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樂』的法門。
如真能往生淨樂國土,也就不必再憂慮退墮;在佛菩薩的教導下,可以發菩提心而入佛道了。
如真能修得淨樂色身,也可依此天色身,深修勝慧了。
2、所以佛出人間而教化人類,雖本意在即人乘而向佛道(即人成佛),但爲了適應衆生,不能不善施方便。…如來雙開權實二門,這才能使一切衆生同歸佛道。
實 說(直入)
依人乘行直入大乘
發菩提心修十善行
多是慈悲增上
方便說(回入)
依聲聞行回入大乘
爲厭苦根性者說
多是智慧增上,重自力
依天乘行回入大乘
爲欲樂根性者說
多是信願增上,重他力
回入 依聲聞乘行而入佛道 智慧增上
依天乘行而入佛道 信願增上──── 同歸佛道
直入─── 依人乘行而入佛道 慈悲增上
丙叁、成佛種性
丁一、二種佛性(p.266)
衆生有佛性,理性亦行性。
丁二、別敘行性(p.266)
初以習成性,次依性成習;以是待修習,一切佛皆成。
一、「佛性」的意義 23
1、佛的體性(通俗義)
衆生雖在生死迷妄當中,但不是沒有佛的成分。如礦中有金性,所以可煉成黃金;如沒有金性,那怎麼也煉不出金來。當然,這是一般的說法,在科學進步的時代,可以非金屬的物質,而化合成同樣的金質。佛性說也如此,衆生本有佛的體性,或說衆生本有如來勝德,相好莊嚴,或者說衆生本來是佛,所以修行就可以成佛。這一本有佛性的教說,確是一般人所容易信解的,也就成爲佛法中最通俗的學派。
2、成佛的可能性(深義):(成佛的因緣)
《法華經》說:『諸佛兩足尊,知法常無性,佛種從緣起,是故說一乘』24。
這可以方便分別爲二種佛性:1.理佛性,2.行佛性。
二、述《法華經》的二種佛性
1、理佛性(理):
一切法是從本以來無自性的,也就是本性空寂的。法法常無性(古人別說常與無性,是附合叁谛的解說),法法畢竟空;這無性即空,空即不生滅的法性,可稱爲佛性的。因爲,如一切法是有自性的,不是性空的,那麼,凡夫是實有的,將永遠是凡夫;雜染是實有的,將永遠是雜染;已經現起的不能轉無,沒有現起的不能轉有,那就是無可斷,無可修,也就不可能成佛了(如《中論》說25)。好在一切法是空無性的,才能轉染成淨,轉迷成悟,轉凡成聖。
此法空性,就是可凡可聖,可染可淨的原理,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。所以說:『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』26。這是稱空性爲佛性的深義。同時,法空性雖是一切法成立的普遍理性,但空性就是勝義,是悟而成聖,依而起淨的法性,實爲成佛的要因。這雖是遍一切法,而與迷妄不相應,與無漏淨德是相應的。所以爲了引發一般的信解,方便說此法空性爲如來藏,佛性,而說爲本有如來智慧德相等。法空性是遍一切一味的,于一切衆生無差別,所以說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。
2、行佛性(事):
這是依修習發心而成爲成佛的因性。如唯識者說:依『法界等流』的『聞熏習』,27成爲成佛的種子。《法華經》的『佛種從緣起』,也就是約行性說的。
3、小結
一切法空性,爲可能成佛的理性。依佛菩薩的教化,發心成聞熏習,爲可能成佛的行性。
事理是一致的:如不是緣起的,就不是空的;不是空無自性的,也就不會是從緣起的。因爲無性空,所以從緣而起;從緣而起,所以是無性空的。無性而緣起,緣起而無性,佛在坐道場時,就是這樣的通達:『觀無明(等)如虛空無盡,……是諸菩薩不共妙觀』。28依此而成佛,佛也就依此而說一乘,說一切衆生有佛性。29
叁、理佛性和行佛性的差異
1、理佛性
約理佛性說,一切衆生都是有佛性的。
2、行佛性
約行佛性說,待緣而成,所以是或有或無的。大乘法種是菩提心,發菩提心,與菩提心相應的一切功德,就是行性佛性。《法華經》的『佛種從緣起』,就是約菩提心種說的。發菩提心,就成大乘法器,能展轉出生無邊功德。所以《十地經》,《大集經》等,都喻菩提心爲寶珠,經修治而圓成佛的果德。這樣的行性佛性,依經所說,略有二位:30
(1)性種性位:
以見佛聞法爲因緣,發大菩提心,熏習成大乘佛性。如下種。菩提心一發起,永爲成佛的因緣,是不會失去的;如《法華經》系珠喻所說。但這不能說是本有的,因爲是依發心而熏習成的──法界等流的聞熏習。
(2)習種性位:
有了菩提心種,就依這佛性而漸漸修發,使佛種的清淨功能,由下成中,由中成上。大乘的功德淨能,不斷熏習而增勝起來,名爲習種性。
※初以「習」成「性」,次依「性」成「習」。31等到久久熏修,引發無漏清淨功德,那就不但是佛的因性,而且已分得佛的體性了。以是,法空性(理佛性)雖凡聖一如,衆生界、菩薩界、佛界,平等平等,而成佛或不成佛,還待修習來分別:是否熏發了菩提心?是否依菩提心種而不斷熏習增長?如不修習,凡夫還是凡夫,如能依大乘而熏修,那不問是誰,一切衆生的佛果,都是可以成就的。
丙四、菩薩殊勝(p.270)
發心名菩薩,衆生之上首。世出世功德,悉由菩薩有。
