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失。

  在行菩提心的修学中,就是受菩萨戒,修习奉行十善业。这是大乘常道,以人乘行入大乘,悲增上菩萨的风格。

  世俗菩提心─┬ 愿菩提心--信愿--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

   └ 行菩提心--慈悲--受菩萨戒,修十善行

  胜义菩提心── 证菩提心──智慧─-菩提心与法性相应,离言绝相

         (智菩提心)

  ※【补充】:印顺导师《学佛三要》p.98-p.99:

  发菩提心,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,要有信心,要有大愿。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,见到众生的苦恼,而深信有究竟圆满的佛果可证;也唯有修证成佛,才能净化世间,拯救一切众生。于是发广大愿,愿尽未来际,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。由此信愿而发心,称愿菩提心,或信愿菩提心。

  有了信愿,还要能够实行。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,这主要是指受持菩萨戒法,菩萨戒一名菩萨学处,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,菩萨即以此无边戒行,实行菩萨道。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5-279)

  此愿行二种菩提心,还是有漏心行,不出世间,故统名世俗菩提心。

  由此而更进一层的,名胜义菩提心,是大乘行者悟入无生法忍,证到真如实相。这真实智境,没有时空相,没有青黄赤白相,没有心识相,经中常说为不生不灭,非有非无,非此非彼,不可说,不可念等。

  世俗菩提心着重悲愿,胜义菩提心,能不离悲愿而得智慧的现证。也可以说愿菩提心重于起信发愿,行菩提心重于从事利他,胜义菩提心重于般若证理。这样,菩提心统摄着信愿,大悲、般若,确乎摄持了大乘的心要。

  三、十信菩萨(十善菩萨)修习十心:

  1、依经说:初学时,名十信菩萨,也叫十善菩萨。修习十心──

  (1)信心,(2)精进心,(3)念心,(4)定心,(5)慧心,(6)施心,(7)戒心,(8)护心,(9)愿心,(10)回向心:这是以修习大乘信心(菩提心)为主的。

  2、但起初,『经十千劫(或一万劫)行十善行,有退有进,譬如轻毛,随风东西』。292如一直进修不退,那么经十千劫,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,不再退转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阶──发心住。

  3、修习信心,要以「十善、六度」等来使他成就。修习信心成就,如颂说:『清净增上力,坚固心升进,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』。293

  4、但信心修习成就,也不太容易。为了维护初学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,

  佛说易行道方便,不妨往生净土,等忍力成就,再修成熟众生的广大难行。

  或劝修天色身,成持明仙人294再说。

  有的受不了生死道长,众生性多,佛德难思,而忘失菩提心的,佛就为说化城,让他作有限修行,小小休息,再来回入大乘。

  这些,都是在初学大乘,而没有成就以前,别出的善巧方便。

  四、大乘常道:以人乘行直入大乘(补充: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61-p.266)

  信增上

  依天乘行回入大乘

  净土行者,往生净土

  方便道(回入)

  秘密行者,修天色身

  智增上

  依声闻行回入大乘

  先修二乘行,再回心向佛道

  悲增上

  依人乘行直入大乘

  发菩提心,修十善、六度

  正常道(直入)

  戊二、胜解行位(p.399)

  以诸胜解行,广集二资粮;经一无数劫,证入于圣位。

  一、发心住菩萨

  1、成就菩提心不退,不再退转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阶──发心住。

  2、修习信心成就,进入十住的第一住(发心住),从此一定进修大乘道。依一般的根性说,到这,菩萨道已有了一定的时限,已进入三大无数劫的开端。

  二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 295

  1、十住:

  (1)发心住(2)治地住(3)修行住(4)生贵住(5)方便具足住

  (6)正心住(7)不退住(8)童真住(9)法王子住(10)灌顶住

  ※重于空性胜解的修习成就,安住胜义。

  2、十行:

  (1)欢喜行(2)饶益行(3)无恚恨行(4)无尽行(5)离痴乱行

  (6)善现行(7)无着行(8)尊重行(9)善法行(10)真实行

  ※重于观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益众生。

  3、十回向:

  (1)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(2)不坏回向(3)等一切佛回向

  (4)至一切回向(5)无尽功德藏回向(6)随顺平等善根回向

  (7)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(8)如相回向(9)无缚无着解脱回向

  (10)法界无量回向

  ※重于空假平等的观慧。

  三、「胜解行位」或「资粮位」

  1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这三阶三十位,总称为「胜解行地」。因为这还没有现证法性,而是以诸胜解来修行。

  2、在这三十位中,广修六度、四摄,积集福德、智慧二种资粮,都是广大无边,所以也叫「资粮位」。

  3、这三十位的进修,一共要经历一大无数劫的漫长时间,才能圆满,而进到能证入于无漏现行的圣位──欢喜地。

  4、在十回向终了时,随顺有部、瑜伽的学者,安立『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』的现观次第,名为四加行,所以又别开为『加行位』。296

  四、初学大乘菩萨道的,多在人间。

  1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这三十位(十信位也如此)菩萨,多在人间为政治领袖,施行仁政来普利人群。

  2、以功德的大小,而有国王大小的分别。

  十善菩萨,多为小国王,及以武力统一来施行仁政的铁轮王。

  十住菩萨,多做统一二洲的铜轮王。

  十行菩萨,多做统一三洲的银轮王。

  十回向菩萨,多做统一四洲,不依武力的金轮王。

  3、修习十信而失败了的,名为败坏菩萨 297,也多数感报为国王,施行利人的善政。所以初学大乘菩萨道的,多在人间,不废人间的正法。等到证入圣位,这才遍处人天,随感而应化呢!

