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休息的,这样才能登上高山。
总之,无厌足的,不休止的善行,才是大乘的精进!
三、菩萨的内心有无限之精进
在修学的进程中,有时会山穷水尽,无法再进,有的就中止退失了。但是菩萨的精进,现有的(体力、智力、财力、能力)力量,虽是可尽的,而内心的无限精进,却是永不停止的。古人说:『哀莫大于心死』;承认失败,放弃努力,是真正的失败了!在修菩萨行的历程中,如由于力量不足而无法进行时,也应这样的保持那前进的决心。
己二、障难对治
庚一、总叙二障(p.302)
推延着世乐,自轻心怯弱。
对于大乘佛法,不能精进修学,不出于二种障:一、不想进修;二、不敢进修。
一、不想进修
佛道有这样的功德,为什么不想进修呢?不是推延懈怠,就是染着世乐。
1、有的懈怠成性,什么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,总是推延又推延,今天推明天,今年等明年。这样根机,是难得猛进的。如能多多忆念:人命在呼吸间;死亡是不分老年与少年的;人身难得。多念无常,才能警策修行。
2、有些是贪染世间乐事,专在声色货利中过日,忙得不亦乐乎,这也就不想进修佛道。如能思察世乐的不究竟,多引起未来的苦果,如刀头蜜一样,减少世乐的贪染,就会进修法利了。
二、不敢进修
为什么不敢进修呢?因为自己轻视自己,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,自己是根钝障重,深广无边的佛道,实在无法成功。这样的心生怯弱,就不敢承当下来,当然不会精进的修学了!这类心性怯弱众生,容易退取小乘,走那迂回的路子。
庚二、别治怯障
辛一、三退练心(p.303)
满果亦难行,久处于生死,资粮广无边,练心勿退屈!
心性怯弱,不敢进修深广圆满的大乘佛道,每从三方面怯弱退屈下来。85
一、畏怯佛果难得
1、听说圆满的佛果,是永尽一切过失,圆满一切功德的,就自己觉得不行,我怎能得到那么圆满的佛果呢!这就退屈下来了。应该想:十方无量数菩萨,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,我为什么不能!所以说:『彼既丈夫我亦尔,不应自轻而退屈』。
2、从前曾经堕恶道的,现在已经成佛;现在在恶道中的,将来也要成佛。恶道众生都会成佛,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,能知道正理,能奉行善行,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呢?
二、畏怯难行苦行
1、听说菩萨要修难行苦行,施舍手足头目等,觉得太难太苦,自己做不到,就不敢进修而退屈了。这也不对。从无量世以来,每堕落在恶道中,说不尽的苦都受了,为什么为佛道而修行,反而怕起苦来。如长病痛苦不堪,受一次手术,就能彻底治疗,因受手术而来的小苦,难道都不能忍受吗?
2、况且,菩萨的难行,与外道的苦行不同。菩萨修行,有方便善巧,次第学习。忍力成就,悲心增胜,有利益时才施舍身分,并非专以受苦为修道的。
三、畏怯生死漫长,无边资粮难集
1、听说菩萨修行,要长久的处在生死海中度众生,时间这样的长,要积集的资粮,又那么的广大无边,觉得自己修不了,也就不敢进修了,这是更不应该的。菩萨能通达生死如幻,才能长在生死中度众生,并非长在生死中堕落受苦。
2、而且,无边资粮是无边的功德,还会嫌多吗?谁会听说财富多而怕计算的麻烦呢?
对这些,如由于心性怯弱而有退屈心,应以上面的理论,多多训练自心,让自心坚强起来,精进的荷担佛道,而勿使退屈才是。
不过,世间也有把成佛看得轻易的,以为修习微少功德,就会成佛。这或是从怯弱懈怠中来,或是不知天高地厚,如『初生犊儿不怕虎』一样。如自以为然,等到觉得不是这么一会事,也许要懊悔不及了!
