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宝积经讲记》宝积经简介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出家的意义所在。如《大宝积经》卷112(大正11,637a-b)说:「心不著名色,不生我我所,是名为安住,真实净持戒。虽行持诸戒,其心不自高,亦不以为上,过戒求圣道,是名为真实,清净持戒相。不以戒为最,亦不贵三昧,过此二事已,修习于智慧。空寂无所有,诸圣贤之性,是清净持戒,诸佛所称赞。心解脱身见,除灭我我所,信解于诸佛,所行空寂法。如是持圣戒,则为无有比!依戒得三昧,三昧能修慧;依因所修慧,逮得于净智;已得净智者,具足清净戒」。

  《宝积经》是重智证的,依空平等性而说实行沙门:「于诸法无所断除,无所修行,不住生死,不着涅槃。知一切法本来寂灭,不见有缚,不求解脱,是名实行沙门」。67确认声闻法,而重视内心的修证。三乘同入一法性,这样的声闻道,是不会障碍菩萨道的。

  《般若经》也一再的说:阿罗汉与具足正见者(须陀洹果),是能信解般若的,只是悲愿不足,不发菩提心而已。

  竺法护所译的《诸佛要集经》,佛教阿难(ānanda)为声闻众说法,也是依大乘深义说的。68诸佛共说的菩萨道,就是「中品般若」所说的大乘。这部并说声闻与菩萨道的,与「文殊法门」有关,是文殊(Ma

  ju

  rī)受到贬抑,被移往铁围山的经典。

  《济诸方等学经》,也评斥由于轻视声闻,引起声闻与菩萨的严重对立。

  ※导师的看法

  这样的声闻道,不障碍大乘,可以贯通大乘,有回入大乘的可能。如不是一味的寄心于理想,那末面对人间的佛教,这应该是最通情理的正确态度!原则的说,未来的论师,中观大乘与瑜伽大乘,就是秉承这一方针的。这所以中观与瑜伽,法义上有许多异说,而同被称誉为大乘正轨的空有两轮!

  

  1 智升撰《开元释教录》卷9(大正55,569b):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(单重合译神龙二年创首先天二年功毕)右此部经新译旧译四十九经合(古沓反)成一部。于中析取二十六会三十九卷。为菩提流志新译。余二十三会八十一卷。并是旧译勘同编入。已备余录故不重存。其新译会名具如别录。初第十一卷宝积部中依次编列。

  2(1)《开元释教录》卷10(大正55,580a):大乘经单重合译(总四百三十二部一千八百八十卷)般若经新旧译(二十一部七百三十六卷)宝积经新旧译(八十二部一百六十九卷)大集经新旧译(二十四部一百四十二卷)华严经新旧译(二十六部一百八十七卷)涅槃经新旧译(六部五十八卷)五大部外诸重译经(二百七十二部五百八十八卷)。

  (2)《佛光大辞典(二)》,p.1059:五部大乘经。乃开元释教录对大乘经典所作之分类。即:(一)般若部,凡二十一部,七三六卷,七十三帙。(二)宝积部,凡八十二部,一六九卷,十七帙。(三)大集部,凡二十四部,一四二卷,十四帙。(四)华严部,凡二十六部,一八七卷,十八帙。(五)涅槃部,凡六部,五十八卷,六帙。

  3 古师译:80卷,二十二会。菩提流志新译:40卷,二十七会。(三分之一)

  4《开元释教录》卷8(大正55,560c):麟德元年正月一日翻经大德及玉华寺众,殷勤启请翻大宝积经,法师见众情专至俯仰翻数行讫,便摄梵本停住告众曰: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,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。

  5《开元释教录》卷4(大正55,518c):大宝积经一卷(今编入宝积当第四十三会改名普明菩萨会、第三出与摩诃衍宝严、佛遗日摩尼宝二经同本异译)

  6 T659《大乘宝云经》(7卷),梁.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,大正藏第16册。

  7(1)《大智度论》卷28(大正25,266c-267a):如《宝顶经》中说:「转轮圣王少一不满千子,虽有大力,诸天世人所不贵重。有真转轮圣王种,处在胎中,初受七日便为诸天所贵重,所以者何?九百九十九人,不能嗣转轮圣王种令世人得二世乐,是虽在胎必能绍胄圣王,是故恭敬。」诸阿罗汉、辟支佛,虽得根、力、觉、意,六神通,诸禅智慧力,于实际得证,为众生福田,十方诸佛所不贵重;菩萨虽在诸结使、烦恼、欲缚、三毒胎中,初发无上道意,未能有所作,而为诸佛所贵。以其渐渐当行六波罗蜜,得方便力入菩萨位,乃至得一切种智,度无量众生,不断佛种、法种、僧种,不断天上、世间净乐因缘故。又如迦罗频伽鸟,在辊中未出,发声微妙胜于余鸟。菩萨摩诃萨亦如是,虽未出无明辊,说法议论之音,胜于声闻、辟支佛及诸外道。

