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無分別智的證悟了。

  由于起定而定的余力相隨,就以爲動靜一如,常在定中了。看作解脫的有(如說修得四禅,以爲得了四果),看作成佛的也有,不知這還是共世間定的初步呢!

  3、其實,有這樣修驗的人,也並不太多。有些還在修止過程中,有些身心特殊經驗,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!修禅而不修觀慧,以爲禅那就是般若,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,真是可悲愍的!

  叁、「定」依「觀慧」而成差別(約得未到地定後來說)143

  1、這還是共世間的定道初階,要由觀慧而成爲差別:這是世間的,出世間的;小乘的,還是大乘的。

  2、這是說,得此未到地定後,

  如修欣上厭下的六行觀144,就次第上升,而成世間的色無色定。

  如以無常爲觀門,漸入無我我所觀,才是聲聞乘的定。

  如依此,觀法性空不生不滅,與大乘般若相應,就成大乘禅定。

  如修此定,與無所得慧相應,就是叁輪體空的禅波羅蜜多。

  所以但修禅定,不修觀慧,是不能解脫生死的,更不要說成佛了!

  戊八、慧度

  己一、總敘般若

  庚一、贊歎功德(p.334)

  般若波羅蜜,最尊最第一!解脫之所依,諸佛所從出。

  一、般若值得尊敬的理由

  1、般若是佛法的根本。

  2、般若是凡夫與聖者,世法與出世法的差別所在。所以一切無漏功德,一切叁乘聖者,都依般若而有。如經中說:『欲學聲聞地,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。……欲學辟支佛地,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。……欲學菩薩地,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』。145

  3、唯是般若顯示佛法超勝于世間法的特質。

  二、般若是出世聖法的根本依處

  1、叁乘解脫的所依處,叁乘聖者都是依般若而解脫生死的。

  2、一切諸佛所從而出生的,也是般若,所以《般若經》稱般若爲「佛母」。如經中說:「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」146。「智度菩薩母,方便以爲父」147。

  叁、般若爲叁乘聖者的生母,那般若到底是小乘法,大乘法呢?

  1、約般若的廣義說

  約般若的廣義說,也就是專約能生聖法說:般若是叁乘共學的法門。

  依般若證入空性來說,聲聞如毛孔空,菩薩如太虛空,148並非質的不同。叁獸(兔、馬、象)渡河,唯香象才能徹底(『唯佛與佛,乃能究竟諸法實相』149);淺深不同,而同樣的契入法性流中。約這個意思說:叁乘的觀慧,可以有方便淺深不同,而根本特質是不許差別的。

  2、然約般若的深義說

  然約般若的深義說,如與國王和合而生王子,『母以子貴』,150也就與生育常人不同。依此,般若是與菩提心相應,大悲爲上首的般若;是五度所莊嚴的般若;是能攝導一切功德而趣向佛道的般若。這樣,「般若……但屬菩薩」151;「能生諸佛」152。

  般若現證法性空,不但不會如二乘那樣的趣入空寂,反而是方便善巧,成爲一切功德的攝導者,成爲一切波羅蜜多的總相。153

  不論約那一方面說,般若決定是出世聖法的特質,非布施、禅定等所及,而爲了生死與成佛的必修法門!

  庚二、依次修證(p.336)

  現證由修得,修複由思聞;善友及多聞,實爲慧所依。

  一、般若是世間固有的名詞

  1、般若,有勝義般若,世俗般若。真實的般若,是由修習所得的「現證」般若──親切體證的般若。如說:『般若定(契合而如如不動的意思)實相,甚深極重,智慧輕薄,是故不能稱』。154

  2、要知道,般若本是世間固有的名詞,是以簡擇爲性的理智。但現證實相的般若,爲世間所從來沒有的,當然不是世間固有名詞所可以稱呼的。這要叫做什麼好呢?佛有善巧,使衆生依著世間固有的慧性,使他向高深處進展,進展到超越世間理智的──現證實相。這是依簡擇的慧性所引發來的,所以雖不是世間固有的慧,也就叫做般若了。其實修持而得的真般若,決非世間理智所可比的。

  二、佛法的般若現證慧,由叁慧修習而來

  1、佛法的現證,不是脫空而來的,有方便,有因緣,那就是離不了聞、思、修叁慧。現證慧,由修所成慧進修而得的。修所成慧,是與定相應的觀慧。

  2、修也不是盲目的修習,又要由思所成慧,對法義作深刻的思惟抉擇,才可以作爲觀察的所緣。

  3、思慧,又要從聞所成慧得來。聞是『若從佛聞,若從弟子聞,若從經中聞』。155

  叁、叁慧與十法行的關系 156

  1、聞、思、修叁慧的詳細敘述,就是十法行:『一、書寫,二、供養,叁、施他,四、若他誦讀,專心谛聽;五、自披讀;六、受持;七、正爲他開演文義;八、諷誦;九、思惟;十、修習』。157佛法都要依佛菩薩的開示而修習,也就是叁慧的修學過程;特別是般若,非從聞、思、修入手不可!

