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17)
懈怠爲定障,信勤等對治。
一、禅定是修所成的勝德
禅定,是修所成的勝德,要有信心,有耐心,不斷的學習,才能成就。所以從初學到學習成就,懈怠爲習定的大障礙,非修信勤等對治行不可。
二、懈怠的對治與精進的修習
1、懈怠,是對善事缺乏勇氣,敷衍,泄沓119,爲障精進的煩惱。要滅除懈怠,非精進不可。但定的修習精進,要從對于禅定的希求願欲而來。如一心想成就禅定功德,非得不可,自然就樂意修習而不疲懈了。
2、但這要從信心中來:深信禅定的功德,深信定是可以修習而成的,更信自己能切實修學,一定能成就。有了這樣的信念,自然『信爲欲依,欲爲勤依』,而勤修不懈怠了。
3、在禅定的信心中,第一要深信定境的輕安自在,身心勇銳,使自己的身心,進入一新的境地。如于定的輕安而能深信,實爲引發精進的要著。
4、修信,欲,勤,安──四種斷行,滅除懈怠過失,實是貫徹于修定的始終過程;而在開始修習時,這是應特別重視的學程。
信→欲→勤→輕安→對治懈怠(信爲欲依,欲爲勤依)。120
庚二、治忘聖言
辛一、正念明記(p.318)
正念曾習緣,令心不余散,明記不忘念,安住而明顯。
一、以正念成就「心一境性」(製心一處;定)
1、在修止時,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來。
2、使心系住一境的,是「正念」的力量。正念如繩索一樣,使心系在一境上,不致流散開去。「念」什麼境呢?是「曾習緣」。「緣」是所緣境;「曾習緣」是曾經慣習了的境相。
如修念佛的,先要審視觀察佛相;修習時憶念佛相,使佛相在心上現起來。
如修不淨念的,就要先取青瘀、膿爛等不淨相。
念,就是曾習境的憶念;修念才能成定,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習成就的。
3、有了正念,就能對治『忘聖言』的過失。121聖言是聖者所開示的法義,作爲修止的所緣,念念不忘于所緣,就能令心不向余處馳散,心就漸漸安定了。
二、得定能獲得「明(明顯)」與「靜(安住)」
1、衆生的心,明了時就散亂了;心一靜就昏昧了,睡著了。昏昧而不明了的,是無力的;明了而散亂的心,如風中的燭光一樣,動搖不定,也是沒有大用的。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標,是心力增強,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。這就要修習這個心,明顯而又安住,安住而又明顯。
2、怎樣才會安住又明顯呢?這要以正念爲主,正知爲助來修習,此心能明白的記憶所緣,不致于忘念;忘念是障于正念的,使心忘失所緣的。修習時,如心以正念力,能安住所緣,不向余境流散,就讓他安住而相續下去。但安住而要求明顯,就要以正知來時時關照,確知住在所緣境。
3、如念佛的,不但要心住佛相,而且要明了佛相,佛相漸漸的明顯現前。這樣的安住而又明顯──明與靜,爲修止學程中的重要內容。切勿以爲專心一境就得了,落入無記昏昧中去。
叁、系心一境
1、有以爲我是不取相而修的,是無分別的,不用系心一境,也還是有修有證的。這當然是有些誤會了!即使是不著相,無分別,也還是對此有一解了,然後專心向著修去。這還不是系念所緣嗎?如什麼都不想(初學是無此可能的),幽靈似的茫無著落,那能成什麼呢?
2、例如中國的禅者,提起一句:『念佛的是誰』?『拖死屍的是誰』?雖然由此激起疑情,方便小小不同,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,撥落無邊妄念,這還不算系念于一嗎?
辛二、二類所緣(p.320)
聖說是所緣,能淨惑障者,或順于正理,能向于出離。
一、到底應住心于什麼所緣,才能修習成定呢?
聖者說:是所緣,是沒有一定的。沒有一定,這不是說什麼都可以,而是說,在可爲念境的種種緣中,沒有一定而已。
二、瑜伽師說有四種所緣 122
1、遍滿所緣
有分別影像(觀)
無分別影像(止)
事邊際性:盡所有性、如所有性。123
所作成辦(止與觀的修行成就)
2、淨行所緣:不淨,慈愍,緣性緣起,界差別,阿那波那念。
3、善巧所緣:蘊,界,處,緣起,處非處124。
4、淨惑所緣
世俗道淨惑所緣:厭下地(粗、苦、障);欣上地(靜、妙、離)。
出世間道淨惑所緣: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谛。
叁、聖教中所說的種種所緣,一定是合于二大原則的:
1、是能淨治惑障的;
2、是契順于正理的。
凡緣此而修習住心,就能使煩惱漸伏,或者斷而不起,這才能引生正定;定是離(煩惱)欲而修得的。這或是共世間的,或是出世的,能向于出離道的斷惑證真,這才是值得緣以爲境的。如緣荒謬悖理的,反增煩惱的,如緣淫欲,緣怨敵,或是緣土塊木石無意義物,那不發狂成病,就算萬幸,不要說得定了!
