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我性。
二、真如无差别,勿滥外道见
1、法空性──「真如」是无差别的,如《宝性论》说:『法身遍无差,真如无差别,皆实有佛性;是故说众生,常有如来藏』。277
从无差别来说,在众生就叫众生界,在佛就叫如来界了。
无差别法性,是常恒清凉不变的,佛以此为性,以此为身,所以叫佛性,法身。
约真如法性的无差别说,佛是这样,众生也还是这样,所以说一切众生成就如来藏了。
2、《楞伽经》说:『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』;『开引计我诸外道故,说如来藏』。《宝性论》说:使众生远离五种过,所以说佛性,278第五种是:『计身有神我』。这点,是如来藏教学的信行者,应深刻注意,勿自以为究竟了义,而其实是滥于外道见才好!
庚五、殊途同归(p.392)
方便转转胜,法空性无二。智者善贯摄,一道一清净。
一、大乘三系皆归宗于法空性的现证
从大乘三系看来,不得不赞叹如来的善巧方便,一转一转的,越来越殊胜!如来藏说,可说是不可思议的方便了!但考求内容──真实,始终是现证法空性,无二无别。如:
1、性空唯名系:以现观法性空为主要目的,是不消说了。(诸法从缘起,缘起无性空,现观法性空)
中观者的现观次第:我空→我所空(法空)。279
2、虚妄唯识系:虚妄唯识系,虽广说法相,而说到修证,先以识有遣境无,然后以境无而识也不起,这才到达心境的都无所得。因为说依他有自相,所以离执所显空性,也非实在不可。但到底可破无边烦恼,可息种种妄执。如能进步到五事具足,还不又归入极无自性的现观吗?所以清辨辟实有空性为『似我真如』280,大可不必!
3、真常唯心系:虽立近似神我的如来藏说,但在修学过程中,佛早开示了『无我如来之藏』。修持次第,也还是先观外境非实有性,名观察义禅。进达二无我而不生妄想(识),名攀缘如禅。等到般若现前,就是『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』的如来禅,281这与虚妄唯识者的现观次第一样。
所以三系是适应众生的方便不同,而归宗于法空性的现证,毫无差别。
二、三系的方便不同,但同归一致
1、三系的根本意趣
(1)性空唯名系
能于毕竟空中立一切法。
于一切法空性立一切法,真是担草束过大火而不烧的大作略,原非一般所能。但事实上,离此并无第二可为一切法依的。
(2)虚妄唯识系
(毕竟空)不能成立(立一切法)的,要以『依实立假』为方便,说依他自相有。这是最能适应小乘根性,依此而引导回小向大的。
对于五事不具,近于小乘的根性,经上又说:『佛说如来藏,以为阿赖耶。恶慧不能知,藏即赖耶识』282。原来阿赖耶,还是如来藏。依如来藏而有无始虚妄熏习,名阿赖耶识,为杂染(清净)法所依。不知其实是依法空性──如来藏;可惜有些学者,不能自觉罢了!如约有漏的阿赖耶识,这只能说是生死杂染法的中心。阿赖耶识也还是依转识,要依转识的熏习,与转识有互为因果的关系。所以,阿赖耶识只是相对的依止。
(3)真常唯心系
但一般凡夫,外道,不信无常、无我(空),不能于无常、无我立一切法,佛就不能不别出方便,说一切众生身中有如来藏了。这对于怖畏空、无我,摄引执我的(凡夫)外道,是非常有效的。
所以为了摄化计我外道,就密说法空性为如来藏。这是好象有我为依,而其实还是无我的法空性。
2、举喻合法
如卖药一样(《楞伽经》有医师处方,陶家作器比喻),卖的是救命金丹。
(1)性空唯名系,是老店,不讲究装璜,老实卖药,只有真识货的人,才来买药救命。
(2)可是,有人嫌他不美观,气味重,不愿意买。这才新设门面,讲求推销术。装上精美的瓶子,盒子,包上糖衣,胶囊。这样,药的销路大了,救的命应该也多了。这如第三时教,虚妄唯识系一样。
(3)可是,幼稚的孩子们,还是不要。这才另想方法,渗和283大量的糖,做成飞机,洋娃娃──玩具形式,满街兜售。这样,买的更多,照理救的命也更多了!这如真常唯心系一样。
其实,吃到肚里,一样的救命。但能救命的,并非瓶子,盒子,糖衣,胶囊,更不是糖和洋娃娃,而还是那救命金丹。这叫做方便,以方便而至究竟。方便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所以『方便为究竟』的谬译284,真是害尽众生!假使盒子,瓶子精美,竟然买盒子,瓶子,而不要药,不吃药,那可错了!假使买了飞机,洋娃娃,越看越好,真的当作玩具玩,那真该死了!而且,糖和得太多,有时会药力不足,有时会药性变质,吃了也救不到命。所以老实卖药,也有他的好处。
3、三系原是同归一致的,智者应善巧地贯摄,使成为「一道一清净,一味一解脱」的法门,免得多生争执。最要紧的是:不能执着方便,忘记真实。读者!到底什么是如来出世说法的大意!