辛二、易行方便
壬一、方便摄护(p.305;306)
怯弱下劣者,希求易行道。佛有胜方便,摄护于初心。
一、佛依众生根性分别说不同的法门
虽然一切众生,毕竟成佛,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,根机是种种不一的。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,有是适宜于菩萨行的,有与菩萨法是格格不相入的,也有想学菩萨而不敢修的。
1、适宜于菩萨行的根性,佛当然『为说无上道』86了。
2、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,是鄙劣怯弱的根性,如《法华经》的穷子喻87:穷子回到故乡,望到财富无量的长者,惊慌失措,吓得逃走都来不及。对于这类根机,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──声闻、缘觉乘法,渐渐的引摄化导他。
3、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,知道羡慕佛果的究极圆满,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,却不敢担当,精进修行。这也是怯弱众生,缺乏自信,生怕退堕小乘,或沉沦苦海。对于这类众生,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,佛只有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了。
二、对怯弱下劣的根性说易行道
1、这类怯弱下劣的根性,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,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。但这是不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;因为求成佛道,是决无不修菩萨大行的道理。
这如龙树菩萨《十住毗婆沙论
易行品》说:『问曰:是阿惟越致(不退转)菩萨,……行诸难行,久乃可得,或堕声闻、辟支佛地,若尔者,是大衰患!……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,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,愿为说之!(龙树)答曰:如汝所说,是儜弱怯劣,无有大心,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!何以故?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未得阿惟越致,于其中间,应不惜身命,昼夜精进,如救头燃』。88
2、希求简易迅速的方便道,虽缺乏大丈夫(大丈夫即菩萨,提婆菩萨有《大丈夫论》)的志行,但佛有无量善巧,别说殊胜方便,摄护怯劣的初发心学人,使他不致退失信心,趣入大乘,这就是易行道法门了。
这如龙树在《十住毗婆沙论》里,虽呵责了一番,仍摄受他说:『汝若必欲闻此方便,今当说之。佛法有无量门,如世间道有难有易:陆道步行则苦,水道乘船则乐。菩萨道亦如是:或有勤行精进(难行苦行),或有以信方便易行,疾至阿惟越致』。89易行道,就是以信愿而入佛法的一流。
三、易行道的真正意义
1、易行道不但是念一佛,而是念十方佛,及『阿弥陀等佛,及诸大菩萨,称名一心念,亦得不退转』。90
2、易行道除称佛菩萨名而外,『应忆念、礼拜,以偈称赞』。91
3、易行道不单是称名、礼拜而已,如论说:『求阿惟越致地者,非但忆念、称名、礼敬而已。复应于诸佛所,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』。92
所以,易行道就是修七支93,及普贤的十大愿王94。
4、易行道为心性怯弱的初学说,重在摄护信心,龙树论如此说,马鸣论也说:『众生初学是法,欲求正信,其心怯弱……当知如来有胜方便,摄护信心』。95
5、易行道的摄护信心,
或是以信愿,修念佛等行而往生净土。到了净土,渐次修学,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,这如一般所说。
或者是以易行道为方便,坚定信心,转入难行道,如说:『菩萨以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故,福力转增,心调柔软。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,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;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,亦能信受。……愍伤诸众生,无此功德,……深生悲心。……以悲心故,为求随意使得安乐,则名慈心。若菩萨如是,深随慈悲心,断所有贪惜,为施勤精进』。96这就是从菩萨的易行方便道,引入菩萨的难行正常道了!97
壬二、例举二门
癸一、弥陀净土(p.308)
于中殊胜者,往生极乐土,弥陀佛力持,不退于菩提。
一、以信愿为门的弥陀净土
1、以信愿而趣入佛道,是乐行的,他力的法门。如大乘经论所说,法门也是很多的,但其中殊胜的,为中国佛教界所特重的,不能不说是称念阿弥陀佛,往生极乐净土了。
2、极乐世界,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以外;阿弥陀佛,现在那边说法教化。佛佛道同,功德愿力是不能说有优劣的,那到底弥陀净土,有什么殊胜呢?在佛佛道同的平等一法界中,确也不碍差别而显出诸佛的特胜。在大乘经中,虽广说十方净土,称扬种种易行道,而确是多称扬赞叹弥陀净土的。
二、阿弥陀佛所表显之特色
1、阿弥陀佛所表显的特色,是因中立二十四大愿98(或作四十八愿99),以无边的悲智功德,现起极乐世界。肯定的宣说:不论什么人,只要信赖弥陀愿力,愿生极乐世界,称念阿弥陀佛,不问一日,二日,以及十念,做到了专诚虔敬,一心不乱,就能为弥陀的佛力所加持,死后往生极乐世界。
2、在极乐世界中,物资非常丰富,所以没有所求不得苦。与诸上善人在一处,精勤佛道,所以没有怨憎聚会,恩爱别离的苦恼。莲花化生,在这生中,一定会悟得无生法忍,所以没有老病死苦。往生极乐净土的上品上生,当下就华开见佛,悟无生忍。其余中品、下品根机,虽还没有了生死,而可说生死已了,也就是必了无疑。虽还没有得不退转,但可说已得不退。
3、总之,在极乐净土修学的,不论时间多长,一定要了生死,不退于无上菩提的。所以,如觉得自己心性怯弱,菩萨道难行,恐怕会堕落二乘,或者随业力而漂流,不能趣向佛道,那么称念阿弥陀佛,是最稳当的了!也就是最能摄护初心众生,不致退失信心的妙方便了。
三、依净土论的五门而修
称念阿弥陀佛,应该礼拜、赞叹、忏悔、劝请、随喜、回向。依净土论的五门100渐次成就来说,应从礼拜、赞叹,而进入止、观、回向,也就是渐成智慧、慈悲、方便。101这所以能速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,与龙树的论义一样,『求阿惟越致地者,非但忆念、称名、礼敬而已』。102
癸二、药师净土(p.310)
不舍现法乐,而向于菩提,药师大悲愿,东方现净土。
在易行道的净土中,释迦佛宣说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以后,又说东方药师佛的净琉璃净土,这是适应另一类根性的。
一、「东方药师净土」与「西方弥陀净土」之特色
1、弥陀佛的极乐净土法门,是厌弃现实人间的。韦提希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