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寶積經講記》寶積經簡介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出家的意義所在。如《大寶積經》卷112(大正11,637a-b)說:「心不著名色,不生我我所,是名爲安住,真實淨持戒。雖行持諸戒,其心不自高,亦不以爲上,過戒求聖道,是名爲真實,清淨持戒相。不以戒爲最,亦不貴叁昧,過此二事已,修習于智慧。空寂無所有,諸聖賢之性,是清淨持戒,諸佛所稱贊。心解脫身見,除滅我我所,信解于諸佛,所行空寂法。如是持聖戒,則爲無有比!依戒得叁昧,叁昧能修慧;依因所修慧,逮得于淨智;已得淨智者,具足清淨戒」。

  《寶積經》是重智證的,依空平等性而說實行沙門:「于諸法無所斷除,無所修行,不住生死,不著涅槃。知一切法本來寂滅,不見有縛,不求解脫,是名實行沙門」。67確認聲聞法,而重視內心的修證。叁乘同入一法性,這樣的聲聞道,是不會障礙菩薩道的。

  《般若經》也一再的說:阿羅漢與具足正見者(須陀洹果),是能信解般若的,只是悲願不足,不發菩提心而已。

  竺法護所譯的《諸佛要集經》,佛教阿難(ānanda)爲聲聞衆說法,也是依大乘深義說的。68諸佛共說的菩薩道,就是「中品般若」所說的大乘。這部並說聲聞與菩薩道的,與「文殊法門」有關,是文殊(Ma

  ju

  rī)受到貶抑,被移往鐵圍山的經典。

  《濟諸方等學經》,也評斥由于輕視聲聞,引起聲聞與菩薩的嚴重對立。

  ※導師的看法

  這樣的聲聞道,不障礙大乘,可以貫通大乘,有回入大乘的可能。如不是一味的寄心于理想,那末面對人間的佛教,這應該是最通情理的正確態度!原則的說,未來的論師,中觀大乘與瑜伽大乘,就是秉承這一方針的。這所以中觀與瑜伽,法義上有許多異說,而同被稱譽爲大乘正軌的空有兩輪!

  

  1 智升撰《開元釋教錄》卷9(大正55,569b):大寶積經一百二十卷(單重合譯神龍二年創首先天二年功畢)右此部經新譯舊譯四十九經合(古沓反)成一部。于中析取二十六會叁十九卷。爲菩提流志新譯。余二十叁會八十一卷。並是舊譯勘同編入。已備余錄故不重存。其新譯會名具如別錄。初第十一卷寶積部中依次編列。

  2(1)《開元釋教錄》卷10(大正55,580a):大乘經單重合譯(總四百叁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)般若經新舊譯(二十一部七百叁十六卷)寶積經新舊譯(八十二部一百六十九卷)大集經新舊譯(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)華嚴經新舊譯(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)涅槃經新舊譯(六部五十八卷)五大部外諸重譯經(二百七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)。

  (2)《佛光大辭典(二)》,p.1059:五部大乘經。乃開元釋教錄對大乘經典所作之分類。即:(一)般若部,凡二十一部,七叁六卷,七十叁帙。(二)寶積部,凡八十二部,一六九卷,十七帙。(叁)大集部,凡二十四部,一四二卷,十四帙。(四)華嚴部,凡二十六部,一八七卷,十八帙。(五)涅槃部,凡六部,五十八卷,六帙。

  3 古師譯:80卷,二十二會。菩提流志新譯:40卷,二十七會。(叁分之一)

  4《開元釋教錄》卷8(大正55,560c):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翻經大德及玉華寺衆,殷勤啓請翻大寶積經,法師見衆情專至俯仰翻數行訖,便攝梵本停住告衆曰: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,玄奘自量氣力不複辦此。

  5《開元釋教錄》卷4(大正55,518c):大寶積經一卷(今編入寶積當第四十叁會改名普明菩薩會、第叁出與摩诃衍寶嚴、佛遺日摩尼寶二經同本異譯)

  6 T659《大乘寶雲經》(7卷),梁.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,大正藏第16冊。

  7(1)《大智度論》卷28(大正25,266c-267a):如《寶頂經》中說:「轉輪聖王少一不滿千子,雖有大力,諸天世人所不貴重。有真轉輪聖王種,處在胎中,初受七日便爲諸天所貴重,所以者何?九百九十九人,不能嗣轉輪聖王種令世人得二世樂,是雖在胎必能紹胄聖王,是故恭敬。」諸阿羅漢、辟支佛,雖得根、力、覺、意,六神通,諸禅智慧力,于實際得證,爲衆生福田,十方諸佛所不貴重;菩薩雖在諸結使、煩惱、欲縛、叁毒胎中,初發無上道意,未能有所作,而爲諸佛所貴。以其漸漸當行六波羅蜜,得方便力入菩薩位,乃至得一切種智,度無量衆生,不斷佛種、法種、僧種,不斷天上、世間淨樂因緣故。又如迦羅頻伽鳥,在輥中未出,發聲微妙勝于余鳥。菩薩摩诃薩亦如是,雖未出無明輥,說法議論之音,勝于聲聞、辟支佛及諸外道。

  (2)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59(大正9,778c14-17):譬如迦毗伽鳥,在輥中時,有大勢力,余鳥弗及。菩薩摩诃薩,亦複如是,于生死輥,發菩提心功德勢力,聲聞緣覺所不能及。

