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归依,归依于佛法,不退菩萨僧。

  二、行菩提心(菩萨戒)

  1、大乘归依而发菩提心,就依菩提心而得菩萨戒,名为菩萨。

  2、立菩提愿以后,应进一步的受持菩提正行(行菩提心),也就是受持大乘菩萨的学处。

  三、菩萨戒(学处):十善为本 52

  1、身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(出家菩萨:不淫)

  2、口: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

  3、意:不贪欲:成无量三摩地

  不瞋恚:具广大的慈悲

  不邪见:得甚深的正慧 53

  丁二、三聚净戒(p.275)

  摄为三聚戒,

  从菩萨戒来说,就是十善正行,不过从善行的不同意义,总摄为「三聚净戒」:

  一、摄律仪戒:无恶不除

  二、摄善法戒:无善不行

  三、饶益有情戒:无一众生不加利济

  丁三、七众通行(p.275)

  七众所通行。

  一、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差异

  1、 在声闻法中,律仪戒有男女,僧俗等差别,分为优婆塞戒、优婆夷戒,沙弥戒、沙弥尼戒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式叉摩那尼戒。因戒的不同,分佛弟子为七众。

  2、 但菩萨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(小差别)的,所以是七众弟子所共通奉行的。

  二、菩萨戒要有声闻戒为基础

  要受菩萨戒,应先受七众的律仪戒。如优婆塞(受五戒的男众)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优婆塞;沙弥尼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沙弥尼;比丘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比丘。

  三、戒藏

  1、声闻藏中有广律。

  2、菩萨藏虽传说有菩萨的戒藏,但从传译到中国(西藏在内)来说,菩萨戒都是附见于经中的。

  四、菩萨戒藏的内容不尽相同 54

  1、 罗什译的《梵网戒本》,列十重四十八轻戒;

  2、 昙无谶译的《优婆塞戒经》,列六重二十八轻戒;

  3、 玄奘译的《瑜伽菩萨戒本》,列举四重四十三轻戒。

  轻戒多少有出入,菩萨的重戒,大致相同,如《虚空藏经》、《菩萨本业璎珞经》、《胜鬘经》等,也都有说到。我国一向采用《梵网》戒本,但广说开遮持犯,犯轻犯重戒相的,《瑜伽》菩萨戒要明确得多!

  丁四、总别重禁

  戊一、总相戒(p.278)

  退失菩提心,

  一、众多的大乘经中,以菩提心为菩萨戒。如对于利益众生,起了厌倦弃舍的意念,不想求证无上菩提,而想证得自利的阿罗汉果,或者但求世间的欲乐,不再想上求下化,这样的一念退失菩提心,就是违犯了菩萨的净戒。

  二、菩提心,可说是菩萨的根本戒,总相戒,是大乘学人所应该特别护持的。

  戊二、四重禁(p.278)

  嫉悭与瞋慢,障于利他行,违失大乘戒。

  一、共声闻重戒

  杀、盗、淫、妄等共声闻重戒,不消说是犯菩萨戒的。

  二、不共声闻的菩萨重戒,诸经及各种戒本中,虽举事小有出入,而内容都说到了「嫉、悭」、「瞋、慢」的四项重戒。现在且依《瑜伽》戒说。

  1、嫉:为了贪求个人的利养恭敬,因此嫉妒别人,故意的自赞毁他。

  2、悭:有来求布施的,由于悭吝心,虽然有法有财,而不肯修法施财施。

  3、瞋:瞋心极重,不但骂詈伤害别人;别人来忏悔,请求谅解,也不受忏谢,永远的怨恨他。

  4、慢:不虚心,自以为了不起,这才宣扬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,反而毁谤别人弘扬的正法。

  这四项重戒,都是障于利他的菩萨行。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戒,就是违失了大乘菩萨的净戒,不成其为菩萨了。

  三、犯重与重受

  1、 比丘犯了四波罗夷戒,就要退出僧伽,不准重受;

  2、 菩萨戒是可以如法重受的。换言之,发了菩提心,受了菩萨戒,怎么也不会退失的。55犯戒的是暂时失却作用,所以应如法再受,给以新的熏发,恢复菩提心戒的功德。也就因此,发了菩提心,受过菩萨戒,即使是退证小果,或者退堕到三恶道中,终究要依此菩提心戒的清净善根,回入大乘道而成佛的。这样看来,在大乘法中,没有比菩提心,菩萨戒更重要了!

  乙二、大乘行位(p.279-418)

  丙一、总说(p.279)

  总摄菩提道,六度与四摄;渐入于诸地,圆满佛功德。

  一、无上菩提道品的总纲

  佛的功德,究竟圆满,从菩萨的修行而成,所以菩萨所修学的,也是『无量法门誓愿学』,而不是部分的、少量的法门。但总举大纲而统摄起来,证得无上菩提的道品,不外乎「六度与四摄」:

  1、六度:

  六度是六波罗蜜多的意译。波罗蜜多(pAramitA)56,译义为到彼岸(*事究竟),也就是度。57

  施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那、般若,为从世间而达佛道彼岸的法门,所以叫六度。

  2、四摄:

