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

  《成佛之道》

  〈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〉1

  释开仁编.2007/9~2008/6

  甲一、大乘不共法(p.255-428)

  乙一、大乘通说(p.255-279)

  一、说大乘法之动机

  1、大乘不共法,是在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乘的共德上,进明佛菩萨的因行果德。人乘与天乘,终究是有漏的,不能出离生死的。声闻乘与缘觉乘,虽是无漏解脱,而偏于独善其身的。这都是善的,但不是圆满的。

  2、这是如来出世说法的本怀,所以在五乘及三乘共法以后,要叙说这成佛的不共法门。

  二、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

  依《法华经》说:如来出世的唯一大事因缘,就是使众生开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见,也就是使众生悟入佛的大菩提。2所以,以发菩提心,修菩萨行,成如来果的大乘法门,才是佛法的真实意义,如来教化的真正目的。

  三、大乘的意义 3

  1、就「相对」义而言:

  (1)殊胜大──超胜了小乘

  (2)含容大──含容了小乘

  2、就「绝待」义而言:

  (1)超胜到无所对待。(不可以大小的比对表示)

  (2)含容到无所不摄。

  

  三、「不共」的意义

  1、是人、天、声闻、缘觉乘中所没有的。

  2、在佛菩萨的心行中,统摄一切功德,无不成为大乘的特法。如《般若经》的〈摩诃衍品〉,总一切功德而名为大乘。这好象鸟类的高飞,『高入须弥,咸同金色』一样。4

  丙一、根机不同

  丁一、动机异

  戊一、回入(p.256)

  耻有所不知,耻有所不能,耻有所不净,回入于大乘。

  修习大乘佛法,不消说,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的。但众生的根性不一,所以引发菩提心的因缘也不同;依此而表现的菩萨风格,起初也多少有差别的。为了避免专以自己的偏好来衡量一切,自赞毁他,无意中损害佛法,所以对此不能不先有相当的认识。

  一、从佛法唯是一乘道而说二乘人发菩提心 5

  1、有的初学声闻行,不曾决定,就转学大乘。

  2、有的在声闻中已得决定(忍位)6,或是已证入法性而得初果(须陀洹)以上,再发大心的。

  3、有的已证第四阿罗汉果再发大心的。

  拿阿罗汉果来说,他们自觉得:『我生已尽,梵行已立,所作已作,自知不受后有』;已经到了学无可学,进无可进的地步。佛是阿罗汉,他们也是阿罗汉;佛得解脱,他们也得解脱。同样的证入法性,同样的解脱生死,声闻阿罗汉果真的什么都与佛平等吗?然而,比较起来,真是『天地悬隔』了!自以为究竟了,那当然一时不想修习大乘道,于大乘毫无兴趣。所以在事实的经验中,在佛的善巧教导中,阿罗汉们不免要从自惭而到自怨,终于撤除了自以为究竟的心理障碍,发菩提心,重行走向佛道了!

  4、也有入了无余涅槃,再发大心的。

  二、疑问 7

  1、佛不是修菩萨行,广度众生而成佛的吗?

  2、佛为什么不教声闻行者修菩萨行成佛,却叫大家修自利行而了生死呢?

  三、二乘人回入大乘的动机

  1、 耻有所不知:

  (1)佛为弥勒菩萨说法,但阿罗汉无法了解。8

  (2)阿罗汉智慧不如佛,遇可度众生而不度。9

  2、耻有所不能:不能演说无上道,不能庄严佛土、成就众生。

  3、耻有所不净:二乘人未断习气:10

  (1)大迦叶闻大树紧那罗王琴声而起舞。11

  (2)天女散华着罗汉身,以神力犹不能去之。12

  (3)小鸟通过舍利弗身影,余悸犹存。13

  阿罗汉们是『不断习气』的;这种习气,便是菩萨所要断的烦恼。14所以在事实的经验中,自己感觉到有所不知,有所不能,有所不净,不免要自己惭愧,自己埋怨自己。一经佛的善巧教化,阿罗汉们就会回自利的小心,发菩提心,而入于自利利他的大乘道了。

  戊二、直入(p.259)

  不忍圣教衰,不忍众生苦,缘起大悲心,趣入于大乘。

  一、发心向大乘道

  1、发心向大乘道,并非一定要经历小乘圣者的果证;相反的,修学大乘法的主机,都是直从凡夫地而发心修学的。

  2、或有自动的,也有被劝而发心的。发菩提心,主要是以佛菩提为理想而誓愿希求。

  二、由凡夫地直入大乘的发心因缘

  1、着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发心:

  (1)亲见如来色身相好而发心修学大乘法。

  (2)见如来神通威力而发心。

  (3)见如来法会庄严,听如来圆音教化而发心。

  (4)生在佛后,诵读佛经深义而发心。

  2、着重于悲愿而发心:15

  (1)不忍圣教衰──护法

  知道三宝的殊胜功德,有救人救世,引生世出世间善法的力量。可是生在像末,佛法衰落不堪,为教内教外的邪恶所娆乱,不能达成救人救世的任务。知道这唯有发菩提心,上求下化,才是复兴佛教,利乐众生的唯一办法。这样,就以不忍圣教的衰微为缘,而起大悲心,依大悲心而引发大菩提愿。

