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无分别智的证悟了。
由于起定而定的余力相随,就以为动静一如,常在定中了。看作解脱的有(如说修得四禅,以为得了四果),看作成佛的也有,不知这还是共世间定的初步呢!
3、其实,有这样修验的人,也并不太多。有些还在修止过程中,有些身心特殊经验,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!修禅而不修观慧,以为禅那就是般若,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,真是可悲愍的!
三、「定」依「观慧」而成差别(约得未到地定后来说)143
1、这还是共世间的定道初阶,要由观慧而成为差别:这是世间的,出世间的;小乘的,还是大乘的。
2、这是说,得此未到地定后,
如修欣上厌下的六行观144,就次第上升,而成世间的色无色定。
如以无常为观门,渐入无我我所观,才是声闻乘的定。
如依此,观法性空不生不灭,与大乘般若相应,就成大乘禅定。
如修此定,与无所得慧相应,就是三轮体空的禅波罗蜜多。
所以但修禅定,不修观慧,是不能解脱生死的,更不要说成佛了!
戊八、慧度
己一、总叙般若
庚一、赞叹功德(p.334)
般若波罗蜜,最尊最第一!解脱之所依,诸佛所从出。
一、般若值得尊敬的理由
1、般若是佛法的根本。
2、般若是凡夫与圣者,世法与出世法的差别所在。所以一切无漏功德,一切三乘圣者,都依般若而有。如经中说:『欲学声闻地,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。……欲学辟支佛地,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。……欲学菩萨地,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』。145
3、唯是般若显示佛法超胜于世间法的特质。
二、般若是出世圣法的根本依处
1、三乘解脱的所依处,三乘圣者都是依般若而解脱生死的。
2、一切诸佛所从而出生的,也是般若,所以《般若经》称般若为「佛母」。如经中说:「般若波罗蜜能生诸佛」146。「智度菩萨母,方便以为父」147。
三、般若为三乘圣者的生母,那般若到底是小乘法,大乘法呢?
1、约般若的广义说
约般若的广义说,也就是专约能生圣法说:般若是三乘共学的法门。
依般若证入空性来说,声闻如毛孔空,菩萨如太虚空,148并非质的不同。三兽(兔、马、象)渡河,唯香象才能彻底(『唯佛与佛,乃能究竟诸法实相』149);浅深不同,而同样的契入法性流中。约这个意思说:三乘的观慧,可以有方便浅深不同,而根本特质是不许差别的。
2、然约般若的深义说
然约般若的深义说,如与国王和合而生王子,『母以子贵』,150也就与生育常人不同。依此,般若是与菩提心相应,大悲为上首的般若;是五度所庄严的般若;是能摄导一切功德而趣向佛道的般若。这样,「般若……但属菩萨」151;「能生诸佛」152。
般若现证法性空,不但不会如二乘那样的趣入空寂,反而是方便善巧,成为一切功德的摄导者,成为一切波罗蜜多的总相。153
不论约那一方面说,般若决定是出世圣法的特质,非布施、禅定等所及,而为了生死与成佛的必修法门!
庚二、依次修证(p.336)
现证由修得,修复由思闻;善友及多闻,实为慧所依。
一、般若是世间固有的名词
1、般若,有胜义般若,世俗般若。真实的般若,是由修习所得的「现证」般若──亲切体证的般若。如说:『般若定(契合而如如不动的意思)实相,甚深极重,智慧轻薄,是故不能称』。154
2、要知道,般若本是世间固有的名词,是以简择为性的理智。但现证实相的般若,为世间所从来没有的,当然不是世间固有名词所可以称呼的。这要叫做什么好呢?佛有善巧,使众生依着世间固有的慧性,使他向高深处进展,进展到超越世间理智的──现证实相。这是依简择的慧性所引发来的,所以虽不是世间固有的慧,也就叫做般若了。其实修持而得的真般若,决非世间理智所可比的。
二、佛法的般若现证慧,由三慧修习而来
1、佛法的现证,不是脱空而来的,有方便,有因缘,那就是离不了闻、思、修三慧。现证慧,由修所成慧进修而得的。修所成慧,是与定相应的观慧。
2、修也不是盲目的修习,又要由思所成慧,对法义作深刻的思惟抉择,才可以作为观察的所缘。
3、思慧,又要从闻所成慧得来。闻是『若从佛闻,若从弟子闻,若从经中闻』。155
三、三慧与十法行的关系 156
1、闻、思、修三慧的详细叙述,就是十法行:『一、书写,二、供养,三、施他,四、若他诵读,专心谛听;五、自披读;六、受持;七、正为他开演文义;八、讽诵;九、思惟;十、修习』。157佛法都要依佛菩萨的开示而修习,也就是三慧的修学过程;特别是般若,非从闻、思、修入手不可!