四、「淨治惑障」與「順于正理」的內容
1、對治煩惱而漸伏的,如不淨治貪欲,慈悲治瞋恚,緣起治愚癡,界治我執,持息治尋思散亂。這是隨煩惱的增強,而施以不同的對治法門。
2、順于正理的,如以蘊,界,處,緣起,處非處──五種善巧爲緣;這五者都是契順于正理而能滅除愚癡的。
出世斷惑的總相所緣,是一切法無我,一切法性空。
3、這些所緣,都是通于止觀的。如系心于這些所緣,持心令住,不使流散,不加觀察,這就被稱爲『無分別影像』,而是奢摩他──止的所緣了!
淨治惑障:(五種淨行所緣)125
順于正理:(五種善巧所緣)126
不淨觀───對治貪欲
蘊
慈悲觀───對治瞋恚
界
緣起觀───對治愚癡
處
界差別觀──對治我執(我慢)
緣起
數息觀───對治尋思散亂
處非處
辛叁、多習二念
壬一、總敘所緣(p.322)
大乘多修習,念佛與念息。
一、聲聞法與菩薩法修止的所緣境有異
1、可作爲修止的所緣境,雖然很多,聲聞法是多修「不淨」與「持息念」的;因爲這是對治貪欲及散亂,而最易發定的。
2、但大乘佛教界,多修習的是:「念佛」與「念息」。念息,多少有著重身體的傾向。大乘以成佛爲標的,所以念佛爲大乘要門。如易行道的稱名念佛,若得一心不亂,也就是念佛叁昧。
二、念佛爲大乘要門
1、念佛法門的重點,是念佛的身相與功德,舊稱觀相與觀想念佛。如依此而念佛由心起,念佛如實相,那就是實相念佛,趣入出世的勝義禅觀了。127
2、淺一些,念佛有忏業障,集善根的功能;深一些,就緣相成定,更進而趣入證悟。念佛法門,是由淺入深,貫徹一切。
3、所以在大乘五淨行中,早就有以「念佛」來替代「界分別」了。128
叁、所念的對象
1、念佛,還念菩薩,如文殊,觀音,普賢等菩薩,並可依相攝心而修習。
2、進一步,金剛,夜叉,是佛菩薩的化現,所以也可依以修習。但這就成爲修天了,因爲佛再不是解脫相,慈和相,而化爲忿怒相,貪欲相。到此,佛與天幾乎合一。
3、不過大乘並非天乘,修止並非修觀。所以盡管也稱爲念佛,但到底重定而流入天乘,還是化天乘行而入佛乘,那就要看有否依大乘的特質──叁心相應129而修了。130
壬二、別詳緣境
癸一、念佛(p.323)
念佛由意念,真佛非像佛;觀相而持心,善識于方便。
一、修止用意念
1、系念佛爲所緣而修習時,應知這是由「意念」的。
2、一般散心的稱名念佛,也還要重在意念,何況緣佛相而修止?在起初,審取佛的相好而修習,切勿因爲佛相的不易現起,現起而不易堅定,就置佛像在前,望著佛像而修習。修止成定,是定中意識,不是屬于五識的。所以如眼識取色相而修,就是心『由外門轉』,這是怎麼也不會入定的。要知系念所緣相,是向內攝心的,是由意識所安立的影像,所以止觀的所緣相,也叫做『影像』。
3、凡是修止的,都是意識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,不但念佛是這樣的。有些修止的,略得安定,前五識相續等流,沒有「隨念」及「計度」分別,就以爲無分別定,極爲可笑!131
4、還有,初學時從石刻的,或木雕的,紙繪的佛像,取相明了,然後再緣此攝心而修習。但在修時,應覺得所念的是「真佛」,並非木石等佛像。132這才能修習成就時,佛現前住,放光說法等。如作爲佛像而修,就失去這些功德了。
二、善識于方便
1、觀佛相爲境而持心令住,應該知道的方便是很多的,所以說:善識于方便。
2、例如初取佛相而修習時,不必過求細微,能略現佛相大體就得。等到佛相現前,漸漸堅定,如某部分特別明顯,就不妨緣此而修。如破竹,能破了初節,余節就可迎刃而解。觀佛相等也一樣,如粗相安住明顯了,再觀細相;心力愈強,就是《華嚴經》等所說的佛相,也都有修習成就的可能。所以起初必須專一,切勿念此念彼,或急求明顯,急求細微,反而成爲定障。
3、又如佛相是意識現起的影像,隨心力而成,所以必須是因果相應的。如緣阿彌陀佛相而釋迦佛現前,緣佛相而菩薩相現,緣立佛而坐佛相現;修的與現起的不一致,都是不相應。切不可跟著現起的境相而住,應該仍依起初修習的所緣相而攝心。
癸二、念息(p.324)
念息數隨止,非風非喘氣。
一、念息
以「念息」爲方便而修止,也是容易得力的法門。一呼一吸,叫做一息。息是依緣身心而轉的,對身心的粗動或安定,有密切關系,所以安定身心的定學,對修息極爲重視。133
二、修息有六門(六妙門)134
修息的有六門: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;但後叁者,是依止起觀的觀法。
1、數息:
以息爲所緣,吸入時,以心引息而下達于臍下;呼出時,心又隨息而上,自鼻中呼出。這樣的一呼一吸爲一息,數入息的不再數出息,數出息的不再數入息。一息一息的默數下去,到十數爲止,再從一數起。數息,如念佛的捏念珠一樣,使心在息──所緣上轉,不致于忘失。初學的如中間忘記了,那就從一數起,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