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17)
懈怠为定障,信勤等对治。
一、禅定是修所成的胜德
禅定,是修所成的胜德,要有信心,有耐心,不断的学习,才能成就。所以从初学到学习成就,懈怠为习定的大障碍,非修信勤等对治行不可。
二、懈怠的对治与精进的修习
1、懈怠,是对善事缺乏勇气,敷衍,泄沓119,为障精进的烦恼。要灭除懈怠,非精进不可。但定的修习精进,要从对于禅定的希求愿欲而来。如一心想成就禅定功德,非得不可,自然就乐意修习而不疲懈了。
2、但这要从信心中来:深信禅定的功德,深信定是可以修习而成的,更信自己能切实修学,一定能成就。有了这样的信念,自然『信为欲依,欲为勤依』,而勤修不懈怠了。
3、在禅定的信心中,第一要深信定境的轻安自在,身心勇锐,使自己的身心,进入一新的境地。如于定的轻安而能深信,实为引发精进的要着。
4、修信,欲,勤,安──四种断行,灭除懈怠过失,实是贯彻于修定的始终过程;而在开始修习时,这是应特别重视的学程。
信→欲→勤→轻安→对治懈怠(信为欲依,欲为勤依)。120
庚二、治忘圣言
辛一、正念明记(p.318)
正念曾习缘,令心不余散,明记不忘念,安住而明显。
一、以正念成就「心一境性」(制心一处;定)
1、在修止时,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来。
2、使心系住一境的,是「正念」的力量。正念如绳索一样,使心系在一境上,不致流散开去。「念」什么境呢?是「曾习缘」。「缘」是所缘境;「曾习缘」是曾经惯习了的境相。
如修念佛的,先要审视观察佛相;修习时忆念佛相,使佛相在心上现起来。
如修不净念的,就要先取青瘀、脓烂等不净相。
念,就是曾习境的忆念;修念才能成定,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习成就的。
3、有了正念,就能对治『忘圣言』的过失。121圣言是圣者所开示的法义,作为修止的所缘,念念不忘于所缘,就能令心不向余处驰散,心就渐渐安定了。
二、得定能获得「明(明显)」与「静(安住)」
1、众生的心,明了时就散乱了;心一静就昏昧了,睡着了。昏昧而不明了的,是无力的;明了而散乱的心,如风中的烛光一样,动摇不定,也是没有大用的。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标,是心力增强,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。这就要修习这个心,明显而又安住,安住而又明显。
2、怎样才会安住又明显呢?这要以正念为主,正知为助来修习,此心能明白的记忆所缘,不致于忘念;忘念是障于正念的,使心忘失所缘的。修习时,如心以正念力,能安住所缘,不向余境流散,就让他安住而相续下去。但安住而要求明显,就要以正知来时时关照,确知住在所缘境。
3、如念佛的,不但要心住佛相,而且要明了佛相,佛相渐渐的明显现前。这样的安住而又明显──明与静,为修止学程中的重要内容。切勿以为专心一境就得了,落入无记昏昧中去。
三、系心一境
1、有以为我是不取相而修的,是无分别的,不用系心一境,也还是有修有证的。这当然是有些误会了!即使是不着相,无分别,也还是对此有一解了,然后专心向着修去。这还不是系念所缘吗?如什么都不想(初学是无此可能的),幽灵似的茫无着落,那能成什么呢?
2、例如中国的禅者,提起一句:『念佛的是谁』?『拖死尸的是谁』?虽然由此激起疑情,方便小小不同,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,拨落无边妄念,这还不算系念于一吗?
辛二、二类所缘(p.320)
圣说是所缘,能净惑障者,或顺于正理,能向于出离。
一、到底应住心于什么所缘,才能修习成定呢?
圣者说:是所缘,是没有一定的。没有一定,这不是说什么都可以,而是说,在可为念境的种种缘中,没有一定而已。
二、瑜伽师说有四种所缘 122
1、遍满所缘
有分别影像(观)
无分别影像(止)
事边际性:尽所有性、如所有性。123
所作成办(止与观的修行成就)
2、净行所缘:不净,慈愍,缘性缘起,界差别,阿那波那念。
3、善巧所缘:蕴,界,处,缘起,处非处124。
4、净惑所缘
世俗道净惑所缘:厌下地(粗、苦、障);欣上地(静、妙、离)。
出世间道净惑所缘: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。
三、圣教中所说的种种所缘,一定是合于二大原则的:
1、是能净治惑障的;
2、是契顺于正理的。
凡缘此而修习住心,就能使烦恼渐伏,或者断而不起,这才能引生正定;定是离(烦恼)欲而修得的。这或是共世间的,或是出世的,能向于出离道的断惑证真,这才是值得缘以为境的。如缘荒谬悖理的,反增烦恼的,如缘淫欲,缘怨敌,或是缘土块木石无意义物,那不发狂成病,就算万幸,不要说得定了!
