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物等所累,而不重视利人的积极意义。所以声闻法中,有人宁可将财宝投入大海,却不想用来利济贫穷。

  三、大士(菩提心)

  发菩提心的,名大士,就是菩萨。菩萨的布施是:

  1、为利他而施:

  这不是说否定自己的布施功德,而是不从自己的功德着想,专为与乐拔苦的利他而布施。

  2、一切施:

  菩萨是内而身心,外而财物,一切功德善法,什么都是施舍了的。一切施,是菩萨的净施。在发菩提心时,即将自己所有的一切,无条件的舍与众生。虽然还在保有,使用一切,但菩萨不再作自己私有想,觉得这是一切众生的。自己如雇员或公仆一样,代为管理经营,如物主需要时(有人来乞求时),就无条件的奉上。自己的享受,正像雇员的取得合法的生活费一样。

  能这样的布施,才名为大士。大士的利他一切施,才是最可称叹的!

  己三、三类所施(p.285)

  财法无畏施;

  己四、行施态度(p.285)

  难施殷勤施。闻施心欢喜,胜于寂灭乐。

  一、布施的种类

  1、财施:

  身外财物的布施,叫外财施。身体,生命的施舍,叫内财施。

  2、法施:

  以自己所解所行的佛法,教化众生;或以医药,工巧,文学等种种有益的知识技能,教授别人,都叫法施。

  3、无畏施:

  或是恶王,盗贼,流氓等威胁迫害的怖畏;或是狮子,虎,狼,毒蛇等威胁伤害的怖畏;或是水灾,风灾,地震,瘟疫等伤财失命的怖畏。对这些,菩萨都能给以力量,协助他,保护他,使人获得没有威胁,没有恐怖的自由,叫无畏施。

  所以菩萨的布施,不仅是慈善救济性质,而含有知识,技能,道德的教化,扶危济困,除暴安良的积极援助。

  二、在菩萨的布施中,有两点值得提到。

  1、难施:

  或是自己还不够用的财物,或是自己最心爱的物品,或是以极大努力与牺牲而得来的东西,菩萨也能乐意的施舍出去,所以是不容易的布施。

  2、殷勤施:

  一般人每是因人求上门来,不得已才布施;或自以为有钱有势,随便叫人拿一些给他;或是冷讥热讽的说上一顿,再给他多少,这不是如法的布施。菩萨总是以清净心,恭敬心,欢喜心来布施,而且亲手布施,决不使人有难堪的感觉。

  三、闻施心欢喜

  凡不知积聚的过失,布施的功德,在布施时,每有舍不得的心情,或者心里不乐意,特别是比较重大的布施。

  而菩萨却是:一听闻到求施的人来了,要求什么,心里就欢喜得了不得。这种欢喜,不要说胜过世间的「第三禅乐」63,也胜过了二乘圣者证得的寂灭乐,可说是无上的欢喜。因为菩萨觉得:功德送上门来了!没有乞施的,就不能圆成布施功德;由于来人的乞求,才使自己的功德增长。而且自己的财物,身体,知识,技能,如不能好好地使用,一旦损失,死亡了,岂不可惜!

  有人来乞求,使自己的无常物,能投入波罗蜜多大海,成为成佛的资粮,无穷无尽,这真是世间第一等好事!所以菩萨闻施心喜,真能体验到『为善最乐』的境界。

  己五、三种戒施(p.287)

  或有不应施,自他及所为。

  一、违背布施原则的不应施予

  菩萨是应该一切施的。然在事实上,也有不应该布施的。布施,是为了于他有利,于自己的道业有益。如违反了这一原则,那就不应该施给他。因为布施了,徒增自他的烦恼与罪恶。

  二、有那几种情况不应该布施:64

  1、就菩萨自己来说:

  菩萨本来是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的,但这要渐渐修学,忍力强,悲心深,不带一分勉强才得,否则会障碍修行的。如要力气小的,挑起重担子,结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。

  如自己对甚深经典还没有熟习明了,而受者愚钝,不应将经典施舍出去。

  出家人必备的衣钵等,都不应该施舍,以免障碍自己的道业。65

  2、从求布施者来说:

  如是邪魔外道,故意来捣乱。

  疯狂或是幼稚,作不正常、不需要的求索,都不应该施给他。

  3、从乞求目的来说:

  如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,不应该布施。(为小勿舍大66)

  如要求你帮助他、供给他、助成他的杀盗淫业,不应施。

  如乞求的目的,是为了损害众生,不应施。

  如乞求的目的,是为了赌博游荡,不应施。

  总之,于他无益,于自己的道业有损的,都应该谢绝他。

  己六、最胜布施(p.288)

  施以舍心胜,常修于意乐。

  一、布施度以圆满「舍心」为最胜,重在养成一切能施的意欲。

  二、「实物施」与「胜解施」

  1、实物施:

  修布施度,当然要作实际的布施,利益众生。事实上,这样的布施,怎么也不能满足一切的。

  2、胜解施:

  初学菩萨有时也会贫穷艰苦,没有什么可布施的。所以应常修习胜解的布施,使能施的「意乐增长」。这是没有实物的布施,在安静的禅心中,以胜解力,现起广大无量的种种资财,拿来上供诸佛,下施众生。见到他人布施而生随喜之心,还有大功德,何况自心现起种种资财,在悲田、敬田中,广行布施呢?这是布施中的善巧布施。

  己七、世出世施(p.289)

  三轮处处着,是施名世间;三轮空相应,出世波罗蜜。

  一、如修布施,怎能成为「波罗蜜多」、「到彼岸」呢?