  8 T1523《大寶積經論》(4卷),後魏.菩提流支譯,大正藏第26冊。

  9(1)《大智度論》卷35 (大正25,322a):以舍利弗欲以須陀洹同得解脫故,與諸佛菩薩等,而佛不聽。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與虛空等。以是故佛重質其事。

  (2)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142。

  10(1)《中論》卷2〈觀行品第十叁〉(大正30,18c):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;若複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。

  (2)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124。

  11(1)印順導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p.50-p.51:摩呾理迦mATrkA,舊譯摩得勒伽;阿毗達磨abhidharma,或簡譯爲阿毗昙。這兩大類論書,是佛弟子對素怛纜──修多羅的探究、解說,都稱爲論議。摩怛理迦是「本母」的意思,通于法與律,這裏所說的,是「法」的本母。對于修多羅──契經,標舉(目)而一一解說,決了契經的宗要,名爲摩怛理迦。如《瑜伽師地論》「攝事分」(卷八五──九八)的摩怛理迦是《雜阿含經》「修多羅」部分的本母。又如《瑜伽論》「攝決擇分」(卷七九──八0),標舉菩薩的十六事,一一加以解說,是大乘《寶積經》的「本母」。這是「釋經論」,但決了宗要,與依文釋義的不同。阿毗達磨,在部派佛教中發展起來,與經、律合稱叁藏;阿毗達磨受到佛教界的重視,是可想而知的。阿毗達磨所論究的,也是結集的契經,但不是解說一一經文,而是整理、探究、決擇,成爲明確而有體系、有條理的佛法。

  (2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9(大正30,741b3)~卷80(大正30,744a16)

  菩薩正行十六事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79(大正30,741b3):複次,雲何正行勝利?此亦四種,後後應知。如是正行菩薩,能積集福智資糧故,以此爲依障清淨故,以此爲依于一切門集成白法故,以此爲依起一切種利益有情加行故。又能生長無量福故。複有四法能令積集福智資糧:一者、依此正行供養承事諸佛如來;二者、聞清淨;叁者、思清淨;四者、修清淨。複有四法能令障淨:一者、于乘自然無動;二者、于諸有情遠離不行因緣;叁者、遠離邪行因緣;四者、遠離不圓滿正行因緣。複有四法能令一切門集成白法:一者、修修所成;二者、成熟有情即彼所成;叁者、堪忍難事即彼所成;四者、聞思無厭即彼所成。複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種利有情事,謂于四處濟拔有情:一者、于疑惑猶豫處;二者、于極穢惡趣顛墜處;叁者、于下乘信解處;四者、于憎背聖教瞋恚心處。

  12(1)無著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中(大正31,141c19-142b2);印順導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,p.299-303。

  (2)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70。

  13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80(大正30,743a):如是如理勤修學時,名正修行中道勝行,所以者何?由此正法貫穿十叁中道行故:一者、貫穿補特伽羅空性;二者、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;叁者、貫穿法空性;四者、貫穿法無我性;五者、貫穿增益邊;六者、貫穿損減邊;七者、貫穿法現觀;八者、貫穿法現觀回向大菩提性;九者、貫穿如是行者煩惱衆苦不纏繞心性;十者、貫穿二無我勝解差別;十一者、貫穿前無我性是後因性;十二者、貫穿到邊際空性;十叁者、貫穿即彼威德。

  (2)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95。

  14(1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36(大正30,488c):世尊依彼密意說言:「甯如一類起我見者,不如一類惡取空者。」何以故?起我見者,唯于所知境界迷惑,不謗一切所知境界;不由此因墮諸惡趣;于他求法,求苦解脫,不爲虛诳,不作稽留;于法、于谛亦能建立,于諸學處不生慢緩。惡取空者,亦于所知境界迷惑,亦謗一切所知境界;由此因故,墮諸惡趣。于他求法,求苦解脫,能爲虛诳,亦作稽留;于法、于谛不能建立,于諸學處極生慢緩。如是損減實有事者,于佛所說法毗奈耶,甚爲失壞。

  (2)印順導師《寶積經講記》,p.122。

  15 T350《佛說遺日摩尼寶經》(1卷),後漢.月支國叁藏 支婁迦谶譯。(大正12,189b-194a)

  16 T351《佛說摩诃衍寶嚴經》(一名大迦葉品)(1卷),晉代譯失叁藏名。(大正12,194a-200c)

  17 T310《大寶積經》(120卷),卷112〈普明菩薩會第43〉失譯附秦錄勘同編入。(大正11,631c-638c)

  18 T352《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》(5卷),(趙宋)西天譯經叁藏朝散大夫試鴻胪少卿傳法大師臣 施護奉诏譯。(大正12,214c-216c)

  19 T1469《佛說迦葉禁戒經》(1卷),宋居士沮渠京聲譯。(大正24,912a-c)

  20 T659《大乘寶雲經》卷7〈寶積品第七〉,梁扶南叁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等譯。(大正16,276b-283b)

  21《翻譯名義序》(大正54,1058c):刺那那伽羅,此雲寶積,以無漏根力覺道等法寶集故,名爲寶積。

  22(1)《法華經》卷1…

《《寶積經講記》寶積經簡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