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失。
在行菩提心的修學中,就是受菩薩戒,修習奉行十善業。這是大乘常道,以人乘行入大乘,悲增上菩薩的風格。
世俗菩提心─┬ 願菩提心--信願--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
└ 行菩提心--慈悲--受菩薩戒,修十善行
勝義菩提心── 證菩提心──智慧─-菩提心與法性相應,離言絕相
(智菩提心)
※【補充】:印順導師《學佛叁要》p.98-p.99:
發菩提心,首先對于成佛度衆生,要有信心,要有大願。由于見到世間的惡劣,見到衆生的苦惱,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;也唯有修證成佛,才能淨化世間,拯救一切衆生。于是發廣大願,願盡未來際,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由此信願而發心,稱願菩提心,或信願菩提心。
有了信願,還要能夠實行。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,這主要是指受持菩薩戒法,菩薩戒一名菩薩學處,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,菩薩即以此無邊戒行,實行菩薩道。(參見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5-279)
此願行二種菩提心,還是有漏心行,不出世間,故統名世俗菩提心。
由此而更進一層的,名勝義菩提心,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,證到真如實相。這真實智境,沒有時空相,沒有青黃赤白相,沒有心識相,經中常說爲不生不滅,非有非無,非此非彼,不可說,不可念等。
世俗菩提心著重悲願,勝義菩提心,能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的現證。也可以說願菩提心重于起信發願,行菩提心重于從事利他,勝義菩提心重于般若證理。這樣,菩提心統攝著信願,大悲、般若,確乎攝持了大乘的心要。
叁、十信菩薩(十善菩薩)修習十心:
1、依經說:初學時,名十信菩薩,也叫十善菩薩。修習十心──
(1)信心,(2)精進心,(3)念心,(4)定心,(5)慧心,(6)施心,(7)戒心,(8)護心,(9)願心,(10)回向心:這是以修習大乘信心(菩提心)爲主的。
2、但起初,『經十千劫(或一萬劫)行十善行,有退有進,譬如輕毛,隨風東西』。292如一直進修不退,那麼經十千劫,就能成就菩提心不退,不再退轉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階──發心住。
3、修習信心,要以「十善、六度」等來使他成就。修習信心成就,如頌說:『清淨增上力,堅固心升進,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』。293
4、但信心修習成就,也不太容易。爲了維護初學而心性怯弱者的信心,
佛說易行道方便,不妨往生淨土,等忍力成就,再修成熟衆生的廣大難行。
或勸修天色身,成持明仙人294再說。
有的受不了生死道長,衆生性多,佛德難思,而忘失菩提心的,佛就爲說化城,讓他作有限修行,小小休息,再來回入大乘。
這些,都是在初學大乘,而沒有成就以前,別出的善巧方便。
四、大乘常道:以人乘行直入大乘(補充: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61-p.266)
信增上
依天乘行回入大乘
淨土行者,往生淨土
方便道(回入)
秘密行者,修天色身
智增上
依聲聞行回入大乘
先修二乘行,再回心向佛道
悲增上
依人乘行直入大乘
發菩提心,修十善、六度
正常道(直入)
戊二、勝解行位(p.399)
以諸勝解行,廣集二資糧;經一無數劫,證入于聖位。
一、發心住菩薩
1、成就菩提心不退,不再退轉而入于大乘道的初階──發心住。
2、修習信心成就,進入十住的第一住(發心住),從此一定進修大乘道。依一般的根性說,到這,菩薩道已有了一定的時限,已進入叁大無數劫的開端。
二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 295
1、十住:
(1)發心住(2)治地住(3)修行住(4)生貴住(5)方便具足住
(6)正心住(7)不退住(8)童真住(9)法王子住(10)灌頂住
※重于空性勝解的修習成就,安住勝義。
2、十行:
(1)歡喜行(2)饒益行(3)無恚恨行(4)無盡行(5)離癡亂行
(6)善現行(7)無著行(8)尊重行(9)善法行(10)真實行
※重于觀即空的假名有,以大悲心利益衆生。
3、十回向:
(1)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(2)不壞回向(3)等一切佛回向
(4)至一切回向(5)無盡功德藏回向(6)隨順平等善根回向
(7)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(8)如相回向(9)無縛無著解脫回向
(10)法界無量回向
※重于空假平等的觀慧。
叁、「勝解行位」或「資糧位」
1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這叁階叁十位,總稱爲「勝解行地」。因爲這還沒有現證法性,而是以諸勝解來修行。
2、在這叁十位中,廣修六度、四攝,積集福德、智慧二種資糧,都是廣大無邊,所以也叫「資糧位」。
3、這叁十位的進修,一共要經曆一大無數劫的漫長時間,才能圓滿,而進到能證入于無漏現行的聖位──歡喜地。
4、在十回向終了時,隨順有部、瑜伽的學者,安立『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』的現觀次第,名爲四加行,所以又別開爲『加行位』。296
四、初學大乘菩薩道的,多在人間。
1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這叁十位(十信位也如此)菩薩,多在人間爲政治領袖,施行仁政來普利人群。
2、以功德的大小,而有國王大小的分別。
十善菩薩,多爲小國王,及以武力統一來施行仁政的鐵輪王。
十住菩薩,多做統一二洲的銅輪王。
十行菩薩,多做統一叁洲的銀輪王。
十回向菩薩,多做統一四洲,不依武力的金輪王。
3、修習十信而失敗了的,名爲敗壞菩薩 297,也多數感報爲國王,施行利人的善政。所以初學大乘菩薩道的,多在人間,不廢人間的正法。等到證入聖位,這才遍處人天,隨感而應化呢!