  (2)不忍众生苦──利生

  或有生在时势混乱,民生艰苦的时代,想予以救济,而自己却没有救护的力量。深细的考究起来,知道唯有学佛成佛,才能真正的救度众生的苦迫。这样,以不忍众生的苦恼为因缘,起大悲心,依大悲心而引发上求下化的菩提心。

  这二类发心,是出于深刻的智慧及悲愿而自发的,所以是坚强有力,容易成就。真能这样的依悲愿而发心,就能从凡夫地而趣入大乘道了。

  ※前面所说的,不太着重悲愿的发心,可知是容易退失的发心了。

  丁二、性习异(p.261)

  或以信愿入,或智或悲入。

  一、统摄趣入佛道的根性有三类 16

  趣入佛道的圆满菩提心,应有信愿、慈悲、智慧──三德。但初学的发心趣入,由于根性的不同,对此应修的三德,不免会有所偏重。如偏重而不是偏废,那是不碍进入大乘道的,所以龙树释《般若经》说:『菩萨以种种门入佛道:或从悲门,或从智慧精进门入佛道』。又说:『是般若有种种门入: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,智慧精进门入;书写供养者,信及精进门入』。如统摄初学的趣入佛道不同,不外乎或以信愿入,或以智慧入,或以悲心入的三大类。

  二、信愿、慈悲、智慧三类的性格 17

  1、重智慧而从智慧门入的,如说:『是菩萨但分别诸经,诵读,忆念,思惟分别诸法,以求佛道。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,亦能利益众生』。这是智增上菩萨,近于声闻的法行人,着重于闻思修慧的自修化他。

  2、重悲而从悲门入的,如说:『菩萨有二种:一者,有慈悲心,多为众生』;也就是上面引述的『从悲门入』的菩萨。着重慈悲,这是不共二乘的根机,也可说是大乘特有的菩萨风格,名为悲增上菩萨。

  3、重信愿而从信愿门入的,也可有种种;信愿修学净土易行道的,是其中的一类。如说:『二者,多集诸佛功德,乐多集诸佛功德者,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』。这是信增上菩萨,如声闻的信行人一样。

  在初学时,有此三类的不同;因为习以成性,所以直到地上,虽一定是三德齐修,但也还流露不同风格的,如观音悲,文殊智,普贤愿等。如约根性来分别,贪行人是悲增上的,瞋行人是智增上的,痴行人是信愿增上的。

  根性

  声闻

  初发心菩萨

  地上菩萨

  1

  以信愿门入 (痴行人)

  声闻的信行人

  信增上菩萨

  普贤愿

  2

  以智慧门入 (瞋行人)

  声闻的法行人

  智增上菩萨

  文殊智

  3

  以慈悲门入 (贪行人)

  不共二乘

  悲增上菩萨

  观音悲

  丁三、依法异(p.262)

  或依声闻入,或天或人入。

  一、约所依身行而趣入佛道而言

  1、依声闻行入:

  (1)先修二乘行然后回心向佛道。

  (2)利根深智的行者,早是「外现声闻身,内秘菩萨行」,不等佛的开权显实,心已安住大乘道了。

  2、依天乘行入:

  (1) 净土行者:

  A、专心一意的求生天净土,然后在净土中,渐修佛道。18

  B、但依《观经》所说:上品利根,早是发菩提心,读诵大乘,解法空性。所以一登净土,不久就能彻悟无生,回入娑婆来广行菩萨道。19

   (2) 秘密行者:

  A、着重修(欲)天色身,就是以金刚夜叉为本尊,修成持明仙人20,然后久住世间,修行佛道。虽然,『(甚深无相法,)劣慧所不堪,为应彼等欲,兼存有相说』21,而有些就专在修精练气的色身上作活计。

  B、利根者:菩提心相应,大悲为根本,以方便而至究竟。

  ※依天乘行而向佛道的二类,都重于瑜伽或三昧;定,本为天乘行的特质。但以此普摄初机,也只能口头诵持──持咒称名而已。

  3、依人乘行入:

  发菩提心,修十善行,不废人间正行,广修人间安国利人的正业。但以此普及初机,大乘的外凡夫位,实等于人间的君子,善人。

   如来的出现人间,教化人类,本意是令人开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见。所以依人菩萨行而向佛道,不但是适应时代的机感,也实在是佛乘的根本坦道。

  二、太虚大师的判摄

  1、正法时期:多依声闻乘行而入大乘。

  2、像法时期: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。

  3、末法时期: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。22

  丙二、教法有异(p.264)

  趣入大乘者,直入或回入,相应诸教法,实说方便说。

  一、趣入大乘的教法

  1、趣入大乘的修学者,一向分为直入菩萨,回入菩萨二类。直入是直向菩萨道的;回入是先修别道,然后转入大乘道的。二乘的回心向大,如《法华经》的开权显实,便是回入大乘的确证。

  2、与直入或回入相应的教法,就是实说及方便说了。佛为什么不直示大乘道,不普为一切众生说佛乘,而要说方便教呢?佛说方便教,是有非常意义的。因为不说方便的诱化,他是不能进入佛道的。如小乘的经历修证,会发觉还有不知,不能,不净的,就能受佛的教化,回向佛道。而且小乘证果,到底生死已了,不必再为生死流转而忧虑了。所以,方便说是值得尊重的!

  二、大乘的方便说(异方便;胜方便)

  1、佛说殊胜的方便,以净乐国土,净乐色身的法门来化导,这就是:『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』,『以乐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