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乐』的法门。

  如真能往生净乐国土,也就不必再忧虑退堕;在佛菩萨的教导下,可以发菩提心而入佛道了。

  如真能修得净乐色身,也可依此天色身,深修胜慧了。

  2、所以佛出人间而教化人类,虽本意在即人乘而向佛道(即人成佛),但为了适应众生,不能不善施方便。…如来双开权实二门,这才能使一切众生同归佛道。

  实 说(直入)

  依人乘行直入大乘

  发菩提心修十善行

  多是慈悲增上

  方便说(回入)

  依声闻行回入大乘

  为厌苦根性者说

  多是智慧增上,重自力

  依天乘行回入大乘

  为欲乐根性者说

  多是信愿增上,重他力

  回入 依声闻乘行而入佛道 智慧增上

     依天乘行而入佛道 信愿增上──── 同归佛道

  直入─── 依人乘行而入佛道 慈悲增上

  丙三、成佛种性

  丁一、二种佛性(p.266)

  众生有佛性,理性亦行性。

  丁二、别叙行性(p.266)

  初以习成性,次依性成习;以是待修习,一切佛皆成。

  一、「佛性」的意义 23

  1、佛的体性(通俗义)

  众生虽在生死迷妄当中,但不是没有佛的成分。如矿中有金性,所以可炼成黄金;如没有金性,那怎么也炼不出金来。当然,这是一般的说法,在科学进步的时代,可以非金属的物质,而化合成同样的金质。佛性说也如此,众生本有佛的体性,或说众生本有如来胜德,相好庄严,或者说众生本来是佛,所以修行就可以成佛。这一本有佛性的教说,确是一般人所容易信解的,也就成为佛法中最通俗的学派。

  2、成佛的可能性(深义):(成佛的因缘)

  《法华经》说:『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,佛种从缘起,是故说一乘』24。

  这可以方便分别为二种佛性:1.理佛性,2.行佛性。

  二、述《法华经》的二种佛性

  1、理佛性(理):

  一切法是从本以来无自性的,也就是本性空寂的。法法常无性(古人别说常与无性,是附合三谛的解说),法法毕竟空;这无性即空,空即不生灭的法性,可称为佛性的。因为,如一切法是有自性的,不是性空的,那么,凡夫是实有的,将永远是凡夫;杂染是实有的,将永远是杂染;已经现起的不能转无,没有现起的不能转有,那就是无可断,无可修,也就不可能成佛了(如《中论》说25)。好在一切法是空无性的,才能转染成净,转迷成悟,转凡成圣。

  此法空性,就是可凡可圣,可染可净的原理,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。所以说:『以有空义故,一切法得成』26。这是称空性为佛性的深义。同时,法空性虽是一切法成立的普遍理性,但空性就是胜义,是悟而成圣,依而起净的法性,实为成佛的要因。这虽是遍一切法,而与迷妄不相应,与无漏净德是相应的。所以为了引发一般的信解,方便说此法空性为如来藏,佛性,而说为本有如来智慧德相等。法空性是遍一切一味的,于一切众生无差别,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。

  2、行佛性(事):

  这是依修习发心而成为成佛的因性。如唯识者说:依『法界等流』的『闻熏习』,27成为成佛的种子。《法华经》的『佛种从缘起』,也就是约行性说的。

  3、小结

  一切法空性,为可能成佛的理性。依佛菩萨的教化,发心成闻熏习,为可能成佛的行性。

  事理是一致的:如不是缘起的,就不是空的;不是空无自性的,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。因为无性空,所以从缘而起;从缘而起,所以是无性空的。无性而缘起,缘起而无性,佛在坐道场时,就是这样的通达:『观无明(等)如虚空无尽,……是诸菩萨不共妙观』。28依此而成佛,佛也就依此而说一乘,说一切众生有佛性。29

  三、理佛性和行佛性的差异

  1、理佛性

  约理佛性说,一切众生都是有佛性的。

  2、行佛性

  约行佛性说,待缘而成,所以是或有或无的。大乘法种是菩提心,发菩提心,与菩提心相应的一切功德,就是行性佛性。《法华经》的『佛种从缘起』,就是约菩提心种说的。发菩提心,就成大乘法器,能展转出生无边功德。所以《十地经》,《大集经》等,都喻菩提心为宝珠,经修治而圆成佛的果德。这样的行性佛性,依经所说,略有二位:30

  (1)性种性位:

  以见佛闻法为因缘,发大菩提心,熏习成大乘佛性。如下种。菩提心一发起,永为成佛的因缘,是不会失去的;如《法华经》系珠喻所说。但这不能说是本有的,因为是依发心而熏习成的──法界等流的闻熏习。

  (2)习种性位:

  有了菩提心种,就依这佛性而渐渐修发,使佛种的清净功能,由下成中,由中成上。大乘的功德净能,不断熏习而增胜起来,名为习种性。

  ※初以「习」成「性」,次依「性」成「习」。31等到久久熏修,引发无漏清净功德,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,而且已分得佛的体性了。以是,法空性(理佛性)虽凡圣一如,众生界、菩萨界、佛界,平等平等,而成佛或不成佛,还待修习来分别:是否熏发了菩提心?是否依菩提心种而不断熏习增长?如不修习,凡夫还是凡夫,如能依大乘而熏修,那不问是谁,一切众生的佛果,都是可以成就的。

