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──般若胜………修缘起
【四地】(p.405)
进满修觉分,焰慧见无余。
一、第四地菩萨:焰慧地
二、约修十波罗蜜多说,「精进波罗蜜多」圆满了。305
三、约四、五、六地修共三乘法来说,是修习三十七觉分(约修共三乘圣法说)306。因为精勤的修习觉分,火焰似的慧光,炽盛起来,依「我见」而来的着我、着法,种种爱着,都如火烧薪一样,无余永灭,所以叫焰慧地。
【五地】(p.405)
难胜静虑胜,善达诸谛理。
一、第五地菩萨:难胜地
二、约修十波罗蜜多说,「静虑波罗蜜多」偏胜圆满了。307
三、约修共三乘圣法说,能善巧通达诸谛理──四谛、二谛等。308
四、为什么叫难胜呢?这是经过最极艰难才能够到达的。
到达什么呢?
从前,初地现证法空性时,尽灭一切戏论相,所以说:『般若波罗蜜,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,将至毕竟空中』309。
等到从证真定而起时,有相又来了。或是无分别后得智,或是善分别慧,所以说:『方便将出毕竟空』310;净佛世界成就众生。
那时,虽说能了知诸行如幻,其实是依胜解力,而不是如实现见的。因为在所知境上,似有实性──戏论相,还是一样的现前,不过经过般若的现证空性,依性空慧的余力,能了解是无性如幻而已。
这可以举例说:如仰观天上的『云驶月运』,知道是浮云的移动,而不是明月的推移。但根识的感官经验上,还是月亮在动,不过经意识的判定,知道是云动而已。
五地以前的菩萨心境,也是那样,见性空时,离一切相,不见一切法。等到了达法相时,又离去空性的证知了。一直是这样的空有不并,互相出没。由于性空慧的不断修证,般若力更强,这才能在现见一切有法时,离去那戏论的实有相,真的能双照极无自性的幻有,与幻有的无自性空。这才真是真俗无碍,空有不二。这是经无限的修习而到达的,所以叫难胜。
五、以前初地的现证空性,是「凡圣关」;现在(第五地)又通过第二关,可说是「大小关」。因为现证空有不二,才不会于生死起厌离想,于涅槃起欣乐想;真的能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,超出了小乘圣者的心境。
【六地】(p.407)
第六现前地,慧胜住灭定,佛法皆现见,缘起真实性。
常寂常悲念,胜出于二乘。
一、第六地菩萨:现前地
二、约十波罗蜜多的修习说,是般若──「慧」波罗蜜多偏胜、圆满。311
三、到这(第六现前地),菩萨住于灭尽定中。灭尽定是最胜的定,有漏的心识,都因定力而不起。如二乘圣者入灭尽定,就以为证于实际,生起入涅槃的意想。《楞伽经》说小乘的醉三昧酒,也就是入灭尽定。312所以《般若经》中,佛劝菩萨们,如悲愿力不充,不要入灭尽定,免堕小乘。313但到了六地菩萨,在般若慧,大悲愿的资持下,能入灭尽定,而且于定中现证法性。那时,佛法皆现前,了了明见,所以叫现前地。在这甚深的空慧中,缘起真实性,也就是「幻有即空,空即幻有」的不二平等,也能深彻照见。
四、第五地虽能达到真俗并观,但这是极难得的。到第六地,只要『多修无相作意』,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。所以六地菩萨,能常寂,又能常常悲念众生。常寂是般若的现证,所以这是大悲、般若不二,为大乘的不共胜法,而胜过了、超出了二乘的智证。
五、六地多修缘起观。缘起与空相应,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现前──中道的证境。
小乘有部说:缘起有四种314,有名为一念缘起的,以为十二缘起,不一定约三世说,就是一念心中,也可以安立的。《华严经》的〈十地品〉,在说第六地时,广明缘起,也就说到这一心缘起说,如说:『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作。十二缘分,是皆依心……』。315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。这一法义,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,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,起着非常的影响,佛法真是不可思议!