  2、綜合起來,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叁種般若:現證慧是實相般若,是勝義般若。修、思慧是觀照般若。思、聞慧是文字般若(思慧是依文的,也可不依文的158)。聞、思、修是世俗般若,因爲可爲勝義般若的因緣,因中說果,也就假名爲般若了。

  (1)書寫

  (2)供養

  (3)施他

  (4)專心谛聽  聞

  (5)披讀

  (6)受持

  (7)爲他開演文義  文字般若

  (8)諷誦

  (9)思惟────────思   世俗般若

  觀照般若

  (10)修習─────── 修

  證────實相般若───勝義般若

  四、修學般若的資糧

  1、修學般若,所以般若經論,爲聞、思對象,也是必要的資糧了。修學般若的初方便,是聞、思,所以親近善友,及多聞熏習,是必要而不可缺的,實爲修學慧所依止的。

  2、這有二點應注意:

  (1)多聞,並非廣識名相而已。

  依聲聞法,聞無常無我是多聞,159所以說:『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』160。

  大乘法中,多聞是聞空性不生不滅,如《楞伽經》等說。161

  所以能通達實義的,才是多聞的善知識。

  (2)在十法行中,聞只是聽聞,讀誦,解說等,也就是依文達義。所以如以聞慧爲對于修習般若無用,是不合佛法的,是會漂流于叁藏教典以外的。但是,這雖是必要的,但還是初步的,還要依此而向思、修前進!

  己二、別論般若(p.338-369)

  庚一、標示宗依(p.338)

  般若本無二,隨機行有別;般若諸經論,于此最親切。

  一、般若法門

  1、佛所開示的般若學,是依緣起法而顯勝義法性的法門。

  2、這樣的聞、思,又這樣的修觀,以到達現證。

  二、般若本無二,隨機行有別

  1、從般若的內容──體證的內容來說,本來是無二無別的。一切菩薩所分證的,十方諸佛所圓證的,平等平等。所以說:『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』。那麼,在教義的開示,與觀慧的修習方面,也是本無二致了。

  2、但是不然,因爲衆生的根性好樂是不相同的。如來隨機說法,不能沒有適應的方便,說明就有些不一致。就是如來所開示的同一教典,由于學者的思想方式不完全相同,理解法義而作爲觀慧的所緣,也就不能全同;就是修行的次第先後,也會有多少差別。這樣的師資授受,成爲學派,彼此的不同,越發顯露出來。

  總之,根性不同,所以佛法有隨機異說,同聞異解,經同論異等現象。

  叁、印度的大乘學

  1、現在要開示般若波羅蜜多,依據什麼呢?中國的祖師們,也有獨到的行解,但總不及印度菩薩的教授;因爲對于佛法,印度學者,到底減少一層文字上的距離。

  2、印度的大乘學,也有好多學派。龍樹,提婆菩薩所傳的中觀宗;無著,世親菩薩所傳的瑜伽宗,可說是二大派。

  這其中,龍樹菩薩闡揚一切法性空的觀慧,比較直接簡要些,因爲這是直依般若經系而作論的。如龍樹的《大智度論》,就是《般若經》的廣釋。龍樹的《中論》,《七十空性論》,《六十如理論》,《十二門論》,《回诤論》,《寶鬘論》等,以及提婆的《百論》,公認爲依《般若經》而作論,以發揮一切法空的法門。162

  3、所以般若系的諸經,及龍樹學系宗依般若的諸論,于此般若學的解行來說,可說是最親切不過的!現在就依此來敘述;到末了,再附說大乘叁系的特點,與怎樣的融貫。

  庚二、二谛觀門

  辛一、總敘二谛(p.340)

  諸佛依二谛,爲衆生說法:依俗得真谛,依真得解脫。

  一、諸佛依二谛,爲衆生說法 163

  1、這二谛法門,爲般若正觀的要門。

  2、二谛:

  (1)世俗谛/俗谛

  世間的真實。在世俗共許的認識上,承認其相對的確實性、妥當性。

  (2)勝義谛/真谛

  究竟的真實。聖者無分別智所共證的究極真實。

  二、世俗谛 164

  1、衆生自身(身、心),與衆生相對的世間萬有,都叫做法。每一法──物理的,生理的,心理的,都有必然的因果關系,所以能從中發見製禦物質,修治身心,齊家治國的法則。這是看來確實如此的,一致公認;這一常識的世界,就叫做俗谛的。

  2、世俗谛中,有淺顯的,也有深隱的,雖有淺深不等,但都是庸常心識的知識。

  淺顯的:如木石等物質,是人人可見的;現生,是人人知道的

  深隱的:如原子,電子,是經科學儀器才能發見的;前生與來生,要有天眼才能明見的。

  3、如佛說叁界、六道、五蘊、六處、煩惱、業、苦等,也都是世俗谛的說明。

  叁、依俗得真谛

  1、在佛的正覺中,知道衆生所經驗的,世間的真實,是浮虛不實的(所以叫世俗);是由種種因緣而現爲如此,並非一一法是真實有的。

  2、所以佛法的修學,就是要從現實世間(俗谛)的正觀中,發見其錯誤,不實在,去妄顯真,深入到世間真相的體現。這究竟真相,名爲勝義谛,因爲是特殊體驗的境地,而是聖者所公認的。

  3、般若,般若的修習,就是達成:依俗谛而見真谛,由虛妄而見真實,從凡入聖的法門。

  四、依真得解脫

  1、說真谛,切勿幻想爲離現實世間的另一東西。佛說二谛,指出了世俗共知的現實以外,還…
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