四、「净治惑障」与「顺于正理」的内容
1、对治烦恼而渐伏的,如不净治贪欲,慈悲治瞋恚,缘起治愚痴,界治我执,持息治寻思散乱。这是随烦恼的增强,而施以不同的对治法门。
2、顺于正理的,如以蕴,界,处,缘起,处非处──五种善巧为缘;这五者都是契顺于正理而能灭除愚痴的。
出世断惑的总相所缘,是一切法无我,一切法性空。
3、这些所缘,都是通于止观的。如系心于这些所缘,持心令住,不使流散,不加观察,这就被称为『无分别影像』,而是奢摩他──止的所缘了!
净治惑障:(五种净行所缘)125
顺于正理:(五种善巧所缘)126
不净观───对治贪欲
蕴
慈悲观───对治瞋恚
界
缘起观───对治愚痴
处
界差别观──对治我执(我慢)
缘起
数息观───对治寻思散乱
处非处
辛三、多习二念
壬一、总叙所缘(p.322)
大乘多修习,念佛与念息。
一、声闻法与菩萨法修止的所缘境有异
1、可作为修止的所缘境,虽然很多,声闻法是多修「不净」与「持息念」的;因为这是对治贪欲及散乱,而最易发定的。
2、但大乘佛教界,多修习的是:「念佛」与「念息」。念息,多少有着重身体的倾向。大乘以成佛为标的,所以念佛为大乘要门。如易行道的称名念佛,若得一心不乱,也就是念佛三昧。
二、念佛为大乘要门
1、念佛法门的重点,是念佛的身相与功德,旧称观相与观想念佛。如依此而念佛由心起,念佛如实相,那就是实相念佛,趣入出世的胜义禅观了。127
2、浅一些,念佛有忏业障,集善根的功能;深一些,就缘相成定,更进而趣入证悟。念佛法门,是由浅入深,贯彻一切。
3、所以在大乘五净行中,早就有以「念佛」来替代「界分别」了。128
三、所念的对象
1、念佛,还念菩萨,如文殊,观音,普贤等菩萨,并可依相摄心而修习。
2、进一步,金刚,夜叉,是佛菩萨的化现,所以也可依以修习。但这就成为修天了,因为佛再不是解脱相,慈和相,而化为忿怒相,贪欲相。到此,佛与天几乎合一。
3、不过大乘并非天乘,修止并非修观。所以尽管也称为念佛,但到底重定而流入天乘,还是化天乘行而入佛乘,那就要看有否依大乘的特质──三心相应129而修了。130
壬二、别详缘境
癸一、念佛(p.323)
念佛由意念,真佛非像佛;观相而持心,善识于方便。
一、修止用意念
1、系念佛为所缘而修习时,应知这是由「意念」的。
2、一般散心的称名念佛,也还要重在意念,何况缘佛相而修止?在起初,审取佛的相好而修习,切勿因为佛相的不易现起,现起而不易坚定,就置佛像在前,望着佛像而修习。修止成定,是定中意识,不是属于五识的。所以如眼识取色相而修,就是心『由外门转』,这是怎么也不会入定的。要知系念所缘相,是向内摄心的,是由意识所安立的影像,所以止观的所缘相,也叫做『影像』。
3、凡是修止的,都是意识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,不但念佛是这样的。有些修止的,略得安定,前五识相续等流,没有「随念」及「计度」分别,就以为无分别定,极为可笑!131
4、还有,初学时从石刻的,或木雕的,纸绘的佛像,取相明了,然后再缘此摄心而修习。但在修时,应觉得所念的是「真佛」,并非木石等佛像。132这才能修习成就时,佛现前住,放光说法等。如作为佛像而修,就失去这些功德了。
二、善识于方便
1、观佛相为境而持心令住,应该知道的方便是很多的,所以说:善识于方便。
2、例如初取佛相而修习时,不必过求细微,能略现佛相大体就得。等到佛相现前,渐渐坚定,如某部分特别明显,就不妨缘此而修。如破竹,能破了初节,余节就可迎刃而解。观佛相等也一样,如粗相安住明显了,再观细相;心力愈强,就是《华严经》等所说的佛相,也都有修习成就的可能。所以起初必须专一,切勿念此念彼,或急求明显,急求细微,反而成为定障。
3、又如佛相是意识现起的影像,随心力而成,所以必须是因果相应的。如缘阿弥陀佛相而释迦佛现前,缘佛相而菩萨相现,缘立佛而坐佛相现;修的与现起的不一致,都是不相应。切不可跟着现起的境相而住,应该仍依起初修习的所缘相而摄心。
癸二、念息(p.324)
念息数随止,非风非喘气。
一、念息
以「念息」为方便而修止,也是容易得力的法门。一呼一吸,叫做一息。息是依缘身心而转的,对身心的粗动或安定,有密切关系,所以安定身心的定学,对修息极为重视。133
二、修息有六门(六妙门)134
修息的有六门: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;但后三者,是依止起观的观法。
1、数息:
以息为所缘,吸入时,以心引息而下达于脐下;呼出时,心又随息而上,自鼻中呼出。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息,数入息的不再数出息,数出息的不再数入息。一息一息的默数下去,到十数为止,再从一数起。数息,如念佛的捏念珠一样,使心在息──所缘上转,不致于忘失。初学的如中间忘记了,那就从一数起,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