  戊三、十地位(p.401-412)

  【初地】(p.401)

  初住极喜地,生诸如来家,断除三种结,施德最增胜。

  一、菩萨因地中,已现证法性的,有十地,也叫十住地。初住地,名为极喜地,也译作欢喜地。「地」是能生功德意思;现证法性的,依法性能生种种无漏功德(所以也叫法界),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宝一样。(华严十地)

  二、初地,是菩萨入见道的位次,现证法性。菩提心与法性相应,名胜义菩提心。分证了无上菩提,所以也可称为(分证)成佛了。那时,欢喜已极,如初得定的,也欢喜踊跃一样。

  三、菩萨初证圣性,得到了从来未有的出世心,尝到了从来未有的离系乐,观察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,自己都有分,能得能成,所以得到无比的欢喜。

  四、由于通达法空性,也不再有五畏:「不活畏,恶名畏,死畏,堕恶道畏,大众威德畏」298。

  五、进入初地的,名为「生诸如来家」。菩萨以智度为母,方便为父,分证了佛法身。从此能荷担佛的家业,绍隆佛种不断,真是佛子,所以说生如来家。

  六、凡是证法性的,就能断烦恼。初地菩萨所断的,是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障,扼要的说:断除三种结:身见,戒禁取,疑。

  中观者说:我执法执,都是烦恼障,是大小二乘所共断的。差别是:

  1、声闻:直观无我无我所,断惑证真,不一定深观法空,所以不能断除习气──所知障。

  2、菩萨:初学就胜解法空性,深细抉择;后观无我无我所而证入法空性。所以也断三结,而且能渐断习气,习气净尽就成佛了。

  七、约所修的菩萨行来说,当然是自利利他,广修六度,四摄,无边法门。但经中约特胜的意思说,初地菩萨的布施功德,最为增胜,也称为布施波罗蜜多圆满,初地菩萨是没有一样不能舍的。299一地一地的功德,非常广大,如《十地经》等详说。龙树菩萨曾略摄初地的功德说:『初地名欢喜,于中喜希有;由三结灭尽,及生在佛家。因此地果报,现前修施度,于百佛世界,不动得自在。于剡浮等洲,为大转轮王;于世间恒转,宝轮及*轮』。300

  【二地】(p.403)

  戒德满清净,名为离垢地。

  一、第二地菩萨:离垢地

  二、在十波罗蜜多中,「戒波罗蜜多」偏胜,301持戒功德,圆满清净。戒就是十善行,如《十地经》说:二地菩萨,自修十善,也教人修十善。

  三、以大乘心行来广行十善,达到身、口、意业的圆满清净,不再如初地那样,还有微细误犯的戒垢,所以名为「离垢地」。

  【三地】(p.403)

  发光地忍胜,慧火除诸冥。

  一、第三地菩萨:发光地

  二、在十度中,「忍波罗蜜多」偏胜、圆满。302

  三、为什么叫发光?因为第三地菩萨,勤求佛法,得「闻持陀罗尼」303,能受持一切佛法。又勤修定学──四禅、四无色定、四无量定。304

  四、由于「闻法」及「修定」,慧力增胜,火一样的光芒焕发,能除诸冥暗。

  1、闻法:受持佛法,去除佛法的不明,故名「发光地」。

  2、修定:入了深定,那邪贪、邪瞋、邪痴等暗蔽,也不会再起,心光更明净了。

  五、在说明地地进修的功德中,有两项进修历程,调和在一起。

  1、约十地修十波罗蜜多来说,前六地是施、戒、忍、勤、定、慧。

  2、但还有是:

  ◎初、二、三地,修布施、戒善、禅定,这是以大乘心行,来修共五乘的世间善法。

  ◎四、五、六地,修三十七道品、四谛、缘起,这是以大乘心行,来修共三乘的出世善法。

  这样,三、四、五的修道项目,就小有出入了。这只是为了安立十地阶位,而作的善巧说明,其实是每一地都圆修一切法门的。所以这小小出入,不关大旨。

   (约六度) (约五乘、三乘)

   初地──布施胜………修布施

     二地──持戒胜………十善 共五乘的世间善法

     三地──忍辱胜………修禅定

     四地──精进胜………修(三十七)道品

      五地──禅定胜………修四谛 共三乘的出世善法

     六地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