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物等所累,而不重視利人的積極意義。所以聲聞法中,有人甯可將財寶投入大海,卻不想用來利濟貧窮。

  叁、大士(菩提心)

  發菩提心的,名大士,就是菩薩。菩薩的布施是:

  1、爲利他而施:

  這不是說否定自己的布施功德,而是不從自己的功德著想,專爲與樂拔苦的利他而布施。

  2、一切施:

  菩薩是內而身心,外而財物,一切功德善法,什麼都是施舍了的。一切施,是菩薩的淨施。在發菩提心時,即將自己所有的一切,無條件的舍與衆生。雖然還在保有,使用一切,但菩薩不再作自己私有想,覺得這是一切衆生的。自己如雇員或公仆一樣,代爲管理經營,如物主需要時(有人來乞求時),就無條件的奉上。自己的享受,正像雇員的取得合法的生活費一樣。

  能這樣的布施,才名爲大士。大士的利他一切施,才是最可稱歎的!

  己叁、叁類所施(p.285)

  財法無畏施;

  己四、行施態度(p.285)

  難施殷勤施。聞施心歡喜,勝于寂滅樂。

  一、布施的種類

  1、財施:

  身外財物的布施,叫外財施。身體,生命的施舍,叫內財施。

  2、法施:

  以自己所解所行的佛法,教化衆生;或以醫藥,工巧,文學等種種有益的知識技能,教授別人,都叫法施。

  3、無畏施:

  或是惡王,盜賊,流氓等威脅迫害的怖畏;或是獅子,虎,狼,毒蛇等威脅傷害的怖畏;或是水災,風災,地震,瘟疫等傷財失命的怖畏。對這些,菩薩都能給以力量,協助他,保護他,使人獲得沒有威脅,沒有恐怖的自由,叫無畏施。

  所以菩薩的布施,不僅是慈善救濟性質,而含有知識,技能,道德的教化,扶危濟困,除暴安良的積極援助。

  二、在菩薩的布施中,有兩點值得提到。

  1、難施:

  或是自己還不夠用的財物,或是自己最心愛的物品,或是以極大努力與犧牲而得來的東西,菩薩也能樂意的施舍出去,所以是不容易的布施。

  2、殷勤施:

  一般人每是因人求上門來,不得已才布施;或自以爲有錢有勢,隨便叫人拿一些給他;或是冷譏熱諷的說上一頓,再給他多少,這不是如法的布施。菩薩總是以清淨心,恭敬心,歡喜心來布施,而且親手布施,決不使人有難堪的感覺。

  叁、聞施心歡喜

  凡不知積聚的過失,布施的功德,在布施時,每有舍不得的心情,或者心裏不樂意,特別是比較重大的布施。

  而菩薩卻是:一聽聞到求施的人來了,要求什麼,心裏就歡喜得了不得。這種歡喜,不要說勝過世間的「第叁禅樂」63,也勝過了二乘聖者證得的寂滅樂,可說是無上的歡喜。因爲菩薩覺得:功德送上門來了!沒有乞施的,就不能圓成布施功德;由于來人的乞求,才使自己的功德增長。而且自己的財物,身體,知識,技能,如不能好好地使用,一旦損失,死亡了,豈不可惜!

  有人來乞求,使自己的無常物,能投入波羅蜜多大海,成爲成佛的資糧,無窮無盡,這真是世間第一等好事!所以菩薩聞施心喜,真能體驗到『爲善最樂』的境界。

  己五、叁種戒施(p.287)

  或有不應施,自他及所爲。

  一、違背布施原則的不應施予

  菩薩是應該一切施的。然在事實上,也有不應該布施的。布施,是爲了于他有利,于自己的道業有益。如違反了這一原則,那就不應該施給他。因爲布施了,徒增自他的煩惱與罪惡。

  二、有那幾種情況不應該布施:64

  1、就菩薩自己來說:

  菩薩本來是應該不惜身命財物來布施的,但這要漸漸修學,忍力強,悲心深,不帶一分勉強才得,否則會障礙修行的。如要力氣小的,挑起重擔子,結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。

  如自己對甚深經典還沒有熟習明了,而受者愚鈍,不應將經典施舍出去。

  出家人必備的衣缽等,都不應該施舍,以免障礙自己的道業。65

  2、從求布施者來說:

  如是邪魔外道,故意來搗亂。

  瘋狂或是幼稚,作不正常、不需要的求索,都不應該施給他。

  3、從乞求目的來說:

  如爲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,不應該布施。(爲小勿舍大66)

  如要求你幫助他、供給他、助成他的殺盜淫業,不應施。

  如乞求的目的,是爲了損害衆生,不應施。

  如乞求的目的,是爲了賭博遊蕩,不應施。

  總之,于他無益,于自己的道業有損的,都應該謝絕他。

  己六、最勝布施(p.288)

  施以舍心勝,常修于意樂。

  一、布施度以圓滿「舍心」爲最勝,重在養成一切能施的意欲。

  二、「實物施」與「勝解施」

  1、實物施:

  修布施度,當然要作實際的布施,利益衆生。事實上,這樣的布施,怎麼也不能滿足一切的。

  2、勝解施:

  初學菩薩有時也會貧窮艱苦,沒有什麼可布施的。所以應常修習勝解的布施,使能施的「意樂增長」。這是沒有實物的布施,在安靜的禅心中,以勝解力,現起廣大無量的種種資財,拿來上供諸佛,下施衆生。見到他人布施而生隨喜之心,還有大功德,何況自心現起種種資財,在悲田、敬田中,廣行布施呢?這是布施中的善巧布施。

  己七、世出世施(p.289)

  叁輪處處著,是施名世間;叁輪空相應,出世波羅蜜。

  一、如修布施,怎能成爲「波羅蜜多」、「到彼岸」呢?

