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故。五者、同戒各具別解脫戒故。六者、同解脫叁乘同坐解脫床故。…」
144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1(大正27,525b14-21);《大毗婆沙論》卷83(大正27,428b26-29);《大智度論》卷28(大正25,266c14-15)。
145 「大乘不共法章」:詳參《成佛之道》,p.413-p.417。
146 參見:《雜阿含》卷29(815經)(大正2,209c19-210a4)。印順導師《般若經講記》p.61-64有詳細四果之內容。
147 如《雜阿含》卷11(281經)(大正2,78a)、卷35(977經)(大正2,253a)等所言。
148 (1)八十八種見惑:見惑有十種根本煩惱:
1、貪;2、瞋;3、癡;4、慢;5、疑;
6、身見:又名薩迦耶見,這是使有情迷執五蘊假合的身心爲「我」、「我所」的妄見。
7、邊見:執死後爲常住或斷滅的「常見」、「斷見」。
8、邪見:指不信叁寶、四谛,否認因果罪福,否認輪回及解脫等,撥無因果的執見。
9、見取見:執取種種錯誤的見解,固執自己的主張、見解,否定不合自己的一切思想。
10、戒禁取見:執取種種無意義的戒條、苦行,以爲可以生人、生天。
(2)叁結與五見之關系,詳參水野弘元著(釋惠敏譯)《佛教教理研究》p.138。
149 印順導師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p.181-p.183:「先說什麼是「隔陰」?什麼是「迷」?
陰是五陰──五蘊。我們的身心自體,佛分別爲五陰:色陰、受陰、想陰、行陰、識陰;衆生在生死中,只是這五陰的和合相續,沒有是常是樂的自我。這一生的身心自體是前陰,下一生的身心自體是後陰,前陰與後陰,生死相續而不相同,所以說隔陰。
迷有二類:迷事是對事相的迷亂、錯誤、無知;迷理是對谛理──無常、無我我所、空性、法住、法界的迷惑。
約迷事說,一般衆生及證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的聖者,在從此生到下一生的過程中,都是「不正知」的。如入胎時,或見怖畏,或見歡樂的境界,在胎中與出生時,也這樣的不能正知;前生的自己與事,都忘失了。
約事迷說,一切衆生,就是前叁果聖者(阿羅漢不會再受後陰),都是有此「隔陰之迷」的。不過叁果聖者,初生時雖不能正知,但很快能憶知前生的一切。所以釋迦佛的在家弟子,得叁果而生色界天的,有的從天上來下,向佛致敬與說偈贊歎。
如約迷理說:凡夫是迷理的,如不能轉凡成聖,是從迷入迷的。初果聖者是能見谛理的,一得永得,是不會再退失的。在入胎、出胎時,雖不能正知,不能現見谛理,但所得無漏智果,並沒有失落。如錢在衣袋中,雖沒有取出來用,你還是有錢的。所以得初果的,最多是七番生死;得二果──「一來」的,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;得叁果──「不還」的,一生天上,就能究竟解脫。所以聖者雖有「隔陰之迷」,對解脫生死來說,是絕對穩當的,解脫生死是爲期不遠的。」
150 阿羅漢之語意分析:詳參《大智度論》卷3(大正25,80b3)。
151 《長阿含經》卷8〈衆集經〉(大正1,51b)。
152 六種阿羅漢:(參見《俱舍論》卷25〈賢聖品〉,大正29,129b14-20)
(1) 退法:謂遇少緣,便退所得。
(2) 思法:謂懼退失,恒思自害。
(3) 護法:謂于所得,喜自防護。
(4) 安住法:離勝退緣,雖不自防,亦能不退。離勝加行,亦不增進。
(5) 堪達法:彼性堪能,好修練根,速達不動。
(6) 不動法:彼必無退。
153 九種阿羅漢:1、思法;2、升進法;3、不動法;4、退法;5、不退法;6、護法;7、實住法;8、慧解脫;9、俱解脫。(參見《中阿含》卷30(127經)〈福田經〉,大正1,616a;《順正理論》卷65,大正29,699c)
154 《雜阿含》卷26(710經),大正2,190b。
155 俱解脫:參見《中阿含》卷24(97經),〈大因經〉,大正1,582a-b。
具滅盡定的俱解脫:(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43,大正27,734b-c)
156 全分慧解脫:參見《雜阿含》卷14(347經),〈須深經(或蘇屍摩經)〉,大正2,96b-98a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09(大正27,564b)
具根本禅的慧解脫:(《雜阿含》卷45(1212經),大正2,330a-c)
157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36(大正27,189a):「問:六恒住法以何爲自性?答:以念、慧爲自性。雲何知然?如契經說:諸阿羅漢心善解脫具六恒。」
158 《雜阿含經》卷13(大正2,93a)。
159 《雜阿含經》卷9(大正2,63a)。
160 《大毗婆沙論》卷173(大正27,871b-c):「八世法者,一、利;二、無利;叁、譽;四、非譽;五、贊;六、毀;七、樂;八、苦。」
161 《雜阿含》卷9(254經)(大正2,62c-63b):「…離欲心解脫,無恚脫亦然,遠離心解脫,貪愛永無余,諸取心解脫,及意不忘念。曉了入處生,于彼心解脫,彼心解脫者,比丘意止息,諸所作已作,更不作所作。猶如大石山,四風不能動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及法之好惡,六入處常對,不能動其心,心常住堅固,谛觀法生滅。」
162 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8(大正25,266c6-15):「聲聞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,但時節、利根、福德有差別。時名,佛不在世,亦無佛法,以少因緣,出家得道,名辟支佛。利根名異,法相是同,但智慧深入,得辟支佛道。福德名有相,或一相二相,乃至叁十一相。若先佛法中得聖法,法滅後成阿羅漢,名爲辟支佛,身無有相。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,久者乃至百劫行;如聲聞疾者叁世,久者六十劫。」
163 十二頭陀行:(印順導師《華雨集》第四冊,p.227)
(1)住阿蘭若處、(2)常乞食、(3)次第乞食、(4)一坐食、(5)節量食、(6)中後不飲漿、
(7)糞掃衣、(8)但叁衣、(9)冢間住、(10)樹下坐、(11)露地坐、(12)但坐不臥。
164「麟角喻獨覺」與「部行獨覺」:《俱舍論》卷12〈分別世品第叁〉(大正29,64a28-b19)。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四章、叁乘共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