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做到一息一息的不加功力,憶念分明爲限。
2、隨息:
久久心靜了,不再會忘失,就不必再數,只要心隨于息,心息相依,隨息而上下,覺息遍身等。這樣,連記數的散亂,也離去了。
3、止息:
久久修息漸成,心與息,如形影的不離。忽而心息不動,身心泯然入定,也就是修止成就。
叁、修持息念自然生起的現象
1、凡修息的,以細長爲妙,但初學不可勉強,以免傷氣。又息須均勻,切勿忽長忽短。
2、佛法的持息,本意在攝心入定,所以不可在身體上著想。修習久了,如少腹充滿,發熱,或吸氣時直達到足跟趾端,或覺臍下氣息下達,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,或氣過時,幻覺有光色,音聲等── 這都是氣息通暢,生理上的自然現象。切勿驚奇誇眩,落入氣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!
四、修持息念應避免的現象
又修息以微密勻長爲准,所以
1、非風相:息出入時,如風的鼓蕩一樣,出入有聲,那是太粗而要不得的。
2、非喘相:這雖然出入無聲,但不通利(艱濇135),如刀刮竹一樣,一頓一頓的有形可見。
3、非氣相:雖然通利了,但口鼻仍有氣入的感覺。
離此風相,喘相,氣相,微密勻長,古人形容爲『悠悠揚揚』,『若存若亡』,才合于息相的標准。
庚叁、治惛掉(p.326)
覺了沈與掉,正知不散亂。
一、以正知來覺了惛沈與掉舉
以「正念」攝心,達到了安住所緣的階段,那就要以「正知」來滅除『惛沈與掉舉』的過失了。
掉舉:是貪分,是染著可愛境,心不自在,引起心的外散。
惛沈:是癡分,是身心沈重,引起攝心所緣的力量低弱,不大明顯。
二、修止必須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
1、初修時,妄想紛飛,或者惛沈暗昧,與修止全不相應的重大過失,容易覺知,不是這裏所說的。這裏所要說的是:念既安住所緣了,應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。如不能覺了,或誤以爲定力安穩,那就會停滯而不再進步;日子一久,反而會退落下來。這是非常重要的!
2、如在修習中,覺得影像不安定,不明顯,或覺得心力低弱,不能猛進,這就是微細沈、掉存在的明證。這只要「正念」安住,相續憶念,綿密的照顧,就能生起「正知」,知道沈、掉已生起了,或(*將)要起來了,能使心不向散亂流去。136
庚四、治不作行(p.327)
爲斷而作行,切勿隨彼轉。
一、以「思」對治「不作行」137
1、覺了到微細的惛沈與掉舉,假使由他去,或因沈、掉過失的深重,不容易遣除,就不設法對治。這種『不作行』的過失,要以「思」來對治他,才能達到滅除沈、掉的目的。
2、思,是推動心心所而使有所作爲的,所以這就是爲了斷除沈、掉,而以思來作行;切勿隨彼沈、掉等流或增長下去。
二、要怎樣的作行呢?
1、沈、掉不太嚴重的,
沈相現前,就舉心而使他明了有力;或修觀察。
掉相現前,那就下心而使他舒緩;或專修安住。
所以在修止的過程中,舉心或下心,止修或觀修,有隨心的情況而應用,以達平衡中正的必要。這如騎馬的,馬向左就拉他向右,馬向右就拉他向左,總以使馬向中馳去爲標准。
2、沈、掉嚴重的,
不容易遣除,就應該修特別的對治。如:
沈沒重的,修光明想138,或修菩提心等可欣喜的功德相。
掉舉重的,應修無常等可厭患相。
等沈、掉息去,再依本來所修的,安住所緣而進修。
庚五、治作行(p.328)
滅時正直行,斷于功行失。
一、沈、掉息滅的狀況
如修習到沈掉息滅了,心就能平等正直。那時,就應該不太努力,讓心平等正直而行就得了,這叫做舍。
二、「舍」能滅「作行」的過失 139
1、舍時不加功用,讓心在平等正直的情況下自由進行,這就能斷于功行的過失。
這如騎馬的,如馬不偏向左,不偏向右,就應放寬缰繩,讓他蓦直的向前去。這時候,如依舊把馬缰拉得緊緊的,馬反會因不適意而走向兩邊去。
修止的也如此,如心已平等安住,還是爲了防護沈、掉而『作行』,結果反而使心散亂了。
2、所以到這階段,應修舍,舒緩功用。這是第八斷行的舍,能滅第五過失的作行。能這樣,心就快要得定了!
