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歸依,歸依于佛法,不退菩薩僧。
二、行菩提心(菩薩戒)
1、大乘歸依而發菩提心,就依菩提心而得菩薩戒,名爲菩薩。
2、立菩提願以後,應進一步的受持菩提正行(行菩提心),也就是受持大乘菩薩的學處。
叁、菩薩戒(學處):十善爲本 52
1、身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(出家菩薩:不淫)
2、口: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绮語
3、意:不貪欲:成無量叁摩地
不瞋恚:具廣大的慈悲
不邪見:得甚深的正慧 53
丁二、叁聚淨戒(p.275)
攝爲叁聚戒,
從菩薩戒來說,就是十善正行,不過從善行的不同意義,總攝爲「叁聚淨戒」:
一、攝律儀戒:無惡不除
二、攝善法戒:無善不行
叁、饒益有情戒:無一衆生不加利濟
丁叁、七衆通行(p.275)
七衆所通行。
一、聲聞戒與菩薩戒的差異
1、 在聲聞法中,律儀戒有男女,僧俗等差別,分爲優婆塞戒、優婆夷戒,沙彌戒、沙彌尼戒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式叉摩那尼戒。因戒的不同,分佛弟子爲七衆。
2、 但菩薩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(小差別)的,所以是七衆弟子所共通奉行的。
二、菩薩戒要有聲聞戒爲基礎
要受菩薩戒,應先受七衆的律儀戒。如優婆塞(受五戒的男衆)而受菩薩戒,就名菩薩優婆塞;沙彌尼而受菩薩戒,就名菩薩沙彌尼;比丘而受菩薩戒,就名菩薩比丘。
叁、戒藏
1、聲聞藏中有廣律。
2、菩薩藏雖傳說有菩薩的戒藏,但從傳譯到中國(西藏在內)來說,菩薩戒都是附見于經中的。
四、菩薩戒藏的內容不盡相同 54
1、 羅什譯的《梵網戒本》,列十重四十八輕戒;
2、 昙無谶譯的《優婆塞戒經》,列六重二十八輕戒;
3、 玄奘譯的《瑜伽菩薩戒本》,列舉四重四十叁輕戒。
輕戒多少有出入,菩薩的重戒,大致相同,如《虛空藏經》、《菩薩本業璎珞經》、《勝鬘經》等,也都有說到。我國一向采用《梵網》戒本,但廣說開遮持犯,犯輕犯重戒相的,《瑜伽》菩薩戒要明確得多!
丁四、總別重禁
戊一、總相戒(p.278)
退失菩提心,
一、衆多的大乘經中,以菩提心爲菩薩戒。如對于利益衆生,起了厭倦棄舍的意念,不想求證無上菩提,而想證得自利的阿羅漢果,或者但求世間的欲樂,不再想上求下化,這樣的一念退失菩提心,就是違犯了菩薩的淨戒。
二、菩提心,可說是菩薩的根本戒,總相戒,是大乘學人所應該特別護持的。
戊二、四重禁(p.278)
嫉悭與瞋慢,障于利他行,違失大乘戒。
一、共聲聞重戒
殺、盜、淫、妄等共聲聞重戒,不消說是犯菩薩戒的。
二、不共聲聞的菩薩重戒,諸經及各種戒本中,雖舉事小有出入,而內容都說到了「嫉、悭」、「瞋、慢」的四項重戒。現在且依《瑜伽》戒說。
1、嫉:爲了貪求個人的利養恭敬,因此嫉妒別人,故意的自贊毀他。
2、悭:有來求布施的,由于悭吝心,雖然有法有財,而不肯修法施財施。
3、瞋:瞋心極重,不但罵詈傷害別人;別人來忏悔,請求諒解,也不受忏謝,永遠的怨恨他。
4、慢:不虛心,自以爲了不起,這才宣揚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,反而毀謗別人弘揚的正法。
這四項重戒,都是障于利他的菩薩行。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戒,就是違失了大乘菩薩的淨戒,不成其爲菩薩了。
叁、犯重與重受
1、 比丘犯了四波羅夷戒,就要退出僧伽,不准重受;
2、 菩薩戒是可以如法重受的。換言之,發了菩提心,受了菩薩戒,怎麼也不會退失的。55犯戒的是暫時失卻作用,所以應如法再受,給以新的熏發,恢複菩提心戒的功德。也就因此,發了菩提心,受過菩薩戒,即使是退證小果,或者退墮到叁惡道中,終究要依此菩提心戒的清淨善根,回入大乘道而成佛的。這樣看來,在大乘法中,沒有比菩提心,菩薩戒更重要了!
乙二、大乘行位(p.279-418)
丙一、總說(p.279)
總攝菩提道,六度與四攝;漸入于諸地,圓滿佛功德。
一、無上菩提道品的總綱
佛的功德,究竟圓滿,從菩薩的修行而成,所以菩薩所修學的,也是『無量法門誓願學』,而不是部分的、少量的法門。但總舉大綱而統攝起來,證得無上菩提的道品,不外乎「六度與四攝」:
1、六度:
六度是六波羅蜜多的意譯。波羅蜜多(pAramitA)56,譯義爲到彼岸(*事究竟),也就是度。57
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禅那、般若,爲從世間而達佛道彼岸的法門,所以叫六度。
2、四攝:
四攝是: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。
攝是攝受;這四法能攝化衆生,所以叫四攝。
菩薩修學的道品,不外乎爲了自成佛道,利益衆生。
二、六度與四攝約特點說而有分別
1、六度是成熟佛道的要目,四攝是利濟衆生的方便;所以大乘的菩提道,也就是六度與四攝了。
2、但這不過是約特點而作分別的說明,其實六度也可分自利利他二道:58
施、戒、忍,是利他的福德道;禅、慧,是自利的智慧道;精進通于二道。
布施
持戒 利他的福德道
忍辱
精進──通于福慧二道
禅定 自利的智慧道
般若
進一步說,六度都有自利與利他的二種意義。
這裏要特別說到的,佛果決不是一行一法門而可以圓成的。
3、佛在經中,有時約重點說:修行什麼法,就能速得無上菩提。
有時約融攝說:修布施或般若時,即具足六波羅蜜多。
如因此妄執:只要修某法某行,就可以成佛,不需要修其他功德,那就是顛倒誤解了!