  四摄是: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。

  摄是摄受;这四法能摄化众生,所以叫四摄。

  菩萨修学的道品,不外乎为了自成佛道,利益众生。

  二、六度与四摄约特点说而有分别

  1、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,四摄是利济众生的方便;所以大乘的菩提道,也就是六度与四摄了。

  2、但这不过是约特点而作分别的说明,其实六度也可分自利利他二道:58

  施、戒、忍,是利他的福德道;禅、慧,是自利的智慧道;精进通于二道。

  布施

  持戒  利他的福德道

  忍辱

  精进──通于福慧二道

  禅定  自利的智慧道

  般若

  进一步说,六度都有自利与利他的二种意义。

  这里要特别说到的,佛果决不是一行一法门而可以圆成的。

  3、佛在经中,有时约重点说:修行什么法,就能速得无上菩提。

  有时约融摄说:修布施或般若时,即具足六波罗蜜多。

  如因此妄执:只要修某法某行,就可以成佛,不需要修其他功德,那就是颠倒误解了!

  三、由浅而深的菩萨阶位:59

  1、十地

  修学的法门,不是部分的,少量的;修学成佛的道品,也不是一天,一生所能完成的。由浅而深的修学历程,经中分为种种行位,其中主要的,是欢喜地等十地。

  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,不断进修,引发无边功德,如地一样能长万物,所以叫地。十地圆满了,就成佛。

  2、十信、十住,十行,十回向

  初地是欢喜地,在进修入初地时,应修三十心,所以在初地前,竖列十住,十行,十回向──三十位。

  十住的初住,名发心住。发心住是修习信等十心已经圆满成就了;信心等修习而未成就时,就列为十信位。菩萨的修行位次,是这样的展布开来。

  3、总之,由浅入深,是可以分为多少阶段的。这一进修的历程,就是渐入于欢喜等诸地,就能圆满佛果的一切功德,达成了菩萨发心修学的究竟目的。

  这一颂,总列了:修学的法门,经历的地位,圆满的佛果。

  丙二、大乘行(p.281-397)

  丁一、别述六度(p.281-396)

  戊一、施度

  己一、利生为本(p.281)

  身及诸受用,三世一切善,为利诸众生,无惜而行施。

  一、布施的地位

  1、五乘共法:布施为三福业的一项。(*布施、持戒、修定)60

  2、三乘共法:道品中是没有布施的。因为对于厌离世间,急求自证的声闻,布施是没有重要意义的。

  3、大乘不共法:大乘菩提道中,布施又恢复为修道的项目,而且居于第一位。

  舍己利他,是布施的真正意义,这与利他为先的菩萨心行相合,可知布施在大乘道中的重要性了!大乘的布施,是一般布施的深化广化。61如上面说到,一定要与『菩提心相应,大悲为上首,无所得为方便』而修习。布施度如此,其他一切菩萨行,都要与此三心相应而修习,以下不再重说。62

  二、悭贪与我执让众生无法实践布施

  1、布施的意义,是舍己为他。所以不但是破除悭贪,而且是销除我我所执,达成无我我所(无我执法执)的大舍。一般人不容易布施,问题在执取为自己的。不知道摄取为己有的过失,也就不知道施与众生的利益。

  例如财物,世间为了积集与占有,造成人间的无边苦难,国际间的无穷纠纷,然而到底是无常过去了。拿人类来说吧,财物,虽经自己的功力而成为自己所摄取的,但实与一切人有关。如没有社会的关系,怎么也不会得到现有的财富,及物质的丰富生活。如真的独居深山,即使无尽的山地是属于你的,也许对你没有什么用处,还是贫乏不堪!

  不但是外物,就是身体,赖父母的养育,师长的训导,朋友的扶助,公共的医药卫生,国家的法律秩序,才能好好的生存。如专知自己,把身体看成唯一的自己,那不但徒增苦恼,也多增罪恶。

  就是丰富的学识,科学的发明,道德与宗教的进修,也都是受到人类的恩德。

  2、所以如执为自己的,为罪恶与苦痛的根源,而施与他人,则可为功德与安乐的因缘了。能这样的理解、学习,施心就会增长广大起来。

  三、布施的真正意义

  1、自己的身(身心全体):

  或以自己的身体去为人服务,或将自己身体的部分甚至生命,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牺牲。

  2、诸受用:

  就是可为自己受用的一切资财,能在悲田、敬田中,如法的施与。

  3、善法:

  自己在过去世,现在世,及未来世──三世所有的一切善法。或是世间善法,或是出世间善法,或是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。这一切,不占为己有,而愿意施与众生,这是法施与功德的回向众生。

  这三类,一般都是看作自己的,以为属于自己才有意义。但菩萨能为了利益诸众生,毫无顾惜的修行布施,舍给众生。拿修行的功德来说:菩萨是愿意修集一切功德,回施一切众生,使众生因而成佛。等一切众生成佛,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,自己成佛。能这样为他忘己而布施,才是菩萨的布施。

  己二、三类能施(p.284)

  下士为己施;中士解脱施;利他一切施,是则名大士。

  同样的施舍,由于施者的动机观念不同,功德也就不一样。

  一、下士(增上生心)

  发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,名下士。下士的布施,看来是道德的,其实出于功利心,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。布施的功德是有的,但极其有限。

  二、中士(出离心)

  发出离心的,名中士。中士是厌离生死苦,为求解脱而施的,着重于解脱,不受财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