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夫人,深感世事的痛苦,不愿再生此世界,所以佛为说极乐净土。弘扬弥陀净土法门的,也说:『不厌娑婆,不生极乐』。由于厌此人间,所以专重死后往生的。
2、但有些适于易行道的根性,对于现实人间──如身体健康,家庭和乐,社会繁荣,国家富强,天下澄平,并没有厌弃的心情。为了摄护这一类不舍现法乐的初心学人,使他也能向于菩提,所以释迦佛又开示药师佛的净土了。
3、药师净土在东方,象征生长;弥陀净土在西方,象征归藏。中国佛教界,为了超荐死亡,就称念弥陀佛;为了消灾延寿,就称念药师佛,充分显出了后世乐与现法乐的差别。
二、药师佛因中所发的大愿
1、经上说:药师琉璃光王佛,在因地中,以大悲愿,发十二大愿103,目的在:开发知识,促进事业;救治身体残废,贫病无依;大家获得丰富的衣食康乐;不信邪外;不犯法受刑;男女平等;一切众生成佛。以这样的愿行,在东方世界,现起与极乐世界一样清净,一样庄严的净琉璃净土。以此净土法门,摄护信心,使众生能得人天增上益,往生净土益,终于成就无上菩提。
2、从前玉琳国师,见到了《药师经》,称叹为无上的方便。因为有厌离心的人太少了,与弥陀净土不相应。有了药师净土法门,那些不舍现法乐的,没有厌离心的多数人,也有往生净土而成佛的可能。所以玉琳国师称叹药师净土为:『人间亦有扬州鹤104,但泛如来功德船』。
己三、修集四力(p.312)
胜解坚固力,欢喜休息力,能修于四力,精进不为难!
怯弱懈怠众生,不敢精进的直入大乘,所以以易行的方便道,信愿为方便,引入大乘的精进道。其实,如能得善巧方便,精进也并非难以成就。这应该修集四种力来助成精进。
一、胜解力:
胜解是深刻的信解。信解善恶业报的因果道理,及菩萨行的功德与违犯的过失。若能深刻信解,就会生起乐欲,要求远离一切恶,成就一切功德。从这样的胜解欲乐,就能引发精进而使之修行。所以说:『信为欲依,欲为勤依』。越是信解深彻,也就越能精进修行。
※信解→乐欲→精进→对治懈怠。
二、坚固力:
在进修中,要有坚固力,这有二种意义。
第一、有些人,随随便便,修这修那,无决心,无恒心,结果是养成恶习惯,什么都修不成。所以要审慎而行,可以不行,行就要行得彻底,有始有终,不能中途放弃,这才能养成意志的坚定。
第二、进修时要尊重自己,强化自力。成佛大事,要自己力行,不能希望他力,所以说:『解脱唯依于自修』105(楞严会上阿难的失败,病根就在此)。要肯定自己是能修行的,能战胜烦恼的,坚决的负起菩萨大行的重担,非达到目的不止。
三、欢喜力:
在修学的过程中,法喜充满,如尝到美味而没有厌足心。越是进修,越是有兴趣,这才能精进修行,愈入愈深。
四、休息力:
如身心感到疲劳了,应该休息一下,否则会引起厌倦心而障道的。或某一功德修成了,虽略略休息,也意不满足。
如这样能修于四力,那就如泉源长流,精进不息,而不太为难了!
戊六、论后二度
己一、定慧功德(p.313)
三乘诸胜德,悉由定慧生。
一、总说禅那及般若二度
1、禅那,译义为静虑,一般称为禅定;为定的一名。
2、般若,译义为慧,一般称为智慧。
二、定与慧是相应不离的
1、定与慧,在修习成就的(声闻)菩萨行中,是相应不离的,称为『止观双修』,『定慧均等』。
2、也就因此,声闻及菩萨法中,每以禅及三摩地等定,来称那与慧相应的禅定。
声闻法──如空三摩地106,胜义禅107等;
大乘法──如首楞严三摩地108,如来禅109等。
三、从下手学习,及定慧的特殊性能来说,定与慧是有分别的。
1、声闻法的三增上学,心增上学以外,有慧增上学;
大乘法的六波罗蜜多,禅波罗蜜多以外,有般若波罗蜜多。
2、从修习来说,多称之为止观,止与观也是不同的。大乘的修学者,必须肯定定与慧的特性,否则就会以禅为慧,以修得四禅为证四果,得定德而以为得慧成佛了。
四、定与慧,不但为大乘行果的心髓,也是声闻行果的要目。
1、菩萨的修行,虽重在菩提愿,大悲心,回向等功德,但如没有定慧,这一切都是不能成就的。所以《解深密经》说:『若诸声闻,若诸菩萨,若诸如来,所有世间及出世间所有善法,应知皆是此奢摩他及毗钵舍那(止、观)所得之果』。110
2、止与观,是定慧所摄的,从修习方便得名。对于定、慧──止、观的尊重修习,为修学大乘行的要着。所以称赞说:三乘诸殊胜功德,悉由定、慧所生!