丁二、别述四摄(p.396)
成熟众生道,佛说以四摄:布施及爱语,利行与同事。
一、六波罗蜜与四摄 285
1、六波罗蜜──自成熟佛道
2、四摄法───成熟众生、摄化众生的利他道
在家或出家的,无论是家庭、社会、国家,或在僧团中,在信徒中,要集成群的关系,起着领导作用,得到大众的信任,肯接受教化,见于实行,就决不能离开这四摄。
四摄本为共世间的,世间的领导者,都不能离四摄的原则。菩萨是以利他为先的,自然更需要四摄。从大乘的四摄利他,可知大乘的利他,是要有『同愿同行』,而菩萨处于领导的地位。
二、四摄法
1、布施:给以物质的利益,是摄受众生的要诀。无论怎样凶猛的兽类,天天喂他吃,他也会听从你。外道们以救济物资,医药等来引诱,得到信徒增加的效果,也就是合于布施的原则。所以菩萨的六度,以布施为第一。
2、爱语:和乐的容貌,诚恳的态度,这是谈话所应有的态度。所说的话,或是世间善法,或是出世间的善法,总要使对方知道是为了他的利益。那就是呵责他,也会乐意接受的。这里面,需要谈话的技巧。
3、利行:对他说的,要他做的,要能适合实情,使他得利益,于佛法中增长功德。所以凡是不合需要,不是他所希望,不是他所能作的,虽是善法善事,也常会使他离心。
4、同事:要与他作同样的事。长官与士兵同甘苦,就能得兵士的爱护与尽力,这就是同事摄的一例。从前丛林里,住持与大众,过一样的生活:过堂(吃饭),上殿,坐香,出坡,一律平等,所以能统理大众,一切无碍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善知识们都以自己所行的法门教他修学。自己所行的,与教人的不一致,这怎能得人信任服从呢?
总之,菩萨是依此四摄去行,所以为众生导首,利益众生。
三、《大智度论》卷66(大正25,526c27-527a11):
利益事者,所谓四摄法。
(1)以财施、法施二种摄取众生。
(2)爱语有二种:一者随意爱语;二者随其所爱法为说。
是菩萨未得道,怜愍众生,自破憍慢,随意说法。
若得道,随所应度法为说:高心富人为赞布施,是人能得他物利名声福德故;若为赞持戒,毁呰286破戒,则心不喜乐;如是等,随其所应而为说法。
(3)利益亦有二种:
一者、今世利、后世利,为说法以法治生,勤修利事。
二者、未信教令信,破戒令持戒、寡识令多闻、不好施者令布施、痴者教智慧,如是等以善法利益众生。
(4)同事者,菩萨教化众生,令行善法,同其所行;菩萨善心,众生恶心,能化其恶,令同己善。
四、其他有关四摄法之文献:(参见《望月佛教大辞典》(二),1856上-1857下)
1、《中阿含经》卷9(40经)〈手长者经〉(大正1,482c14-17)
2、《中阿含经》卷33(135经)〈善生经〉(大正1,641c14-15)
3、《大集法门经》(大正1,229b28-29)
4、《集异门足论》卷9(大正26,402c-403b)
5、《大品般若经》卷24〈四摄品第78〉(大正8,394a8-396b20)
6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43(大正30,529c-533a)…等。
丙三、大乘行位(p.397-418)
大乘之修行阶位(参见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00,p.403-p.404)287
1
十信
十善菩萨,修习大乘信心(菩提心)不退,入于大乘道
2
胜解行地
(资粮位)
十住
重于空性胜解的修习成就,安住胜义
初阿僧祇劫
十行
重于观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众生
十回向
重于空假平等的观慧
3
十地
初地 极喜地
布施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布施(布施、爱语)
二阿僧祇劫
二地 离垢地
持戒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十善(爱语)
三地 发光地
忍辱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禅定(利行)
四地 焰慧地
精进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的道品(同事)
五地 难胜地
禅定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的四谛
六地 现前地
般若胜,以大乘心行,修共三乘的缘起
七地 远行地
方便胜
八地 不动地
愿 胜
三阿僧祇劫
九地 善慧地
力 胜
十地 法云地
智 胜
4
妙觉地
佛地
丁一、劫行位次第
戊一、十信位(p.397)
初修菩提心,习行十善业;成就心不退,入于大乘道。
一、菩萨修学的法门,以菩提心为本,三心相应 288,修六度,四摄。289由浅而入深,所以经论安立行位次第。如前颂所说:『渐历于诸地』290,现在来作一简略的叙述。
二、菩提心的修习
发心修学大乘菩提道的,最初应发愿菩提心,修菩提心而使他成就。能常念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真的造次颠沛291不离,不再退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