2、综合起来,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三种般若:现证慧是实相般若,是胜义般若。修、思慧是观照般若。思、闻慧是文字般若(思慧是依文的,也可不依文的158)。闻、思、修是世俗般若,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,因中说果,也就假名为般若了。
(1)书写
(2)供养
(3)施他
(4)专心谛听 闻
(5)披读
(6)受持
(7)为他开演文义 文字般若
(8)讽诵
(9)思惟────────思 世俗般若
观照般若
(10)修习─────── 修
证────实相般若───胜义般若
四、修学般若的资粮
1、修学般若,所以般若经论,为闻、思对象,也是必要的资粮了。修学般若的初方便,是闻、思,所以亲近善友,及多闻熏习,是必要而不可缺的,实为修学慧所依止的。
2、这有二点应注意:
(1)多闻,并非广识名相而已。
依声闻法,闻无常无我是多闻,159所以说:『若人生百岁,不解生灭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』160。
大乘法中,多闻是闻空性不生不灭,如《楞伽经》等说。161
所以能通达实义的,才是多闻的善知识。
(2)在十法行中,闻只是听闻,读诵,解说等,也就是依文达义。所以如以闻慧为对于修习般若无用,是不合佛法的,是会漂流于三藏教典以外的。但是,这虽是必要的,但还是初步的,还要依此而向思、修前进!
己二、别论般若(p.338-369)
庚一、标示宗依(p.338)
般若本无二,随机行有别;般若诸经论,于此最亲切。
一、般若法门
1、佛所开示的般若学,是依缘起法而显胜义法性的法门。
2、这样的闻、思,又这样的修观,以到达现证。
二、般若本无二,随机行有别
1、从般若的内容──体证的内容来说,本来是无二无别的。一切菩萨所分证的,十方诸佛所圆证的,平等平等。所以说:『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』。那么,在教义的开示,与观慧的修习方面,也是本无二致了。
2、但是不然,因为众生的根性好乐是不相同的。如来随机说法,不能没有适应的方便,说明就有些不一致。就是如来所开示的同一教典,由于学者的思想方式不完全相同,理解法义而作为观慧的所缘,也就不能全同;就是修行的次第先后,也会有多少差别。这样的师资授受,成为学派,彼此的不同,越发显露出来。
总之,根性不同,所以佛法有随机异说,同闻异解,经同论异等现象。
三、印度的大乘学
1、现在要开示般若波罗蜜多,依据什么呢?中国的祖师们,也有独到的行解,但总不及印度菩萨的教授;因为对于佛法,印度学者,到底减少一层文字上的距离。
2、印度的大乘学,也有好多学派。龙树,提婆菩萨所传的中观宗;无着,世亲菩萨所传的瑜伽宗,可说是二大派。
这其中,龙树菩萨阐扬一切法性空的观慧,比较直接简要些,因为这是直依般若经系而作论的。如龙树的《大智度论》,就是《般若经》的广释。龙树的《中论》,《七十空性论》,《六十如理论》,《十二门论》,《回诤论》,《宝鬘论》等,以及提婆的《百论》,公认为依《般若经》而作论,以发挥一切法空的法门。162
3、所以般若系的诸经,及龙树学系宗依般若的诸论,于此般若学的解行来说,可说是最亲切不过的!现在就依此来叙述;到末了,再附说大乘三系的特点,与怎样的融贯。
庚二、二谛观门
辛一、总叙二谛(p.340)
诸佛依二谛,为众生说法:依俗得真谛,依真得解脱。
一、诸佛依二谛,为众生说法 163
1、这二谛法门,为般若正观的要门。
2、二谛:
(1)世俗谛/俗谛
世间的真实。在世俗共许的认识上,承认其相对的确实性、妥当性。
(2)胜义谛/真谛
究竟的真实。圣者无分别智所共证的究极真实。
二、世俗谛 164
1、众生自身(身、心),与众生相对的世间万有,都叫做法。每一法──物理的,生理的,心理的,都有必然的因果关系,所以能从中发见制御物质,修治身心,齐家治国的法则。这是看来确实如此的,一致公认;这一常识的世界,就叫做俗谛的。
2、世俗谛中,有浅显的,也有深隐的,虽有浅深不等,但都是庸常心识的知识。
浅显的:如木石等物质,是人人可见的;现生,是人人知道的
深隐的:如原子,电子,是经科学仪器才能发见的;前生与来生,要有天眼才能明见的。
3、如佛说三界、六道、五蕴、六处、烦恼、业、苦等,也都是世俗谛的说明。
三、依俗得真谛
1、在佛的正觉中,知道众生所经验的,世间的真实,是浮虚不实的(所以叫世俗);是由种种因缘而现为如此,并非一一法是真实有的。
2、所以佛法的修学,就是要从现实世间(俗谛)的正观中,发见其错误,不实在,去妄显真,深入到世间真相的体现。这究竟真相,名为胜义谛,因为是特殊体验的境地,而是圣者所公认的。
3、般若,般若的修习,就是达成:依俗谛而见真谛,由虚妄而见真实,从凡入圣的法门。
四、依真得解脱
1、说真谛,切勿幻想为离现实世间的另一东西。佛说二谛,指出了世俗共知的现实以外,还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