己二、止观次第(p.314)
修习止观者,应先修习止;止成观乃成,次第法如是。
一、「定与慧」、「止与观」
说到定、慧的修习,就是止、观的修习。什么是止、是观?什么是定、是慧?
1、慧是以『简择为性』的。梵语毗钵舍那(vipaZyanA),译义为观,经说观是:『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』。111所以,慧是以观察抉择为特性的。有人以为明了就是观慧,这是不合经义的。
2、梵语奢摩他(Zamatha),译义为止,经说止是『心一境性』112;『内心相续』113。定是『平等持心』的意思,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动的。
二、修习止观之次第 114
1、止与观不同,若修习止观,就应该先修习止。这不是说:把定修好了,再来修习观慧。事实上,止与观有互相助成的作用。在没有修止成就以前,也是有散心观察慧的。那怎么说先修止呢?在止与观的修习过程中,一定先修止成就;止成就了,然后才能修观成就,如定心不成就,那观慧也是不会成就的。依这个意思,所以说先修止。
2、经中说到止观,定慧,禅慧,也总是先定而后慧的。这是修习的必然次第,不管你横说竖说,头头是道,如真的修习止观,那法定有如是次第的。这样,现在就先说止,就是禅度的修习。
戊七、禅度
己一、总明修治(p.315;316)
依住堪能性,能成所作事。由灭五过失,勤修八断行。
一、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
1、为什么要修止而得禅定?因修止而能得定,就能成办种种有义利的事业。所以说:『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』。115
2、修止而得住心时,身心引发轻安,身心都轻快舒适,而有行善离恶的力量。众生一向在散乱心中,对欲境的抗拒力,烦恼的制伏力,善事的进修力,都非常薄弱,总觉得有心无力,如逆水行舟那样的艰难。身体也如此,身体健康的,也时有烦劳不堪的感觉。如久病一样,身心都滞重迟缓,软弱无力。如修止而能住正定,依住心而发生堪能性,就是从身轻安而生身精进,从心轻安而生心精进;过去无能不堪的情形,全部改观。依止这样的堪能性,就能勇于进修,作成所要作的事业。
3、什么是要作的事?
声闻人,依定才能得现法乐住,得殊胜知见(天眼等五通),得分别慧,得漏尽解脱。116
大乘行人,依定才能引发身心轻安,引发神通等功德;能深入胜义,更能作饶益众生的种种事业。
总之,佛法的殊胜功德,都是离不了定的,所以应专心修习禅定。
二、修定的资粮
1、『依慈住净戒』,为修定所不可缺的资粮;
2、调身、调息等,略如五乘共法中说。
※【补充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18-119】:
修习禅定,不可不先有两项准备,否则可能会弊多于利。
1、依于慈心:
修定,不是为了好奇,不是企图满足无限的欲乐,延寿长生,或者为了引发神通来报仇;要存着慈念,就是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。有慈心,心地就柔和,容易修习成就。成就了,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,如聚众作乱等。
2、住于净戒:
必须受持净戒(十善等),身口有善良的德行。如行业不端,修定就会招魔着邪。成就定力,也是邪定,结果是成为魔王眷属,自害害人。
※【补充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20】:
调摄的对象,有三事──身、息、心,如《小止观》等说。117
1、调身
身体要平稳正直,舒适安和,不得随便动摇,也不使身体有紧张积压的感觉。闭目,闭口,舌抵上颚,也不可用力。
2、调息
呼吸,要使之渐细渐长,不可有声,也不可动形,似有似无,但也要渐习而成,不可过急。
3、调心
使心系念缘中,不散乱,不惛沉,不掉举,心意集中(归一)而能平正,自然安定。
三者有相互关系,以心为主,在身体正常的安静中,心息相依,而达定境。
三、修八断行灭五过失能引生正定 118
1、要怎样用心修习,才能引生正定?这要由灭五种的过失而成就。
五过失是:懈怠,忘圣言,惛沉掉举,不作行,作行。
2、怎能灭除这五失呢?这要勤修八种断行。
八断行是:信、欲、勤、安、念、知、思、舍。
修八断行,灭五过失,自能成就定心了。如破除了障碍,才能平安的到达目的地一样。五过失与八断行,以下会分别解说。现在总列一表如下:
欲
懈怠………………… 精进
信
轻安
所灭五过失 忘圣言………………… 正念 能治八断行
惛沉掉举……………… 正知
不作行………………… 思
作行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舍
己二、别说修治
庚一、治懈怠(p.3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