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方法

  1、沒有犯重戒以前,一般總是忽視輕微的過失,而不知這是大失敗的遠因。如涓滴不塞,會造成堤防的潰決一樣。舉不肉食來爲例,如素食成了習慣,內心有對肉食腥臊的厭惡心,這是不容易犯的。如本沒有不肉食的決心,或者會想到肉食而生快感,那雖然素食很久了,由于戒力的羸弱不堪,還是容易破戒的。

  2、如持戒而時有微小的違犯,不知道警覺,不知道忏悔而使淨戒清淨;積小成大,就隨時有犯重的危險了,所以戒經有如護浮囊的比喻。浮囊是遊水所依而不致沈沒的,如現代的橡皮圈。這應該特別珍惜愛護他,如小小泄氣,不知道補救,一定會滲水而有滅頂的危險。

  叁、菩薩應受持淨戒

  1、菩薩在未得忍力以前,在生死大海中,常願生在人間,見佛聞法,利益衆生;淨戒就是確保人身而不致失敗墮落的浮囊。

  2、所以菩薩的受持淨戒,輕重等護,比聲聞人的持戒,還要謹嚴得多。

  四、菩薩淨戒,是不離叁心而修的 71

  1、菩薩雖自己嚴持淨戒,而決不輕視毀犯戒法的衆生。從大悲心來說,這是可憐憫,而不是可輕視的。雖然犯戒,不是不可能還複清淨,不是不可能成佛的。凡輕視毀犯的,一定是自以爲持戒,自己是怎樣的清淨如法。不知道這早落在我執我慢的分別心中,不成菩薩的戒波羅蜜多了。

  2、而且,如輕視毀犯,由于意識上的對立,不容易教化他,也就失去菩薩利他的方便。倒不如不輕毀犯,憐愍而安慰他,容易把他感化過來。

  3、菩薩的淨戒,是無所得的空慧爲方便,對于持戒、犯戒,都是不著相的。能達持戒、犯戒不可得故,就是叁輪體空的淨戒波羅蜜多了。

  戊叁、忍度

  己一、攝生爲本(p.295)

  攝護于衆生,菩薩修忍度。

  己二、叁類忍義(p.295)

  耐怨安受苦,及谛察法忍。

  一、爲「攝化」「護念」于衆生而修忍度

  1、成佛一定要修集攝受衆生的「布施」,護念衆生的「淨戒」,才能利益衆生而後成佛。

  2、但衆生是愚昧的,可能會給予布施而不知感恩,或反而相仇害的;護念衆生而持戒,衆生卻偏要來娆害的。如不能堅忍,施與戒的功德,都是會因而破壞的。所以菩薩非修忍度不可,而忍成爲菩薩的大行之一了!

  3、世間尚且要『相忍爲國』72,『小不忍則亂大謀』,何況在無量生死中度衆生而成佛的大事,那有不修忍而能成就呢!所以菩薩非修忍度不可,而忍成爲菩薩的大行之一了!

  二、忍的意義

  1、忍是忍耐

  2、忍辱不過是忍的最重要的一項

  從忍(kSAnti)之字義看:73

  (1)堪忍、忍辱:屬意志。

  (2)忍可、認可:屬知解。

  叁、忍的特性

  1、忍是意志堅定,經得起打擊,受得了磨難,不問怎樣艱苦,都能保持自己,不受外來的影響,而改變宗旨,或者引生罪過。

  2、從前,舍利弗六十劫修菩薩行,有人來乞求眼睛。舍利弗對他說,這並無用處,他卻一定要乞化。等到給了他,他又嫌他腥臊,丟在地上,很不滿意的走了。舍利弗覺得衆生難度,因此退了大心,這就是不能忍而失敗的一例。74

  四、忍的種類 75

  1、耐怨害忍

  怨仇損害,刀杖傷害,挾怨誣害,惡意誹毀,這是一般人最難忍受的,菩薩應修安忍:憐憫對方,覺得他爲煩惱所驅迫,爲惡勢力所轉動;忍受怨敵的傷害而不生瞋忿,不加報複。

  2、安受苦忍

  (1)外界

  無情物:風、雨、寒、熱等。

  有情物:蛇、蚊等。

  (2)自身

  出家,乞食,遊化,修行,也都是會引生苦痛的。這都要磨練心志,安心忍受;不能忍,那不是引起煩惱罪惡,就是障礙自己的修行。

  3、谛察法忍

  法是佛法,審細谛察而悟入佛法,忍是安心入理的意思。如浮光掠影,不能安心深入,就不能獲得深廣的法益了!

  己叁、別明忍辱(p.297)

  瞋他有何益?自他增憂苦。瞋火燒善根,忍則五德具。

  受到名譽,財産,事業,身體的損害,是一般人所最難忍的,所以特再爲開示。受人損害時,會引起瞋忿的反應,取敵視、反抗、報複的行動,這確是凡夫的本性。但在人類德性的進展中,尤其是通達甚深法義,忍就被發現而尊重起來。因爲如不忍而「瞋他」,向他報複,這到底有何利益呢?這真是不必要的。

  一、瞋他有何益,自他增憂苦

  1、自身的失敗,決不單是爲了他人的損害破壞,主要還在自身的不健全。換言之,自己才能損害自己。古人說:『君子有終身之憂,而無一日之患』。眼前的受損害,受冤曲,在自己如法的進修中,沒有不被了解而恢複的。唯有自己不向上,到死而德業無成,才是可憂慮的。

  2、依佛法,不要說一日之患,就是一生的冤抑76,屈辱,犧牲,在無盡的生死過程中,這算得什麼?唯有不能趣向佛道,永遠在生死中頭出頭沒,才是可悲哀呢!所以不應該瞋忿報複,而應該安忍。

  3、向怨敵瞋忿報複,並不就是恢複已受的損害。不忍而瞋忿報複,徒然使自己與他人,增長種種的憂苦。向他報複,他當然受到憂苦,而自己瞋心發作,身心煩躁不安,有時會不顧一切,造成更大的錯誤,招致更大的損害。

  4、以怨報怨,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。所以說:「不可怨以怨,終已得休息。行忍得息怨,此名如來法」77。

  二、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

  1、修集布施,持戒,好不容易。但由于一念的不忍,瞋忿心發,全部都被摧壞了。如說:『若有瞋恚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善,一剎那頃能頓壞』78。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樣的,能焚燒一切功德善根,非下決心修忍不可!