  (2)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59(大正9,778c14-17):譬如迦毗伽鸟,在辊中时,有大势力,余鸟弗及。菩萨摩诃萨,亦复如是,于生死辊,发菩提心功德势力,声闻缘觉所不能及。

  8 T1523《大宝积经论》(4卷),后魏.菩提流支译,大正藏第26册。

  9(1)《大智度论》卷35 (大正25,322a):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,与诸佛菩萨等,而佛不听。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。以是故佛重质其事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p.142。

  10(1)《中论》卷2〈观行品第十三〉(大正30,18c):大圣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;若复见有空,诸佛所不化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p.124。

  11(1)印顺导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p.50-p.51:摩呾理迦mATrkA,旧译摩得勒伽;阿毗达磨abhidharma,或简译为阿毗昙。这两大类论书,是佛弟子对素怛缆──修多罗的探究、解说,都称为论议。摩怛理迦是「本母」的意思,通于法与律,这里所说的,是「法」的本母。对于修多罗──契经,标举(目)而一一解说,决了契经的宗要,名为摩怛理迦。如《瑜伽师地论》「摄事分」(卷八五──九八)的摩怛理迦是《杂阿含经》「修多罗」部分的本母。又如《瑜伽论》「摄决择分」(卷七九──八0),标举菩萨的十六事,一一加以解说,是大乘《宝积经》的「本母」。这是「释经论」,但决了宗要,与依文释义的不同。阿毗达磨,在部派佛教中发展起来,与经、律合称三藏;阿毗达磨受到佛教界的重视,是可想而知的。阿毗达磨所论究的,也是结集的契经,但不是解说一一经文,而是整理、探究、决择,成为明确而有体系、有条理的佛法。

  (2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79(大正30,741b3)~卷80(大正30,744a16)

  菩萨正行十六事:《瑜伽师地论》卷79(大正30,741b3):复次,云何正行胜利?此亦四种,后后应知。如是正行菩萨,能积集福智资粮故,以此为依障清净故,以此为依于一切门集成白法故,以此为依起一切种利益有情加行故。又能生长无量福故。复有四法能令积集福智资粮:一者、依此正行供养承事诸佛如来;二者、闻清净;三者、思清净;四者、修清净。复有四法能令障净:一者、于乘自然无动;二者、于诸有情远离不行因缘;三者、远离邪行因缘;四者、远离不圆满正行因缘。复有四法能令一切门集成白法:一者、修修所成;二者、成熟有情即彼所成;三者、堪忍难事即彼所成;四者、闻思无厌即彼所成。复有四法能令作一切种利有情事,谓于四处济拔有情:一者、于疑惑犹豫处;二者、于极秽恶趣颠坠处;三者、于下乘信解处;四者、于憎背圣教瞋恚心处。

  12(1)无着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中(大正31,141c19-142b2);印顺导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,p.299-303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p.70。

  13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80(大正30,743a):如是如理勤修学时,名正修行中道胜行,所以者何?由此正法贯穿十三中道行故:一者、贯穿补特伽罗空性;二者、贯穿补特伽罗无我性;三者、贯穿法空性;四者、贯穿法无我性;五者、贯穿增益边;六者、贯穿损减边;七者、贯穿法现观;八者、贯穿法现观回向大菩提性;九者、贯穿如是行者烦恼众苦不缠绕心性;十者、贯穿二无我胜解差别;十一者、贯穿前无我性是后因性;十二者、贯穿到边际空性;十三者、贯穿即彼威德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p.95。

  14(1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36(大正30,488c):世尊依彼密意说言:「宁如一类起我见者,不如一类恶取空者。」何以故?起我见者,唯于所知境界迷惑,不谤一切所知境界;不由此因堕诸恶趣;于他求法,求苦解脱,不为虚诳,不作稽留;于法、于谛亦能建立,于诸学处不生慢缓。恶取空者,亦于所知境界迷惑,亦谤一切所知境界;由此因故,堕诸恶趣。于他求法,求苦解脱,能为虚诳,亦作稽留;于法、于谛不能建立,于诸学处极生慢缓。如是损减实有事者,于佛所说法毗奈耶,甚为失坏。

  (2)印顺导师《宝积经讲记》,p.122。

  15 T350《佛说遗日摩尼宝经》(1卷),后汉.月支国三藏 支娄迦谶译。(大正12,189b-194a)

  16 T351《佛说摩诃衍宝严经》(一名大迦叶品)(1卷),晋代译失三藏名。(大正12,194a-200c)

  17 T310《大宝积经》(120卷),卷112〈普明菩萨会第43〉失译附秦录勘同编入。(大正11,631c-638c)

  18 T352《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》(5卷),(赵宋)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 施护奉诏译。(大正12,214c-216c)

  19 T1469《佛说迦叶禁戒经》(1卷),宋居士沮渠京声译。(大正24,912a-c)

  20 T659《大乘宝云经》卷7〈宝积品第七〉,梁扶南三藏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等译。(大正16,276b-283b)

  21《翻译名义序》(大正54,1058c):刺那那伽罗,此云宝积,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,名为宝积。

  22(1)《法华经》卷1…

《《宝积经讲记》宝积经简介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