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藏,是善不善因。

  一、「生死轮回主体」与「本有涅槃佛体」

  大慧菩萨所代表的众生,要求生死轮回的主体,本有涅槃佛体,佛适应这类根性,所以说如来藏。如说:『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。能遍兴造一切(五)趣(四)生,譬如伎儿,变现诸趣。……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』。263如伎儿264的变现诸趣,可说是轮回主体。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,就开示了佛身与涅槃的本有,这如一切如来藏经广说。

  二、为什么叫「如来藏」呢?

  1、如来藏是「甚深」的,如来彻底体证,了了明见;其他利根深智的大菩萨,才能分证。圆满究竟的佛,在众生因地,可说本来就成就了的。如说:『如来藏自性清净,转三十二相,入于一切众生身中。如大价宝,垢衣所缠。如来之藏,常住不变,亦复如是;而阴、界、入垢衣所缠,贪欲、瞋恚、不实妄想尘劳所污』。265

  2、所以如来藏可解说为:含摄如来一切功德,而主要是为杂染法所覆藏。因此,如离了烦恼藏,如来藏也就名为法身了。以如来藏为轮回解脱的主体来说:『即此法身,过于恒沙,无边烦恼所缠,从无始世来,随顺世间,波浪漂流,往来生死,名为众生』(这就是《楞伽》的『譬如伎儿变现诸趣』);『众生界即法身,法身即众生界』。266众生与佛,平等无差别。所以在众生叫众生界,在菩萨叫菩萨界,在如来叫如来界。这一法门,在外表上,与印度的吠檀多哲学267,大梵(法身)小我(众生界),是非常类似的。

  三、依如来藏,成立生死与涅槃,众生与佛。

  1、依如来藏,成立生死与涅槃,众生与佛,所以说:「是善不善因」,就是为不善的生死杂染因,也为善的清净佛果因。但因是多种多样的,如唯识学有十因268,有部立六因269,这到底是怎样的因呢?有些学者,受到一本万殊──从常无而生妙有的玄学影响,以为:「善与不善,是如来藏所本具的,以如来藏为体的,从如来藏所生的。」关于这,这里不能多说。

  2、总之,印度的如来藏为因,是自有意义的。如《胜鬘经》说:『如来藏离有为相,如来藏常住不变,是故如来藏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;世尊!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。世尊!断脱异外有为法,依、持、建立者,是如来藏』。270这样的文句,《无上依经》,《宝性论》,都是一样的。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,这就是因;是增上缘,能作因。例如四大能造造色,决非以四大为体而发生造色,是依『生、依、立、持、养』──五因271而说造;是说不离四大,而造色才可以生起(《楞伽经》的『如遍兴造一切趣生』,也是这样的造)。五因中的依、立、持──三因,也就是经说的『是依、是持、是建立』了。

  如来藏是依、持、建立 272

  (1)、依(niZraya):依止,如来藏是无边功德所依止。

  (2)、持(AdhAra):摄持,如来藏能摄持一切功德而不失。

  (3)、建立(pratiSThA):建立,一切佛法是因如来藏而得建立。

  3、所以,善与不善,依如来藏而有,而不是以如来藏为体,从如来藏生出来的。为什么如来藏可以为因──依、持、建立,就因为是常住不变的。尽管轮回诸趣,解脱涅槃,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,为这一切所依止的。有了常住不变的,那些听说无常无我,而怕轮回与解脱无着落的,也就可安心了。如来藏为依止因,可以举例解说。如太阳,乌云,依止虚空而有,与虚空不相离。但太阳与乌云,并不是以虚空为体,也决非从虚空生出来的!如来藏为生死涅槃因,也就是这样。

  四、依如来藏成立一切法

  1、依如来藏故有生死

  如来藏怎样的为不善因?无始以来,就有那些与如来藏不相应的,相离的有为法──阴、界、入,贪、瞋、痴等无边烦恼,都依如来藏而有;如灰尘的依明镜而有一样。有了这些,生死杂染就流转不息了。这些都是依如来藏而有的,所以说:『依如来藏故有生死』。

  2、依如来藏故有不思议佛法

  怎样为善因呢?无始以来,就有那些与如来藏相应的,不可说异,不可分离的不思议佛法,也依如来藏而有,这就是佛性了。但这与如来藏相应而不异的,为什么不说生,而说依呢?