  丙四、菩萨殊胜(p.270)

  发心名菩萨,众生之上首。世出世功德,悉由菩萨有。

  一、「菩萨」(菩提萨埵的简译)之意义 32

  1、菩提(bodhi) :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  2、萨埵(sattva) :众生、大心。

  3、菩提萨埵 :意义为『觉有情』,从上求菩提(觉),下化众生(有情)得名。也可解说为:求大菩提的有情。发了菩提心,就是菩萨。

  二、菩萨阶位有深有浅(菩萨四种阶位)33

  菩萨是修学大乘道的通称,从初学,久学到最后身菩萨,真是浅深万类。

  1、初发心菩萨(此发心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才成)

  2、久发意菩萨(或久学菩萨)

  3、不退转菩萨

  4、一生补处菩萨

  三、菩萨为众生之上首

  1、初发心菩萨,虽还没有大功德,可是已经是一切「众生之上首」;不但为凡夫,而且为二乘贤圣所尊敬了。34菩萨发心以来,就是这样可尊可敬的,大菩萨们是更不必说了。

  2、世间善法,声闻、缘觉等善法(出世间善法),都依佛菩萨而有;佛功德也是依菩萨而有的──所以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。35

  四、修菩提心的动机、方法:36

  1、发菩提心,并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,而是要一番修习,达到坚固成就的。菩提心的修习,为修学大乘道,趣入大乘道的第一要着。

  2、菩提心从慈悲心起:

  或是缘慈母的孝敬救度,扩大到愿度一切众生,而上求佛道;

  或是设想他人与自己一样,利济众生应如爱护自己一样,进修到愿意为利他而牺牲自己。

  3、修菩提心的动机,方法,近于儒家的仁道37,恕道38。但菩提心修习圆满成就,深广是与世间法大大不同的。这是大乘道的基石,修学大乘道的,应先多多的修学!

  五、菩提心的类别:39

  1、世俗菩提心:

  (1)愿菩提心:四弘誓愿:『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边誓愿断,法门无边誓愿学,无上佛道誓愿成』。

  (2)行菩提心(p.276):菩萨学处,十善行为本,摄为三聚净戒。

  2、胜义菩提心:般若证理。40

  丙五、菩萨要行(p.272)

  菩萨之所乘,菩提心相应,慈悲为上首,空慧是方便。

  依此三要门,善修一切行;一切行皆入,成佛之一乘。

  一、从成佛之道──因行来说明菩萨行

  大乘道,发愿以后,就应该见于实行。41说到菩萨的正行,就要先论到菩萨行所不可少的要素。声闻乘与缘觉乘,是通于因果的。但大乘中,重于因行的,名菩萨乘;重于果德的,名佛乘。因圆果满,为大乘法的全体。现在从成佛之道──因行来说,大乘是菩萨所乘的法门;依此法门,从凡夫地而趣入大菩提,也叫一切智海。

  二、依三心修一切善行 42

  1、菩提心是志愿所在,慈悲心是动机,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。43

  如依此三要门为本,善巧的修习一切行,这一切行皆就归入于成佛之道的一乘法了。简单地说:有了这三心,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;如离了这三心,或缺少了,什么也不是成佛的法门了。

  2、一切善行:

  共世间善法:五戒、十善、三福业(布施、持戒、修定)。

  出世间善法:四谛、缘起、三学、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。

  大 乘 法:六度、四摄、百八三昧44、四十二字门45。

  三、三心同等的重要

  1、三心的意义

  《大般若经》:『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大悲为首,由无所得而为方便』46。

  龙树《宝鬘论》:『本谓菩提心,坚固如山王;大悲遍十方;不依二边慧』47。

  《大日经》:『大菩提为因,悲为根本,以方便而至究竟(汉译误作「方便为究竟」)』48。

 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就是《法华经》的『一切智愿』,也就是菩提心的别名。

  大悲是遍十方一切众生而起,所以说遍十方际。

  无所得是般若,就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空性慧。

  2、在大乘法中,这三者是同等的重要,不可或少的。但大乘经是各有所宗重的,或特重菩提心,或特重大悲心,或特重般若的都无所得;每把他说作首要的。这是依所宗要而巧说,其实这三者,初学是可以偏重而不可偏废的。

  四、大乘的真义,实是人生的趣向于究竟,『即人成佛』的法门。49

  菩萨的三心

  儒家三达德

  人类的特胜50

  成就51

  1

  菩提心相应:究竟无上的志愿

  勇

  勤勇胜 (意志)

  法身德

  2

  大悲为上首:普遍平等的同情

  仁

  梵行胜 (情感)

  解脱德

  3

  空慧为方便:彻法源底的智慧

  智

  忆念胜 (理智)

  般若德

  丙六、菩萨学处

  丁一、十善为本(p.275)

  菩萨之学处,十善行为本,

  一、愿菩提心(大乘的归依)

  发菩提心时,先受大乘归依。这不是尽形寿的归依,而是:『从今日乃至菩提』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