受 舍──不苦不樂受。(叁受之一)
舍 無量舍──舍無量心。(四無量心之一)
行 舍──不加功用、任運而轉。
(此處以舍對治作行之「舍」爲「行舍」)
己叁、九住心(p.329)
內住亦續住,安住複近住,調順及寂靜,次最極寂靜,
專注于一趣,等持無作行:聖說止方便,不越九住心。
從初學的攝心,到成就正定,有「九住心」140,也就是住心的修習過程,可分爲九個階段。
一、內住:
一般人,一向是心向外散;儒者稱爲放心,如雞犬的放失而不知歸家一樣。修止,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,使心住到內心所緣上來,不讓他向外跑。
二、續住:
起初攝心時,心是粗動不息的,如惡馬的騰躍一樣,不肯就範。修習久了,動心也多少息下來了,才能心住內境,相續而住,不再流散了。
叁、安住:
雖說相續而住,但還不是沒有失念而流散的時候。但修習到這,能做到妄念一起,心一外散,就立即覺了,攝心還住于所緣中。到這階段,心才可說安定了。
四、近住:
這是功夫更進了!已能做到不起妄念,不向外散失。因爲妄念將起,就能預先覺了,先爲製伏。這樣,心能安定住于所緣,不會遠散出去,所以叫近住。
五、調順:
五欲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
叁毒:貪、瞋、癡 十相
男、女
這是能使心流散的。現在心已安住了,深知定的功德,也就能了知『欲』的過失。所以以靜製欲,內心柔和調順,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。
六、寂靜:
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誘惑,還有內心發出的『不善』法,如:
不正尋思──國土尋思、親裏尋思、不死尋思、欲尋思、恚尋思、害尋思等。141
五蓋──貪欲、瞋恚、惛沈睡眠、掉舉惡作、疑。
對這些,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製他,免受他的擾亂。到這,內心是寂靜了。寂靜,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,並非是涅槃的寂靜。
七、最極寂靜:
上面的寂靜,還是以靜而製伏尋思等煩惱,還不是沒有現起。現在能進步到:尋思等一起,就立即除遣,立刻除滅。前四住心,是安住所緣的過程。但修止成定,主要是爲了離欲惡不善法,所以定力一強,從五到七,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。必靜而又淨,這才趣向正定了。
八、專注一趣:
心已安住,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,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。就此努力使心能專注于同一,能不斷的,任運的(自然而然的)相續而住。
九、等持:
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,功夫純熟,不要再加功用,「無作行」而任運自在的,無散亂的相續而住。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,就是要得定了。
修定的方法不一;到達的時間,也因人而不同。住心的教授,也說有種種,如八斷行等都是。但從最初攝心,到成就正定,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,依聖者所說:修止的方便過程,不會超越九住心的,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門。所以修習止,應依此修習,而認識自己的進程,到了什麼階段,以免增上慢而贻誤了自己。
1
2
3
4
5
6
7
8
9
內住
續住
安住
近住
調順
寂靜
最極寂靜
專注一趣
等持
聽聞力
思惟力
憶念力
正知力
精進力
串習力
力勵運轉作意
有間缺運轉作意
無間缺運轉作意
無功用運轉作意
安住所緣的過程
降伏煩惱的過程
己四、止成就(p.331)
若得輕安樂,是名止成就。
一、止成就的狀態
1、在修止過程中,早就有些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,而也一定有熱觸、動觸等發現。但一直到第九住心,能無分別,無功用的任運,還只是類似于定,不能說已成就定。
2、這一定要,若得生起身心的輕安樂,引發身心精進,于所緣能自在,有堪能,這才名爲止成就,也就是得到第一階段的『未到地定』。
二、發定時和出定後的情形
1、發定時,起初頂上有「重觸」142現起,但非常舒適,接著引發身心輕安:由心輕安,起身輕安。這是極猛烈的,樂遍身體的每一部分,徹骨徹髓。當時內心大爲震動,被形容爲『身心踴躍』。等到沖動性過去,就有微妙的輕安樂,與身相應;內心依舊無功用,無分別的堅固安住所緣,這才名爲得定。
2、從此出定以後,在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都有輕安及定的余勢隨逐,好象常在定中一樣。如再修止入定,持心不散,一下子就能入定,生起身心輕安,而且能不斷增勝起來。
己五、簡異計(p.332)
明顯無分別,及妙輕安樂,是道內外共,由觀成差別。
一、通遍的定德
成就定的,能得由定所發的殊勝功德。通遍的定德,有叁:一、明顯;二、無分別;叁、微妙輕安樂。
1、明顯是:心極明淨,所緣于心中現,也極爲明顯,如萬裏無雲,空中的明月一樣。
2、無分別是:心安住而自然任運,了了分明,不曾有什麼作意的功用。所以當時的心境,澄淨得如波平浪靜的大海一樣。真可說惺惺寂寂,寂寂惺惺了!
3、而在這樣的定境中,又有微妙的身心輕安,因而離惡行善,非常有力,又極其自然,不像平時的逆水行舟那樣。于欲境自然不起染著,大有染著不了的情況。最低階段的定境,就是那樣的深妙!
二、共內外的禅定可能引生的弊端
1、這樣深妙的定,在世出世道中,大小乘道中,還是內外共的,還只是共世間的定,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。
2、有些偏好禅修的,
不讀不誦叁藏教典,以爲這只是增長知解,于修持沒有多大用處。在這種遠離顯了教典,專心修習,憑自己的一些修持經驗,就以爲了不得。
由于這是離欲的,所以覺得自己不起煩惱(欲界的),就以爲斷煩惱而不爲煩惱所染了。
由于任運的無功用無分別心,就以爲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