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方法

  1、没有犯重戒以前,一般总是忽视轻微的过失,而不知这是大失败的远因。如涓滴不塞,会造成堤防的溃决一样。举不肉食来为例,如素食成了习惯,内心有对肉食腥臊的厌恶心,这是不容易犯的。如本没有不肉食的决心,或者会想到肉食而生快感,那虽然素食很久了,由于戒力的羸弱不堪,还是容易破戒的。

  2、如持戒而时有微小的违犯,不知道警觉,不知道忏悔而使净戒清净;积小成大,就随时有犯重的危险了,所以戒经有如护浮囊的比喻。浮囊是游水所依而不致沉没的,如现代的橡皮圈。这应该特别珍惜爱护他,如小小泄气,不知道补救,一定会渗水而有灭顶的危险。

  三、菩萨应受持净戒

  1、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,在生死大海中,常愿生在人间,见佛闻法,利益众生;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。

  2、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,轻重等护,比声闻人的持戒,还要谨严得多。

  四、菩萨净戒,是不离三心而修的 71

  1、菩萨虽自己严持净戒,而决不轻视毁犯戒法的众生。从大悲心来说,这是可怜悯,而不是可轻视的。虽然犯戒,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,不是不可能成佛的。凡轻视毁犯的,一定是自以为持戒,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。不知道这早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,不成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。

  2、而且,如轻视毁犯,由于意识上的对立,不容易教化他,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。倒不如不轻毁犯,怜愍而安慰他,容易把他感化过来。

  3、菩萨的净戒,是无所得的空慧为方便,对于持戒、犯戒,都是不着相的。能达持戒、犯戒不可得故,就是三轮体空的净戒波罗蜜多了。

  戊三、忍度

  己一、摄生为本(p.295)

  摄护于众生,菩萨修忍度。

  己二、三类忍义(p.295)

  耐怨安受苦,及谛察法忍。

  一、为「摄化」「护念」于众生而修忍度

  1、成佛一定要修集摄受众生的「布施」,护念众生的「净戒」,才能利益众生而后成佛。

  2、但众生是愚昧的,可能会给予布施而不知感恩,或反而相仇害的;护念众生而持戒,众生却偏要来娆害的。如不能坚忍,施与戒的功德,都是会因而破坏的。所以菩萨非修忍度不可,而忍成为菩萨的大行之一了!

  3、世间尚且要『相忍为国』72,『小不忍则乱大谋』,何况在无量生死中度众生而成佛的大事,那有不修忍而能成就呢!所以菩萨非修忍度不可,而忍成为菩萨的大行之一了!

  二、忍的意义

  1、忍是忍耐

  2、忍辱不过是忍的最重要的一项

  从忍(kSAnti)之字义看:73

  (1)堪忍、忍辱:属意志。

  (2)忍可、认可:属知解。

  三、忍的特性

  1、忍是意志坚定,经得起打击,受得了磨难,不问怎样艰苦,都能保持自己,不受外来的影响,而改变宗旨,或者引生罪过。

  2、从前,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萨行,有人来乞求眼睛。舍利弗对他说,这并无用处,他却一定要乞化。等到给了他,他又嫌他腥臊,丢在地上,很不满意的走了。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,因此退了大心,这就是不能忍而失败的一例。74

  四、忍的种类 75

  1、耐怨害忍

  怨仇损害,刀杖伤害,挟怨诬害,恶意诽毁,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,菩萨应修安忍:怜悯对方,觉得他为烦恼所驱迫,为恶势力所转动;忍受怨敌的伤害而不生瞋忿,不加报复。

  2、安受苦忍

  (1)外界

  无情物:风、雨、寒、热等。

  有情物:蛇、蚊等。

  (2)自身

  出家,乞食,游化,修行,也都是会引生苦痛的。这都要磨练心志,安心忍受;不能忍,那不是引起烦恼罪恶,就是障碍自己的修行。

  3、谛察法忍

  法是佛法,审细谛察而悟入佛法,忍是安心入理的意思。如浮光掠影,不能安心深入,就不能获得深广的法益了!

  己三、别明忍辱(p.297)

  瞋他有何益?自他增忧苦。瞋火烧善根,忍则五德具。

  受到名誉,财产,事业,身体的损害,是一般人所最难忍的,所以特再为开示。受人损害时,会引起瞋忿的反应,取敌视、反抗、报复的行动,这确是凡夫的本性。但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,尤其是通达甚深法义,忍就被发现而尊重起来。因为如不忍而「瞋他」,向他报复,这到底有何利益呢?这真是不必要的。

  一、瞋他有何益,自他增忧苦

  1、自身的失败,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,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。换言之,自己才能损害自己。古人说:『君子有终身之忧,而无一日之患』。眼前的受损害,受冤曲,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,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。唯有自己不向上,到死而德业无成,才是可忧虑的。

  2、依佛法,不要说一日之患,就是一生的冤抑76,屈辱,牺牲,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,这算得什么?唯有不能趣向佛道,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,才是可悲哀呢!所以不应该瞋忿报复,而应该安忍。

  3、向怨敌瞋忿报复,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。不忍而瞋忿报复,徒然使自己与他人,增长种种的忧苦。向他报复,他当然受到忧苦,而自己瞋心发作,身心烦躁不安,有时会不顾一切,造成更大的错误,招致更大的损害。

  4、以怨报怨,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所以说:「不可怨以怨,终已得休息。行忍得息怨,此名如来法」77。

  二、瞋恚之五过失与修忍之五德

  1、修集布施,持戒,好不容易。但由于一念的不忍,瞋忿心发,全部都被摧坏了。如说:『若有瞋恚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善,一剎那顷能顿坏』78。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样的,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,非下决心修忍不可!

