉,称为「菩萨藏中所有教授」的十六种应当了知,54是依本经而叙述的。传为世亲(Vasubandhu)所造的《大宝积经论》,元魏菩提流支(Bodhiruci)译成四卷,是依《瑜伽》〈抉择分〉而解释本经的。这部经,受到大乘论师的尊重。

  二、《宝积经》各版本内容的说明

  (一)内容相同的部分

  《宝积经》的各种译本,文段略有出入,但全经的主要部分,是相同的。佛为大迦叶(Mahākā

  yapa)说。

  1、菩萨正道

  (1)辨菩萨的行相

  辨菩萨的行相:菩萨的「正行」,是得智慧,不失菩提心,增长善法,直心,善调顺,正道,善知识,真实菩萨:共八事,一一事以四法来分别,并反说不合正行的菩萨邪行。「正行胜利」,是得大藏,过魔事,摄善根,福德庄严。「正行差别」,是名符其实的菩萨,应该具足三十二法。

  (2)赞菩萨的功德

  赞菩萨的功德,共举十九种譬喻。

  (3)习中道正观

  习中道正观:我空中道;法空中道,约蕴、界、缘起来阐明。更抉择空义,以免误解,及智起观息、智生结业灭的意义。

  (4)辨菩萨的特胜

  辨菩萨的特胜:依八种譬喻,明胜过声闻、辟支佛的菩萨功德。

  (5)明菩萨利济众生

  明菩萨利济众生:「毕竟智药」,是不净、慈悲等对治门,三十七道品,对治众生的烦恼重病。「出世智药」,是从缘起空无我中,观自心的虚妄不可得,而悟入无为圣性。无为圣性是泯绝一切相的;是平等、不二、远离、寂静、清净、无我、无高下、真谛、无尽、常、乐、净、无我、真净──以上是菩萨正道。

  2、声闻正道

  (1)比丘的应行与不应行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宝积经简介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