叁、由淺而深的菩薩階位:59
1、十地
修學的法門,不是部分的,少量的;修學成佛的道品,也不是一天,一生所能完成的。由淺而深的修學曆程,經中分爲種種行位,其中主要的,是歡喜地等十地。
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,不斷進修,引發無邊功德,如地一樣能長萬物,所以叫地。十地圓滿了,就成佛。
2、十信、十住,十行,十回向
初地是歡喜地,在進修入初地時,應修叁十心,所以在初地前,豎列十住,十行,十回向──叁十位。
十住的初住,名發心住。發心住是修習信等十心已經圓滿成就了;信心等修習而未成就時,就列爲十信位。菩薩的修行位次,是這樣的展布開來。
3、總之,由淺入深,是可以分爲多少階段的。這一進修的曆程,就是漸入于歡喜等諸地,就能圓滿佛果的一切功德,達成了菩薩發心修學的究竟目的。
這一頌,總列了:修學的法門,經曆的地位,圓滿的佛果。
丙二、大乘行(p.281-397)
丁一、別述六度(p.281-396)
戊一、施度
己一、利生爲本(p.281)
身及諸受用,叁世一切善,爲利諸衆生,無惜而行施。
一、布施的地位
1、五乘共法:布施爲叁福業的一項。(*布施、持戒、修定)60
2、叁乘共法:道品中是沒有布施的。因爲對于厭離世間,急求自證的聲聞,布施是沒有重要意義的。
3、大乘不共法:大乘菩提道中,布施又恢複爲修道的項目,而且居于第一位。
舍己利他,是布施的真正意義,這與利他爲先的菩薩心行相合,可知布施在大乘道中的重要性了!大乘的布施,是一般布施的深化廣化。61如上面說到,一定要與『菩提心相應,大悲爲上首,無所得爲方便』而修習。布施度如此,其他一切菩薩行,都要與此叁心相應而修習,以下不再重說。62
二、悭貪與我執讓衆生無法實踐布施
1、布施的意義,是舍己爲他。所以不但是破除悭貪,而且是銷除我我所執,達成無我我所(無我執法執)的大舍。一般人不容易布施,問題在執取爲自己的。不知道攝取爲己有的過失,也就不知道施與衆生的利益。
例如財物,世間爲了積集與占有,造成人間的無邊苦難,國際間的無窮糾紛,然而到底是無常過去了。拿人類來說吧,財物,雖經自己的功力而成爲自己所攝取的,但實與一切人有關。如沒有社會的關系,怎麼也不會得到現有的財富,及物質的豐富生活。如真的獨居深山,即使無盡的山地是屬于你的,也許對你沒有什麼用處,還是貧乏不堪!
不但是外物,就是身體,賴父母的養育,師長的訓導,朋友的扶助,公共的醫藥衛生,國家的法律秩序,才能好好的生存。如專知自己,把身體看成唯一的自己,那不但徒增苦惱,也多增罪惡。
就是豐富的學識,科學的發明,道德與宗教的進修,也都是受到人類的恩德。
2、所以如執爲自己的,爲罪惡與苦痛的根源,而施與他人,則可爲功德與安樂的因緣了。能這樣的理解、學習,施心就會增長廣大起來。
叁、布施的真正意義
1、自己的身(身心全體):
或以自己的身體去爲人服務,或將自己身體的部分甚至生命,爲國家爲人類的利益而犧牲。
2、諸受用:
就是可爲自己受用的一切資財,能在悲田、敬田中,如法的施與。
3、善法:
自己在過去世,現在世,及未來世──叁世所有的一切善法。或是世間善法,或是出世間善法,或是出世間上上的大乘善法。這一切,不占爲己有,而願意施與衆生,這是法施與功德的回向衆生。
這叁類,一般都是看作自己的,以爲屬于自己才有意義。但菩薩能爲了利益諸衆生,毫無顧惜的修行布施,舍給衆生。拿修行的功德來說:菩薩是願意修集一切功德,回施一切衆生,使衆生因而成佛。等一切衆生成佛,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,自己成佛。能這樣爲他忘己而布施,才是菩薩的布施。
己二、叁類能施(p.284)
下士爲己施;中士解脫施;利他一切施,是則名大士。
同樣的施舍,由于施者的動機觀念不同,功德也就不一樣。
一、下士(增上生心)
發增上生心而求人天功德的,名下士。下士的布施,看來是道德的,其實出于功利心,爲自己的人天福樂而布施。布施的功德是有的,但極其有限。
二、中士(出離心)
發出離心的,名中士。中士是厭離生死苦,爲求解脫而施的,著重于解脫,不受財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