戊叁、十地位(p.401-412)
【初地】(p.401)
初住極喜地,生諸如來家,斷除叁種結,施德最增勝。
一、菩薩因地中,已現證法性的,有十地,也叫十住地。初住地,名爲極喜地,也譯作歡喜地。「地」是能生功德意思;現證法性的,依法性能生種種無漏功德(所以也叫法界),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寶一樣。(華嚴十地)
二、初地,是菩薩入見道的位次,現證法性。菩提心與法性相應,名勝義菩提心。分證了無上菩提,所以也可稱爲(分證)成佛了。那時,歡喜已極,如初得定的,也歡喜踴躍一樣。
叁、菩薩初證聖性,得到了從來未有的出世心,嘗到了從來未有的離系樂,觀察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,自己都有分,能得能成,所以得到無比的歡喜。
四、由于通達法空性,也不再有五畏:「不活畏,惡名畏,死畏,墮惡道畏,大衆威德畏」298。
五、進入初地的,名爲「生諸如來家」。菩薩以智度爲母,方便爲父,分證了佛法身。從此能荷擔佛的家業,紹隆佛種不斷,真是佛子,所以說生如來家。
六、凡是證法性的,就能斷煩惱。初地菩薩所斷的,是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障,扼要的說:斷除叁種結:身見,戒禁取,疑。
中觀者說:我執法執,都是煩惱障,是大小二乘所共斷的。差別是:
1、聲聞:直觀無我無我所,斷惑證真,不一定深觀法空,所以不能斷除習氣──所知障。
2、菩薩:初學就勝解法空性,深細抉擇;後觀無我無我所而證入法空性。所以也斷叁結,而且能漸斷習氣,習氣淨盡就成佛了。
七、約所修的菩薩行來說,當然是自利利他,廣修六度,四攝,無邊法門。但經中約特勝的意思說,初地菩薩的布施功德,最爲增勝,也稱爲布施波羅蜜多圓滿,初地菩薩是沒有一樣不能舍的。299一地一地的功德,非常廣大,如《十地經》等詳說。龍樹菩薩曾略攝初地的功德說:『初地名歡喜,于中喜希有;由叁結滅盡,及生在佛家。因此地果報,現前修施度,于百佛世界,不動得自在。于剡浮等洲,爲大轉輪王;于世間恒轉,寶輪及*輪』。300
【二地】(p.403)
戒德滿清淨,名爲離垢地。
一、第二地菩薩:離垢地
二、在十波羅蜜多中,「戒波羅蜜多」偏勝,301持戒功德,圓滿清淨。戒就是十善行,如《十地經》說:二地菩薩,自修十善,也教人修十善。
叁、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,達到身、口、意業的圓滿清淨,不再如初地那樣,還有微細誤犯的戒垢,所以名爲「離垢地」。
【叁地】(p.403)
發光地忍勝,慧火除諸冥。
一、第叁地菩薩:發光地
二、在十度中,「忍波羅蜜多」偏勝、圓滿。302
叁、爲什麼叫發光?因爲第叁地菩薩,勤求佛法,得「聞持陀羅尼」303,能受持一切佛法。又勤修定學──四禅、四無色定、四無量定。304
四、由于「聞法」及「修定」,慧力增勝,火一樣的光芒煥發,能除諸冥暗。
1、聞法:受持佛法,去除佛法的不明,故名「發光地」。
2、修定:入了深定,那邪貪、邪瞋、邪癡等暗蔽,也不會再起,心光更明淨了。
五、在說明地地進修的功德中,有兩項進修曆程,調和在一起。
1、約十地修十波羅蜜多來說,前六地是施、戒、忍、勤、定、慧。
2、但還有是:
◎初、二、叁地,修布施、戒善、禅定,這是以大乘心行,來修共五乘的世間善法。
◎四、五、六地,修叁十七道品、四谛、緣起,這是以大乘心行,來修共叁乘的出世善法。
這樣,叁、四、五的修道項目,就小有出入了。這只是爲了安立十地階位,而作的善巧說明,其實是每一地都圓修一切法門的。所以這小小出入,不關大旨。
(約六度) (約五乘、叁乘)
初地──布施勝………修布施
二地──持戒勝………十善 共五乘的世間善法
叁地──忍辱勝………修禅定
四地──精進勝………修(叁十七)道品
五地──禅定勝………修四谛 共叁乘的出世善法
六地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