  2、假使能知道瞋恚的過失,安忍的功德,自會以理智來製伏瞋忿煩惱。

  (1)瞋恚之五過失

  壞色:瞋心一起,全身血脈沸騰,面色會立刻變成醜惡的樣子。研究美容學的說:如人而多起瞋怒,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。

  失辯:瞋心一起,情感壓倒了理智,有的連對方說話的意義都聽不明白。沖動緊張,當然失掉了論辯的才力,爲自己申訴,有時也會說錯了。

  善士遠離:凡性情暴躁,多起瞋忿的人,良善的朋友,都會爲了不值得結怨而離去的。

  毀戒:瞋忿發作,只圖達到報複目的,什麼都顧不得了。殺、盜、淫、妄,無惡不作。

  墮落:這樣的積集瞋業,一旦老死到來,還有什麼善報,只有墮落惡趣的一路了。

  (2)修忍之五德

  一念的不忍,産生這樣的惡果,怎可不加以製伏?反之,如能忍怨,那麼,相貌端嚴,辯才明晰,善友共聚,不犯禁戒,死後上升而向佛道──五德都具足了。

  在五乘共法中,雖也有忍,但真能『難忍能忍』,就只有菩薩行了。

  瞋恚五失

  修忍五德

  1、壞色

  相貌端嚴

  2、失辯

  辯才明晰

  3、善士遠離

  善友共聚

  4、毀戒

  不犯禁戒

  5、墮落

  升人天向佛道

  戊四、綜述前叁度(p.299)

  施戒及安忍,多爲在家說。廣聚福資糧,是佛色身因。

  上面所說的布施、淨戒、安忍──叁度,現在要綜合的敘述一下,也就說明了六度爲成佛所必修的法門。這有叁個意義:

  一、施、戒、忍多爲在家人說

  出家人的修持重心,是禅慧熏修,所以這叁度雖也是出家人所修的,但在經中,佛大多是爲在家人說的。尤其是財物的布施,爲在家弟子的要行。出家人僅可隨分行施,如像在家人那樣,積聚財物來作種種布施,就會過失叢生,非佛製所許可了。

  二、施、戒、忍乃成佛的福德資糧

  佛是福德與智慧圓滿,被稱爲兩足尊的。福慧圓滿的佛果,從修集福慧的因行而來。如遠行一樣,要備足資糧──旅費,糧食等,才能到達目的。菩薩久劫修行而成佛,福慧就是成佛的資糧。前叁度,在二資糧中,是廣大積聚福德的資糧,爲成佛必備的勝行。

  叁、施、戒、忍是佛之色身因緣

  說到佛,經中有四身79,叁身80,二身81等分別;扼要的可分爲法身與色身。大菩提的圓證法界,體現絕對真理而成佛,是法身;佛的相好莊嚴,是色身。色身是無邊福德所莊嚴的,所以前叁度是佛的色身因緣。82知道了前叁度的特性如此,後叁度是多爲出家人說的,是智慧資糧,是佛的法身因緣,也就可以知道,不必再說的了。

  布施、淨戒、安忍

  精進、禅定、般若

  1、多爲在家人說

  多爲出家人說

  2、成佛的福德資糧

  成佛的智慧資糧

  3、佛之色身因緣

  佛之法身因緣

  戊五、進度

  己一、二種資糧(p.300)

  佛說精進度,福智之資糧。無厭心如海,力盡而不止。

  一、精進:通于福德、智慧二資糧 83

  精進是能普遍策發一切善行的,與一切功德相應,所以在福、智二資糧中,雖說精進是屬于智資糧,而實佛說精進度,是通于「福、智」二資糧的。

  二、「二乘的精進」與「大乘的精進」

  1、叁乘共法中,已說到正精進;大乘的精進,有著更深遠的意義。

  2、修菩薩行,是以無盡的法界爲境的:親近供養一切佛,聞持修習一切法,莊嚴一切國土,度脫一切衆生,斷盡一切煩惱,……圓滿一切功德。『窮虛空,遍法界』,什麼都是一切的一切。心量的廣大,真可說是:虛空一樣的廣大,大海一樣的淵深!這樣的大願,大行,大果,如沒有無限的精進,是不能成就的。所以菩薩的精進度,應有無厭足84的心量。求一切佛法而不滿足,證得功德而不得少爲足;如海一樣的吞納百川,無窮無盡的進趣。唯有這樣的無厭足心,才能發爲大乘的精進。因此,

  (1)大乘的精進度,不是有限的精進。如農夫下田,某甲盡力收獲,得到了一些,就回家去休息享受,某乙也盡力收獲,要收割圓滿了,才告一段落。在工作的努力方面,也許某甲更緊張,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懶惰者,某乙才是精進的。這樣,聲聞的急求自了,如喪考妣,在大乘法中,不能說是真精進。

  (2)精進是持之以恒,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進。如二人上山,一人急急的跑,不到半路,心跳足酸,只好停止而退下來。一人是大踏步前進,不是急進的,但能保持體力而…
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