  2、假使能知道瞋恚的过失,安忍的功德,自会以理智来制伏瞋忿烦恼。

  (1)瞋恚之五过失

  坏色:瞋心一起,全身血脉沸腾,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。研究美容学的说:如人而多起瞋怒,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。

  失辩:瞋心一起,情感压倒了理智,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。冲动紧张,当然失掉了论辩的才力,为自己申诉,有时也会说错了。

  善士远离:凡性情暴躁,多起瞋忿的人,良善的朋友,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。

  毁戒:瞋忿发作,只图达到报复目的,什么都顾不得了。杀、盗、淫、妄,无恶不作。

  堕落:这样的积集瞋业,一旦老死到来,还有什么善报,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。

  (2)修忍之五德

  一念的不忍,产生这样的恶果,怎可不加以制伏?反之,如能忍怨,那么,相貌端严,辩才明晰,善友共聚,不犯禁戒,死后上升而向佛道──五德都具足了。

  在五乘共法中,虽也有忍,但真能『难忍能忍』,就只有菩萨行了。

  瞋恚五失

  修忍五德

  1、坏色

  相貌端严

  2、失辩

  辩才明晰

  3、善士远离

  善友共聚

  4、毁戒

  不犯禁戒

  5、堕落

  升人天向佛道

  戊四、综述前三度(p.299)

  施戒及安忍,多为在家说。广聚福资粮,是佛色身因。

  上面所说的布施、净戒、安忍──三度,现在要综合的叙述一下,也就说明了六度为成佛所必修的法门。这有三个意义:

  一、施、戒、忍多为在家人说

  出家人的修持重心,是禅慧熏修,所以这三度虽也是出家人所修的,但在经中,佛大多是为在家人说的。尤其是财物的布施,为在家弟子的要行。出家人仅可随分行施,如像在家人那样,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,就会过失丛生,非佛制所许可了。

  二、施、戒、忍乃成佛的福德资粮

  佛是福德与智慧圆满,被称为两足尊的。福慧圆满的佛果,从修集福慧的因行而来。如远行一样,要备足资粮──旅费,粮食等,才能到达目的。菩萨久劫修行而成佛,福慧就是成佛的资粮。前三度,在二资粮中,是广大积聚福德的资粮,为成佛必备的胜行。

  三、施、戒、忍是佛之色身因缘

  说到佛,经中有四身79,三身80,二身81等分别;扼要的可分为法身与色身。大菩提的圆证法界,体现绝对真理而成佛,是法身;佛的相好庄严,是色身。色身是无边福德所庄严的,所以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缘。82知道了前三度的特性如此,后三度是多为出家人说的,是智慧资粮,是佛的法身因缘,也就可以知道,不必再说的了。

  布施、净戒、安忍

  精进、禅定、般若

  1、多为在家人说

  多为出家人说

  2、成佛的福德资粮

  成佛的智慧资粮

  3、佛之色身因缘

  佛之法身因缘

  戊五、进度

  己一、二种资粮(p.300)

  佛说精进度,福智之资粮。无厌心如海,力尽而不止。

  一、精进:通于福德、智慧二资粮 83

  精进是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的,与一切功德相应,所以在福、智二资粮中,虽说精进是属于智资粮,而实佛说精进度,是通于「福、智」二资粮的。

  二、「二乘的精进」与「大乘的精进」

  1、三乘共法中,已说到正精进;大乘的精进,有着更深远的意义。

  2、修菩萨行,是以无尽的法界为境的:亲近供养一切佛,闻持修习一切法,庄严一切国土,度脱一切众生,断尽一切烦恼,……圆满一切功德。『穷虚空,遍法界』,什么都是一切的一切。心量的广大,真可说是:虚空一样的广大,大海一样的渊深!这样的大愿,大行,大果,如没有无限的精进,是不能成就的。所以菩萨的精进度,应有无厌足84的心量。求一切佛法而不满足,证得功德而不得少为足;如海一样的吞纳百川,无穷无尽的进趣。唯有这样的无厌足心,才能发为大乘的精进。因此,

  (1)大乘的精进度,不是有限的精进。如农夫下田,某甲尽力收获,得到了一些,就回家去休息享受,某乙也尽力收获,要收割圆满了,才告一段落。在工作的努力方面,也许某甲更紧张,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懒惰者,某乙才是精进的。这样,声闻的急求自了,如丧考妣,在大乘法中,不能说是真精进。

  (2)精进是持之以恒,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进。如二人上山,一人急急的跑,不到半路,心跳足酸,只好停止而退下来。一人是大踏步前进,不是急进的,但能保持体力而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