  第一,这是无为法,不可以说生。还有,如有漏种子,在阿赖耶识中,是不可说有别异的。但只能说从赖耶中的有漏种子,生有漏现行,不能说从阿赖耶识生。如说一切从阿赖耶识生,就有一因多果的过失了。所以说不异不离,也不能就说是一。同样的,众生本具的,能为无漏清净德性因的,与如来藏不能说有别异的,也只能说『依如来藏』,为依、为持、为建立。

  总之,佛是说有『常住不变』的如来藏,为善与不善所依,而一切法都能成立。

  【补充】:如来藏是善不善因

  印顺导师《如来藏之研究》p.246- p.247:

  《楞伽经》说:「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(五)趣(四)生」;所说的因(hetu),是「为依、为住、为建立」的意义。依(niZraya),持(AdhAra),建立(pratiSThA),不是种子生现行那样,是「依止因」。如大种造色,约「生、依、立、持、养」说,依、持、建立,就是这类的因──能作因(kAraNa-hetu)。「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,能遍兴造一切趣生,譬如伎儿变现诸趣」,近于外道的神我说。这是「开引计我外道」的方便,如来藏只是真如的异名。如来藏是善不善因,为生死依止,决不是如来藏──真如能生起善恶,流转生死,只是善恶、生死依如来藏而成立,如云雾依于虚空一样。云雾依于虚空,虚空自性还是那样的明净,虽然似乎虚空晦昧而失去明净,其实是不见而不是虚空有任何变化。所以《经》上接着说:「离无常过,离于我论,自性无垢,毕竟清净」。为了化导没有常住法就不能成立生死流转的凡夫见,所以说如来藏为因为依。

  壬二、阿赖耶(p.388)

  无始习所熏,名为阿赖耶。

  壬三、迷悟依(p.388)

  由此有生死,及涅槃证得。

  一、如来藏→阿赖耶识→一切法

  1、佛说如来藏,主要是以常住不变,自性清净的法体,作为生死与涅槃的所依。

  2、如来藏在阴、界、入中,也就是在众生身心中,所以如来藏说,不一定与唯识的阿赖耶识相结合。

  3、但是,众生是一切由心的;阿赖耶识是所知依的根本识,所以自然地形成:依如来藏而有阿赖耶识,依阿赖耶识而有一切法的思想体系。

  二、如来藏→自性清净心

  1、自性清净的如来藏,在阿赖耶识(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或中心)深处,所以到了《胜鬘经》,如来藏也就被称做「自性清净心」,与心性本净说相合,展开了真心论的思想系。273

  2、但这是真实心,是核心,心髓的心,切勿误作一般的心。

  三、依如来藏而有的阿赖耶识

  1、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说:『无始时来界,一切法等依;由此有诸趣,及涅槃证得』。274界,是如来藏,也是阿赖耶识。如来藏是自性清净的,但无始以来,就为虚妄杂染的戏论习气所熏染,这就名为阿赖耶识。这如太空而为浮云所蔽,成为不明净的空界一样。

  2、所以分析阿赖耶识的内容,有真相(如来藏)与业相(戏论熏习),这二者的和合,就是阿赖耶。这在无着、世亲的唯识学里,是不容易信解的,但这是依如来藏而有的阿赖耶识呀!

  3、由此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──不离如来藏真相的业相,就有生死流转的诸趣。如来藏常住不变,不离生死,所以也可说如来藏流转诸趣。这正像虚空的随方器而方,随圆器而圆一样。

  同时,由于阿赖耶识真相──如来藏,有不离不异的清净性;这不是阿赖耶识所摄,而是法界所摄的(唯识宗的无漏种子,也这样说,与经义相合;但说是有为生灭,就与经相违)。所以能厌生死,欣涅槃;能发心修行,破烦恼而有「涅槃」的「证得」。如彻底离一切妄染,成就一切清净功德,那就是如来藏出缠,名为法身,也不再叫做阿赖耶识了。

  四、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二系有着相互的影响 275

   1、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二系,是适应不同的根性,开示不同的教说。但时间是前后相近,同以实有法为依而立一切法,同以心识为中心,所以又时常起着相互的影响。

  2、「虚妄唯识」与「真常唯心」对心识之看法:

  虚妄唯识:以依他起为依,万法为识,识是虚妄的。

  真常唯心:以如来藏为依,一切唯心造,心是真常的。

  辛三、抉择真义(p.390)

  佛说法空性,以为如来藏。真如无差别,勿滥外道见!

  一、佛说法空性,以为如来藏

  1、如来适应凡夫,外道,及一分执我小乘,说如来藏常住不变,流转生死。又说:如来智慧德相,相好庄严,在众生身中成就。

  2、如来藏是什么呢?真的是无边相好的如来,具体而微的在众生身中吗?真的是『外道之我』一样,成为众生,而体性就是常住清净的梵吗?如来慈悲方便,特在《楞伽经》中,抉择分明:佛是说那一切法空性,称之为如来藏的。如说:『我说如来藏,不同外道所说之我。大慧!有时,空,无相,无愿,如,实际,法性,法身,涅槃,离(无)自性,不生不灭,本来寂静,自性涅槃,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。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,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。……譬如陶家,于一泥聚,以人工、水、木、轮、绳方便作种种器。如来亦复如是,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,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,或说如来藏,或说无我』。276

  3、如来藏就是甚深法空性,是直指众生身心的当体──本性空寂性。所以要花样新翻,叫做如来藏,似乎神我一样,无非适应『畏无我句』的外道们,免得听了人法空无我,不肯信受,还要诽毁。不能不这样说来诱化他,这是如来的苦口婆心!如来的善巧在此,听起来宛然是神我样子,可是信受以后,渐次深入,才知以前是错用心了,原来就是以前听了就怕的空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