一、「菩薩」(菩提薩埵的簡譯)之意義 32
1、菩提(bodhi) :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2、薩埵(sattva) :衆生、大心。
3、菩提薩埵 :意義爲『覺有情』,從上求菩提(覺),下化衆生(有情)得名。也可解說爲:求大菩提的有情。發了菩提心,就是菩薩。
二、菩薩階位有深有淺(菩薩四種階位)33
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,從初學,久學到最後身菩薩,真是淺深萬類。
1、初發心菩薩(此發心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才成)
2、久發意菩薩(或久學菩薩)
3、不退轉菩薩
4、一生補處菩薩
叁、菩薩爲衆生之上首
1、初發心菩薩,雖還沒有大功德,可是已經是一切「衆生之上首」;不但爲凡夫,而且爲二乘賢聖所尊敬了。34菩薩發心以來,就是這樣可尊可敬的,大菩薩們是更不必說了。
2、世間善法,聲聞、緣覺等善法(出世間善法),都依佛菩薩而有;佛功德也是依菩薩而有的──所以菩薩爲一切善法的根源。35
四、修菩提心的動機、方法:36
1、發菩提心,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,而是要一番修習,達到堅固成就的。菩提心的修習,爲修學大乘道,趣入大乘道的第一要著。
2、菩提心從慈悲心起:
或是緣慈母的孝敬救度,擴大到願度一切衆生,而上求佛道;
或是設想他人與自己一樣,利濟衆生應如愛護自己一樣,進修到願意爲利他而犧牲自己。
3、修菩提心的動機,方法,近于儒家的仁道37,恕道38。但菩提心修習圓滿成就,深廣是與世間法大大不同的。這是大乘道的基石,修學大乘道的,應先多多的修學!
五、菩提心的類別:39
1、世俗菩提心:
(1)願菩提心:四弘誓願:『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邊誓願斷,法門無邊誓願學,無上佛道誓願成』。
(2)行菩提心(p.276):菩薩學處,十善行爲本,攝爲叁聚淨戒。
2、勝義菩提心:般若證理。40
丙五、菩薩要行(p.272)
菩薩之所乘,菩提心相應,慈悲爲上首,空慧是方便。
依此叁要門,善修一切行;一切行皆入,成佛之一乘。
一、從成佛之道──因行來說明菩薩行
大乘道,發願以後,就應該見于實行。41說到菩薩的正行,就要先論到菩薩行所不可少的要素。聲聞乘與緣覺乘,是通于因果的。但大乘中,重于因行的,名菩薩乘;重于果德的,名佛乘。因圓果滿,爲大乘法的全體。現在從成佛之道──因行來說,大乘是菩薩所乘的法門;依此法門,從凡夫地而趣入大菩提,也叫一切智海。
二、依叁心修一切善行 42
1、菩提心是志願所在,慈悲心是動機,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。43
如依此叁要門爲本,善巧的修習一切行,這一切行皆就歸入于成佛之道的一乘法了。簡單地說:有了這叁心,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;如離了這叁心,或缺少了,什麼也不是成佛的法門了。
2、一切善行:
共世間善法:五戒、十善、叁福業(布施、持戒、修定)。
出世間善法:四谛、緣起、叁學、八正道、叁十七道品。
大 乘 法:六度、四攝、百八叁昧44、四十二字門45。
叁、叁心同等的重要
1、叁心的意義
《大般若經》:『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爲首,由無所得而爲方便』46。
龍樹《寶鬘論》:『本謂菩提心,堅固如山王;大悲遍十方;不依二邊慧』47。
《大日經》:『大菩提爲因,悲爲根本,以方便而至究竟(漢譯誤作「方便爲究竟」)』48。
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『一切智願』,也就是菩提心的別名。
大悲是遍十方一切衆生而起,所以說遍十方際。
無所得是般若,就是不依有無二邊的空性慧。
2、在大乘法中,這叁者是同等的重要,不可或少的。但大乘經是各有所宗重的,或特重菩提心,或特重大悲心,或特重般若的都無所得;每把他說作首要的。這是依所宗要而巧說,其實這叁者,初學是可以偏重而不可偏廢的。
四、大乘的真義,實是人生的趣向于究竟,『即人成佛』的法門。49
菩薩的叁心
儒家叁達德
人類的特勝50
成就51
1
菩提心相應:究竟無上的志願
勇
勤勇勝 (意志)
法身德
2
大悲爲上首:普遍平等的同情
仁
梵行勝 (情感)
解脫德
3
空慧爲方便:徹法源底的智慧
智
憶念勝 (理智)
般若德
丙六、菩薩學處
丁一、十善爲本(p.275)
菩薩之學處,十善行爲本,
一、願菩提心(大乘的歸依)
發菩提心時,先受大乘歸依。這不是盡形壽的歸依,而是:『從今日乃至菩提』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