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我性。
二、真如無差別,勿濫外道見
1、法空性──「真如」是無差別的,如《寶性論》說:『法身遍無差,真如無差別,皆實有佛性;是故說衆生,常有如來藏』。277
從無差別來說,在衆生就叫衆生界,在佛就叫如來界了。
無差別法性,是常恒清涼不變的,佛以此爲性,以此爲身,所以叫佛性,法身。
約真如法性的無差別說,佛是這樣,衆生也還是這樣,所以說一切衆生成就如來藏了。
2、《楞伽經》說:『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』;『開引計我諸外道故,說如來藏』。《寶性論》說:使衆生遠離五種過,所以說佛性,278第五種是:『計身有神我』。這點,是如來藏教學的信行者,應深刻注意,勿自以爲究竟了義,而其實是濫于外道見才好!
庚五、殊途同歸(p.392)
方便轉轉勝,法空性無二。智者善貫攝,一道一清淨。
一、大乘叁系皆歸宗于法空性的現證
從大乘叁系看來,不得不贊歎如來的善巧方便,一轉一轉的,越來越殊勝!如來藏說,可說是不可思議的方便了!但考求內容──真實,始終是現證法空性,無二無別。如:
1、性空唯名系:以現觀法性空爲主要目的,是不消說了。(諸法從緣起,緣起無性空,現觀法性空)
中觀者的現觀次第:我空→我所空(法空)。279
2、虛妄唯識系:虛妄唯識系,雖廣說法相,而說到修證,先以識有遣境無,然後以境無而識也不起,這才到達心境的都無所得。因爲說依他有自相,所以離執所顯空性,也非實在不可。但到底可破無邊煩惱,可息種種妄執。如能進步到五事具足,還不又歸入極無自性的現觀嗎?所以清辨辟實有空性爲『似我真如』280,大可不必!
3、真常唯心系:雖立近似神我的如來藏說,但在修學過程中,佛早開示了『無我如來之藏』。修持次第,也還是先觀外境非實有性,名觀察義禅。進達二無我而不生妄想(識),名攀緣如禅。等到般若現前,就是『于法無我離一切妄想』的如來禅,281這與虛妄唯識者的現觀次第一樣。
所以叁系是適應衆生的方便不同,而歸宗于法空性的現證,毫無差別。
二、叁系的方便不同,但同歸一致
1、叁系的根本意趣
(1)性空唯名系
能于畢竟空中立一切法。
于一切法空性立一切法,真是擔草束過大火而不燒的大作略,原非一般所能。但事實上,離此並無第二可爲一切法依的。
(2)虛妄唯識系
(畢竟空)不能成立(立一切法)的,要以『依實立假』爲方便,說依他自相有。這是最能適應小乘根性,依此而引導回小向大的。
對于五事不具,近于小乘的根性,經上又說:『佛說如來藏,以爲阿賴耶。惡慧不能知,藏即賴耶識』282。原來阿賴耶,還是如來藏。依如來藏而有無始虛妄熏習,名阿賴耶識,爲雜染(清淨)法所依。不知其實是依法空性──如來藏;可惜有些學者,不能自覺罷了!如約有漏的阿賴耶識,這只能說是生死雜染法的中心。阿賴耶識也還是依轉識,要依轉識的熏習,與轉識有互爲因果的關系。所以,阿賴耶識只是相對的依止。
(3)真常唯心系
但一般凡夫,外道,不信無常、無我(空),不能于無常、無我立一切法,佛就不能不別出方便,說一切衆生身中有如來藏了。這對于怖畏空、無我,攝引執我的(凡夫)外道,是非常有效的。
所以爲了攝化計我外道,就密說法空性爲如來藏。這是好象有我爲依,而其實還是無我的法空性。
2、舉喻合法
如賣藥一樣(《楞伽經》有醫師處方,陶家作器比喻),賣的是救命金丹。
(1)性空唯名系,是老店,不講究裝璜,老實賣藥,只有真識貨的人,才來買藥救命。
(2)可是,有人嫌他不美觀,氣味重,不願意買。這才新設門面,講求推銷術。裝上精美的瓶子,盒子,包上糖衣,膠囊。這樣,藥的銷路大了,救的命應該也多了。這如第叁時教,虛妄唯識系一樣。
(3)可是,幼稚的孩子們,還是不要。這才另想方法,滲和283大量的糖,做成飛機,洋娃娃──玩具形式,滿街兜售。這樣,買的更多,照理救的命也更多了!這如真常唯心系一樣。
其實,吃到肚裏,一樣的救命。但能救命的,並非瓶子,盒子,糖衣,膠囊,更不是糖和洋娃娃,而還是那救命金丹。這叫做方便,以方便而至究竟。方便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所以『方便爲究竟』的謬譯284,真是害盡衆生!假使盒子,瓶子精美,竟然買盒子,瓶子,而不要藥,不吃藥,那可錯了!假使買了飛機,洋娃娃,越看越好,真的當作玩具玩,那真該死了!而且,糖和得太多,有時會藥力不足,有時會藥性變質,吃了也救不到命。所以老實賣藥,也有他的好處。
3、叁系原是同歸一致的,智者應善巧地貫攝,使成爲「一道一清淨,一味一解脫」的法門,免得多生爭執。最要緊的是:不能執著方便,忘記真實。讀者!到底什麼是如來出世說法的大意!