【补充】:一心缘起说
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090- p.1091:
〈十地品〉有浓厚的阿毗达磨气息。如二地中说「十善业道」,详说十不善业道的果报。五地中说「谛」,其中「觉法自相共相故,知相谛;了诸法分位差别故,知差别谛;善分别蕴界处故,知成立谛」,与阿毗达磨者的分别有关。六地中说「十二缘起」,每支有二种业,约三道、三世、三苦来分别。并说著名的一心缘起,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(大正10,194a)说:「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: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。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,皆依一心,如是而立。何以故?随事贪欲,与心共生,心是识;事是行;于行迷惑是无明;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;名色增长是六处;六处三分合为触;触共生是受;受无厌足是爱;爱摄不舍是取;彼诸有支生是有;有所起名生;生熟为老,老坏为死」。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为后代唯心(识)论者所重视的教证。
这一思想,与古代设摩达多──寂授论师的「剎那缘起」相近。寂授是说一切有部中,与《发智论》主同时的论师。在古传四种缘起说中,寂授立「剎那缘起」,如《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》卷23(大正27,118c)说:「尊者设摩达多说曰:一剎那顷有十二支,如起贪心害众生命,此相应痴是无明;此相应思是行;此相应心是识;起有表业,必有俱时名色,诸根共相伴助,即是名色及与六处;此相应触是触;此相应受是受;贪即是爱;即此相应诸缠是取;所起身语二业是有;如是诸法起即是生;熟变是老,灭坏是死」。
「剎那缘起」与〈十地品〉的「一心缘起」,虽不完全一致,但非常近似的。一剎那,是极短的时间;约心说,就是一念。一念中有十二支缘起,对于一心中安立十二缘起,归结到「十二有支皆依一心」,应该是有启发性的。
【七地】(p.408)
远行于灭定,念念能起入;方便度炽然,二僧祇劫满。
一、第七地菩萨:远行地
二、「方便波罗蜜多」偏胜。316
三、能于灭尽定中,念念能起定,也念念能入定。一般的入定出定,就是到了超作意位317,也得有方便。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。这不但是要入就入,要出就出,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,出定就是入定。这如《维摩经》说:『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』318。由于定的深妙,依定的般若,也到了『无相有功用行』的境地。
上面说过,初地以来,智证空性是无相的,但出了深观,就是后得智,也还是有相现前(不要误解,以为有相就是执着)。五地能难得的达到空有不二的无相行,六地进步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,就能无相现行,但总还是间断的时间多。到了七地,就能无间断的,无相现行了。
四、约十波罗蜜多说,第六般若波罗蜜多,重在实智。以后还有方便,愿,力,智──四波罗蜜多,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。所以,如说六波罗蜜多,那后四波罗蜜多,就摄在般若中了。依十度说,第七地中的「方便度」最为殊胜,如火的越来越炽然一样。
约修行的时间说,到第七地终了,就是第二僧祇劫满。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别,也是有特殊意义的。从发心成就,修到临入现证空性,为第一阿僧祇大劫,以后是圣者,进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。七地满,到了纯清净无相行的边缘,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满,以后进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。因此经上说: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319地带,以前是有相行,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,无相而有功用行,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。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,所以叫远行。
※【相关资料】:印顺导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(p.410)对有相行与无相行之判摄。320
五补特伽罗
胜解行
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
初无数大劫
清净增上意乐行
有相行
初地至六地
二无数大劫
无相行有功用
七地
无相无功用行
八地至十地
三无数大劫
【八地】(p.410)
进入不动地,无相无功用,尽断三界惑,大愿极清净。
以如幻三昧,三有普现身。
一、第八地菩萨:不动地
二、怎么叫不动呢?第七地的无相行,还是有功用的,八地是「无相」而又「无功用」的。到了这,智慧,功德,都任运地增进,烦恼也不再起现行。不为烦恼所动,也不为功用所动,所以叫不动。如人在梦中渡河,用尽一切伎俩,艰苦地用力过去,忽然醒来,就一切功用都息了。
三、三界修所断的烦恼,过去没有断尽,但不致引生危险。因为菩萨并不急急的要断烦恼,只要能控制就得了。有时,还可利用烦恼,作自利利他的方便。但进入第八地,烦恼障已不断而自然断尽;所以在菩萨阶位中,八地得无生法忍,才尽断三界惑,如阿罗汉一样。八地菩萨的无相行,证无分别法性,得无生法忍,都可说与阿罗汉的证入涅槃一致。而断尽三界烦恼,也与阿罗汉一样。
所以《十地经》说:菩萨进入第八地,要入涅槃。321以佛的加持力,菩萨的本愿力,当然不会像小乘那样入涅槃的。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。五地菩萨极艰难而能进入的大乘深境(无相行),到这才完全到达。
四、约十度说,八地的「大愿」322,最极清净,所以能于无相无功用行中,起如幻三昧,于三有中,普现一切身,普说一切法。如普门大士观世音菩萨那样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;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萨境界。
无相行中,不但能知有如幻,而且是显现如幻(无戏论相),与空性平等不二;八地菩萨纯无相行,所以说八地菩萨起如幻三昧了。
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6〈发趣品第20〉叙述「无名字的菩萨十地」时,说到第八地菩萨具足五法,其中之一就是「如幻三昧」:「云何菩萨如幻三昧?住是三昧能成办一切事,亦不生心相。」323
【九地】(p.411)
善慧无碍解,圆净一切力。
一、第九地菩萨:善慧地
二、无相无功用行,到了第九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