  论上说:「五度如盲,般若如导」67;布施等所以能趣入佛道,完全是般若(慧)摄导的力量。所以布施而成波罗蜜多,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。

  二、布施的「三轮」(三处):

  1、施者:是能布施的自己

  2、受者:是受布施的人

  3、施物:是布施的那个东西

  三、「世间的布施」与「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」

  1、世间的布施:着三轮相。

  不能通达无自性空,处处着我相,着法相。有取有着,就为我我所执所系缚,不能出离三界而趣入佛道。这样的着相布施名为有分别的布施。

  2、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:三轮体空。

  对于施者,受者,施物能与无所得的空慧相应,或是无分别智相应,深入法性空,不取我相,不取法相,那就是有方便善巧的布施,不为烦恼所系缚,『能动能出』68,名为无分别智相应的布施。

  ◎大地菩萨:真实的出世波罗蜜多。

  ◎发心住以上菩萨:近(似)波罗蜜多。

  ※布施度要三轮体空,一切修行,一切波罗蜜多,都应这样的修习。

  戊二、戒度

  己一、护生为本(p.290)

  戒断于损他,普施无所畏。

  次说戒波罗蜜多。

  如修布施行,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法,所作所为,时常损害恼乱众生。这样的慈济利他,是不能达成利生的目的。就是孩子,一面给他吃糖,又一面打他骂他,孩子也不会与你结善缘的。而且,如果自己堕落不堪,事业与财富也一定丧失;来生失却人身,这还能布施利他吗?所以修行布施,更有修持净戒的必要。

  一、戒的种类:69

  1、世间

  2、出世间

  3、出世间上上

  二、戒的原则:护生

  1、同情别人,尊重别人;

  2、尊重爱护别人的权利与自由,就要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持戒,不损害他才得。

  三、戒的精神:

  1、以能断损他的愿心为本

  从不损他的意愿,而表现于对人类,对众生的身语行为,就是守法的戒行了。

  2、对众生,而普遍的施与无畏

  戒是对人类,对众生,而普遍的施与无畏,造成彼此间,无威胁,无恐怖的和乐与自由。如持不杀戒的,不是不杀甲,不杀乙;或今天不杀,明天不杀,是从今以后,于一切众生离杀害心。持不杀戒的,什么时候,谁也不会对他有被杀害的威胁与怖畏了。这是约律仪戒说,就有积极的利生意义。能这样,才能说得上摄善法戒,饶益众生戒。

  四、三聚净戒

  1、摄律仪戒

  2、摄善法戒

  3、饶益众生戒

  己二、失戒果报(p.291)

  失戒众患本,恶趣亦贫困。

  己三、持戒功德(p.291)

  持戒三善本:增上决定胜;为他净尸罗,则入于大乘。

  一、不能受持净戒的理由 70

  1、不知道犯戒的过失

  2、不知道持戒的功德

  二、持戒的意义

  重戒──性戒,不问有没有受戒,犯了都是罪恶的。所以有的听了犯戒的过失,而不敢受戒,极为可笑!实际上,外依三宝的加持,内发深切的誓愿而受戒,是更能做到清净不犯的。

  三、犯戒是贫乏因;持戒是富乐因

  1、从违犯而失戒的过失来说,这是众患的根本,主要是堕落三恶趣,及受贫困的果报。

  2、平常说:悭吝不舍得贫穷报,犯戒得堕落恶趣报,这是约特殊的意义说。生在鬼、畜,有堕落而受福报的,在人中,有贫苦不堪的,这是施与戒的不同果报。

  3、如犯重戒而堕地狱,一定贫乏得什么都没有;如持(世间)上品净戒而生天,一定是非常富乐的。可见犯戒也是贫乏因,持戒也是富乐因了。

  4、要知道,专知私德而洁身自好的,(如不布施)才会生人而得贫乏报。如与慈心相应而持戒,充分表现积极利他的意义,生天是一定能得富乐尊荣的。

  四、持戒的功德:三善的根本

  1、以「增上生心」而持戒的,能得增上生,生人天而得富乐自在的果报。

  2、以「出离心」而持戒的,能得决定胜果。决定,是证得圣果胜法的,一得永得,决定不再退堕生死。

  3、以「菩提心」持戒,为利乐他而持清净的尸罗(戒),这就入于大乘,名大乘戒,为成佛的因。所以,优婆塞戒也好,沙弥戒也好,比丘戒也好──七众的别解脱戒,从菩提心出发而受持的,就是菩萨的别解脱律仪。

  五、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

  1、有人以为:七众别解脱戒是小乘的,我是大乘学人,所以不用受持声闻的别解脱戒。

  2、有人听到持戒,就以为是小乘。这是大邪见,为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!

  己四、轻重等持(p.293)

  受持净戒者,如护于浮囊。

  己五、决诸戒慢(p.293)

  不轻于毁犯,

  己六、不着于相(p.293)

  持犯俱不着。

  一、毁戒的原因:

  1、环境的诱惑力太强

  2、烦恼的冲动力太强

  3、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

  二、护持净戒而使戒力增强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