丁二、別述四攝(p.396)
成熟衆生道,佛說以四攝:布施及愛語,利行與同事。
一、六波羅蜜與四攝 285
1、六波羅蜜──自成熟佛道
2、四攝法───成熟衆生、攝化衆生的利他道
在家或出家的,無論是家庭、社會、國家,或在僧團中,在信徒中,要集成群的關系,起著領導作用,得到大衆的信任,肯接受教化,見于實行,就決不能離開這四攝。
四攝本爲共世間的,世間的領導者,都不能離四攝的原則。菩薩是以利他爲先的,自然更需要四攝。從大乘的四攝利他,可知大乘的利他,是要有『同願同行』,而菩薩處于領導的地位。
二、四攝法
1、布施:給以物質的利益,是攝受衆生的要訣。無論怎樣凶猛的獸類,天天喂他吃,他也會聽從你。外道們以救濟物資,醫藥等來引誘,得到信徒增加的效果,也就是合于布施的原則。所以菩薩的六度,以布施爲第一。
2、愛語:和樂的容貌,誠懇的態度,這是談話所應有的態度。所說的話,或是世間善法,或是出世間的善法,總要使對方知道是爲了他的利益。那就是呵責他,也會樂意接受的。這裏面,需要談話的技巧。
3、利行:對他說的,要他做的,要能適合實情,使他得利益,于佛法中增長功德。所以凡是不合需要,不是他所希望,不是他所能作的,雖是善法善事,也常會使他離心。
4、同事:要與他作同樣的事。長官與士兵同甘苦,就能得兵士的愛護與盡力,這就是同事攝的一例。從前叢林裏,住持與大衆,過一樣的生活:過堂(吃飯),上殿,坐香,出坡,一律平等,所以能統理大衆,一切無礙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善知識們都以自己所行的法門教他修學。自己所行的,與教人的不一致,這怎能得人信任服從呢?
總之,菩薩是依此四攝去行,所以爲衆生導首,利益衆生。
叁、《大智度論》卷66(大正25,526c27-527a11):
利益事者,所謂四攝法。
(1)以財施、法施二種攝取衆生。
(2)愛語有二種:一者隨意愛語;二者隨其所愛法爲說。
是菩薩未得道,憐愍衆生,自破憍慢,隨意說法。
若得道,隨所應度法爲說:高心富人爲贊布施,是人能得他物利名聲福德故;若爲贊持戒,毀呰286破戒,則心不喜樂;如是等,隨其所應而爲說法。
(3)利益亦有二種:
一者、今世利、後世利,爲說法以法治生,勤修利事。
二者、未信教令信,破戒令持戒、寡識令多聞、不好施者令布施、癡者教智慧,如是等以善法利益衆生。
(4)同事者,菩薩教化衆生,令行善法,同其所行;菩薩善心,衆生惡心,能化其惡,令同己善。
四、其他有關四攝法之文獻:(參見《望月佛教大辭典》(二),1856上-1857下)
1、《中阿含經》卷9(40經)〈手長者經〉(大正1,482c14-17)
2、《中阿含經》卷33(135經)〈善生經〉(大正1,641c14-15)
3、《大集法門經》(大正1,229b28-29)
4、《集異門足論》卷9(大正26,402c-403b)
5、《大品般若經》卷24〈四攝品第78〉(大正8,394a8-396b20)
6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3(大正30,529c-533a)…等。
丙叁、大乘行位(p.397-418)
大乘之修行階位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400,p.403-p.404)287
1
十信
十善菩薩,修習大乘信心(菩提心)不退,入于大乘道
2
勝解行地
(資糧位)
十住
重于空性勝解的修習成就,安住勝義
初阿僧祇劫
十行
重于觀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衆生
十回向
重于空假平等的觀慧
3
十地
初地 極喜地
布施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布施(布施、愛語)
二阿僧祇劫
二地 離垢地
持戒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十善(愛語)
叁地 發光地
忍辱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五乘的禅定(利行)
四地 焰慧地
精進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的道品(同事)
五地 難勝地
禅定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的四谛
六地 現前地
般若勝,以大乘心行,修共叁乘的緣起
七地 遠行地
方便勝
八地 不動地
願 勝
叁阿僧祇劫
九地 善慧地
力 勝
十地 法雲地
智 勝
4
妙覺地
佛地
丁一、劫行位次第
戊一、十信位(p.397)
初修菩提心,習行十善業;成就心不退,入于大乘道。
一、菩薩修學的法門,以菩提心爲本,叁心相應 288,修六度,四攝。289由淺而入深,所以經論安立行位次第。如前頌所說:『漸曆于諸地』290,現在來作一簡略的敘述。
二、菩提心的修習
發心修學大乘菩提道的,最初應發願菩提心,修菩提心而使他成就。能常念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真的造次顛沛291不離,不再退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