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故。五者、同戒各具别解脱戒故。六者、同解脱三乘同坐解脱床故。…」
144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1(大正27,525b14-21);《大毗婆沙论》卷83(大正27,428b26-29);《大智度论》卷28(大正25,266c14-15)。
145 「大乘不共法章」:详参《成佛之道》,p.413-p.417。
146 参见:《杂阿含》卷29(815经)(大正2,209c19-210a4)。印顺导师《般若经讲记》p.61-64有详细四果之内容。
147 如《杂阿含》卷11(281经)(大正2,78a)、卷35(977经)(大正2,253a)等所言。
148 (1)八十八种见惑:见惑有十种根本烦恼:
1、贪;2、瞋;3、痴;4、慢;5、疑;
6、身见:又名萨迦耶见,这是使有情迷执五蕴假合的身心为「我」、「我所」的妄见。
7、边见:执死后为常住或断灭的「常见」、「断见」。
8、邪见:指不信三宝、四谛,否认因果罪福,否认轮回及解脱等,拨无因果的执见。
9、见取见: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,固执自己的主张、见解,否定不合自己的一切思想。
10、戒禁取见:执取种种无意义的戒条、苦行,以为可以生人、生天。
(2)三结与五见之关系,详参水野弘元着(释惠敏译)《佛教教理研究》p.138。
149 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四册,p.181-p.183:「先说什么是「隔阴」?什么是「迷」?
阴是五阴──五蕴。我们的身心自体,佛分别为五阴:色阴、受阴、想阴、行阴、识阴;众生在生死中,只是这五阴的和合相续,没有是常是乐的自我。这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前阴,下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后阴,前阴与后阴,生死相续而不相同,所以说隔阴。
迷有二类:迷事是对事相的迷乱、错误、无知;迷理是对谛理──无常、无我我所、空性、法住、法界的迷惑。
约迷事说,一般众生及证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的圣者,在从此生到下一生的过程中,都是「不正知」的。如入胎时,或见怖畏,或见欢乐的境界,在胎中与出生时,也这样的不能正知;前生的自己与事,都忘失了。
约事迷说,一切众生,就是前三果圣者(阿罗汉不会再受后阴),都是有此「隔阴之迷」的。不过三果圣者,初生时虽不能正知,但很快能忆知前生的一切。所以释迦佛的在家弟子,得三果而生色界天的,有的从天上来下,向佛致敬与说偈赞叹。
如约迷理说:凡夫是迷理的,如不能转凡成圣,是从迷入迷的。初果圣者是能见谛理的,一得永得,是不会再退失的。在入胎、出胎时,虽不能正知,不能现见谛理,但所得无漏智果,并没有失落。如钱在衣袋中,虽没有取出来用,你还是有钱的。所以得初果的,最多是七番生死;得二果──「一来」的,一往天上,一来人间;得三果──「不还」的,一生天上,就能究竟解脱。所以圣者虽有「隔阴之迷」,对解脱生死来说,是绝对稳当的,解脱生死是为期不远的。」
150 阿罗汉之语意分析:详参《大智度论》卷3(大正25,80b3)。
151 《长阿含经》卷8〈众集经〉(大正1,51b)。
152 六种阿罗汉:(参见《俱舍论》卷25〈贤圣品〉,大正29,129b14-20)
(1) 退法:谓遇少缘,便退所得。
(2) 思法:谓惧退失,恒思自害。
(3) 护法:谓于所得,喜自防护。
(4) 安住法:离胜退缘,虽不自防,亦能不退。离胜加行,亦不增进。
(5) 堪达法:彼性堪能,好修练根,速达不动。
(6) 不动法:彼必无退。
153 九种阿罗汉:1、思法;2、升进法;3、不动法;4、退法;5、不退法;6、护法;7、实住法;8、慧解脱;9、俱解脱。(参见《中阿含》卷30(127经)〈福田经〉,大正1,616a;《顺正理论》卷65,大正29,699c)
154 《杂阿含》卷26(710经),大正2,190b。
155 俱解脱:参见《中阿含》卷24(97经),〈大因经〉,大正1,582a-b。
具灭尽定的俱解脱:(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43,大正27,734b-c)
156 全分慧解脱:参见《杂阿含》卷14(347经),〈须深经(或苏尸摩经)〉,大正2,96b-98a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09(大正27,564b)
具根本禅的慧解脱:(《杂阿含》卷45(1212经),大正2,330a-c)
157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36(大正27,189a):「问:六恒住法以何为自性?答:以念、慧为自性。云何知然?如契经说:诸阿罗汉心善解脱具六恒。」
158 《杂阿含经》卷13(大正2,93a)。
159 《杂阿含经》卷9(大正2,63a)。
160 《大毗婆沙论》卷173(大正27,871b-c):「八世法者,一、利;二、无利;三、誉;四、非誉;五、赞;六、毁;七、乐;八、苦。」
161 《杂阿含》卷9(254经)(大正2,62c-63b):「…离欲心解脱,无恚脱亦然,远离心解脱,贪爱永无余,诸取心解脱,及意不忘念。晓了入处生,于彼心解脱,彼心解脱者,比丘意止息,诸所作已作,更不作所作。犹如大石山,四风不能动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及法之好恶,六入处常对,不能动其心,心常住坚固,谛观法生灭。」
162 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8(大正25,266c6-15):「声闻智慧即是辟支佛智慧,但时节、利根、福德有差别。时名,佛不在世,亦无佛法,以少因缘,出家得道,名辟支佛。利根名异,法相是同,但智慧深入,得辟支佛道。福德名有相,或一相二相,乃至三十一相。若先佛法中得圣法,法灭后成阿罗汉,名为辟支佛,身无有相。有辟支佛第一疾者四世行,久者乃至百劫行;如声闻疾者三世,久者六十劫。」
163 十二头陀行:(印顺导师《华雨集》第四册,p.227)
(1)住阿兰若处、(2)常乞食、(3)次第乞食、(4)一坐食、(5)节量食、(6)中后不饮浆、
(7)粪扫衣、(8)但三衣、(9)冢间住、(10)树下坐、(11)露地坐、(12)但坐不卧。
164「麟角喻独觉」与「部行独觉」:《俱舍论》卷12〈分别世品第三〉(大正29,64a28-b19)。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四章、三乘共法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