  論上說:「五度如盲,般若如導」67;布施等所以能趣入佛道,完全是般若(慧)攝導的力量。所以布施而成波羅蜜多,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爲方便而修。

  二、布施的「叁輪」(叁處):

  1、施者:是能布施的自己

  2、受者:是受布施的人

  3、施物:是布施的那個東西

  叁、「世間的布施」與「出世間的布施波羅蜜」

  1、世間的布施:著叁輪相。

  不能通達無自性空,處處著我相,著法相。有取有著,就爲我我所執所系縛,不能出離叁界而趣入佛道。這樣的著相布施名爲有分別的布施。

  2、出世間的布施波羅蜜:叁輪體空。

  對于施者,受者,施物能與無所得的空慧相應,或是無分別智相應,深入法性空,不取我相,不取法相,那就是有方便善巧的布施,不爲煩惱所系縛,『能動能出』68,名爲無分別智相應的布施。

  ◎大地菩薩:真實的出世波羅蜜多。

  ◎發心住以上菩薩:近(似)波羅蜜多。

  ※布施度要叁輪體空,一切修行,一切波羅蜜多,都應這樣的修習。

  戊二、戒度

  己一、護生爲本(p.290)

  戒斷于損他,普施無所畏。

  次說戒波羅蜜多。

  如修布施行,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法,所作所爲,時常損害惱亂衆生。這樣的慈濟利他,是不能達成利生的目的。就是孩子,一面給他吃糖,又一面打他罵他,孩子也不會與你結善緣的。而且,如果自己墮落不堪,事業與財富也一定喪失;來生失卻人身,這還能布施利他嗎?所以修行布施,更有修持淨戒的必要。

  一、戒的種類:69

  1、世間

  2、出世間

  3、出世間上上

  二、戒的原則:護生

  1、同情別人,尊重別人;

  2、尊重愛護別人的權利與自由,就要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持戒,不損害他才得。

  叁、戒的精神:

  1、以能斷損他的願心爲本

  從不損他的意願,而表現于對人類,對衆生的身語行爲,就是守法的戒行了。

  2、對衆生,而普遍的施與無畏

  戒是對人類,對衆生,而普遍的施與無畏,造成彼此間,無威脅,無恐怖的和樂與自由。如持不殺戒的,不是不殺甲,不殺乙;或今天不殺,明天不殺,是從今以後,于一切衆生離殺害心。持不殺戒的,什麼時候,誰也不會對他有被殺害的威脅與怖畏了。這是約律儀戒說,就有積極的利生意義。能這樣,才能說得上攝善法戒,饒益衆生戒。

  四、叁聚淨戒

  1、攝律儀戒

  2、攝善法戒

  3、饒益衆生戒

  己二、失戒果報(p.291)

  失戒衆患本,惡趣亦貧困。

  己叁、持戒功德(p.291)

  持戒叁善本:增上決定勝;爲他淨屍羅,則入于大乘。

  一、不能受持淨戒的理由 70

  1、不知道犯戒的過失

  2、不知道持戒的功德

  二、持戒的意義

  重戒──性戒,不問有沒有受戒,犯了都是罪惡的。所以有的聽了犯戒的過失,而不敢受戒,極爲可笑!實際上,外依叁寶的加持,內發深切的誓願而受戒,是更能做到清淨不犯的。

  叁、犯戒是貧乏因;持戒是富樂因

  1、從違犯而失戒的過失來說,這是衆患的根本,主要是墮落叁惡趣,及受貧困的果報。

  2、平常說:悭吝不舍得貧窮報,犯戒得墮落惡趣報,這是約特殊的意義說。生在鬼、畜,有墮落而受福報的,在人中,有貧苦不堪的,這是施與戒的不同果報。

  3、如犯重戒而墮地獄,一定貧乏得什麼都沒有;如持(世間)上品淨戒而生天,一定是非常富樂的。可見犯戒也是貧乏因,持戒也是富樂因了。

  4、要知道,專知私德而潔身自好的,(如不布施)才會生人而得貧乏報。如與慈心相應而持戒,充分表現積極利他的意義,生天是一定能得富樂尊榮的。

  四、持戒的功德:叁善的根本

  1、以「增上生心」而持戒的,能得增上生,生人天而得富樂自在的果報。

  2、以「出離心」而持戒的,能得決定勝果。決定,是證得聖果勝法的,一得永得,決定不再退墮生死。

  3、以「菩提心」持戒,爲利樂他而持清淨的屍羅(戒),這就入于大乘,名大乘戒,爲成佛的因。所以,優婆塞戒也好,沙彌戒也好,比丘戒也好──七衆的別解脫戒,從菩提心出發而受持的,就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。

  五、佛教衰落與混亂的原因

  1、有人以爲:七衆別解脫戒是小乘的,我是大乘學人,所以不用受持聲聞的別解脫戒。

  2、有人聽到持戒,就以爲是小乘。這是大邪見,爲佛教衰落與混亂的原因!

  己四、輕重等持(p.293)

  受持淨戒者,如護于浮囊。

  己五、決諸戒慢(p.293)

  不輕于毀犯,

  己六、不著于相(p.293)

  持犯俱不著。

  一、毀戒的原因:

  1、環境的誘惑力太強

  2、煩惱的沖動力太強

  3、自己淨戒的力量太弱

  二、護持淨戒而使戒力增強…
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