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有圣者共证的真相。但这是一切法的本相,并非离现实世间而存在,所以非依俗谛,是不能得真谛的,这就是「即相显性」。

  2、为什么要这样的修学?因为众生──人类不能通达世间的真相,就不能与真理相应。因此起心动念,见于行动、语言,都不能契合真理。众生界──人类如个人、家庭、社会、国家,一切的纷乱苦难,都只是不与真理相应的悖理现象。个人的所以从前生到今生,今生去后世,流转生死而苦苦永续,也就是不与真理相应,无明妄执,错乱颠倒的成果。所以佛说二谛,教人修学依俗而得真的般若;得般若,就能依真谛的体见,豁破无明妄执,与胜义相应,也就能得解脱,更进而成佛了!

  辛二、分别世谛(p.342)

  世俗假施设,名言识所识。名假受法假,正倒善分别。

  一、众生有向真实的可能

  众生惯习的常识心境,似乎是实在的,所以隐蔽了真相。如能依此而了达为世俗的,假名施设的,就有向真实的可能了。

  二、世俗假施设,名言识所识

  1、假施设

  假施设或译为「假名」。这不是说没有,也不是指冬瓜话葫芦的乱说一通。这是说:我们所认识到的,是依种种因缘,种种关系而成立的。这不是实体的,所以是假;依因缘而成为这,成为那,所以叫施设。假而施设为这为那,就叫做假名,假名就是常识中的一切。约认识的心来说,这是「名言识」所识知的。

  2、名言识

  当一个印象,概念,显现在我们的心境时,就明了区别而觉得:这是什么,那是什么,与我们的语言称说对象相同,所以叫名言识,就是一般世俗的认识。如大人,是善了名言的;认识分明,又能说得清楚。如婴孩、畜生,只要他有认识,虽不及大人分明,也还是觉到这是什么的;虽不能说什么,却能知道这是什么。当然,知道的并不太多,错误的也多。

  我们的根识──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,还有意识,都是这样的认识。这都是依惯习的心境而来;世间以为如此,就以为如此的。在这不寻求真相的世俗共认的基本知识上,发展为世间的一切知识。如一一的寻求究竟相,那世俗知识就不能成立了。

  三、三假 165

  世俗假施设的,也有易了与不易了的差别,可分为三类:

  1、名假(nAmasaGketa- prajJapti)

  名假是浅显而易了的。如想到人,说到人,有以为就是那个人,名与义合一,不知道这是名义相应假施设。如不称他做人,不想他做人,他还是他,并不因不想不说而没有了。可见名与义是不一定相应的;知道这,就破除以名为实的执着。

  2、受假(upAdAya-prajJapti,玄奘译作取假)

  如那个人,这个屋,这些复合物,当认识时,总以为:这虽不一定叫做什么,但那个,这个,到底是实在的。不知道这是假施设的。如人,通俗的说,四肢、百骸、五脏、六腑等所和集而成;如屋,是木、石、土、金、人工等和合而成。如分析起来,离了这些因素,就没有这个,那个的实在体了(但不是没有假施设的这个那个)。为什么叫受假?因为这是种种因缘摄取而成的一合相。知道了这,就破除以复合物为单元,如从前以原子为实体等执着。

  3、法假(dharma- prajJapti)

  法假,是分析到不失自性的,也就是人生宇宙的基本因素,如现在所知的电子等。但这还是假施设的,因为他还是可变化的。在现实时、空中,成为那个特有的因素,如电子,不能说不是关系所决定的。离了因缘,他并不能自己如此,所以也是假施设的。这是最难破除的,为众生执实的最后据点。

  四、三假的修学次第

  1、般若的正观,「先破坏名字波罗聂提(prajJapti,假的梵语)到受波罗聂提,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,破法波罗聂提到实相中」166。

  2、三假应善巧学习,勿以为一切是假施设,而不再辨别一切了。

  五、「正世俗」与「倒世俗」

  在世俗的假施设中,又有「正」与「倒」二类,也是应该善巧分别的。

  1、正世俗

  如白天的人事活动,是现实时空中的事实,是别人所可以证知为实在的。世俗法中,这是被认为实在的,名为正世俗。

  2、倒世俗

  如梦中与人相见,说话做事,在世俗法中,也可知是虚妄不实的。这类倒世俗,有:境的惑乱:如插笔入水杯中,见笔是曲折的。

  根的惑乱:如眼有眚167翳168,见到空花乱坠。

  识的惑乱:如心有成见的,所有错误的见解。

  3、这在世俗名言识中,也是能了解为惑乱的,虚妄不实的。但一般正常的心理、生理、物理现象,如法假等,在名言识中,即难于解了他是惑乱的,虚妄不实的。这要般若正观,才能知道是世俗的假名。所以佛每以倒世俗──如水中月、梦境、空花等的虚妄惑乱,喻说正世俗的惑乱不实。如不知这一不同,多少知道一些倒世俗的惑乱不实,知道空花等『易解空』,不能以正世俗为境而观照『难解空』,是不能通达世间真相的。169

  辛三、随胜义观

  壬一、胜义空观(p.346)

  自性如何有?是观顺胜义。

  一、顺于胜义的名言识

  1、佛于众生名言识中,指出一趣向于胜义的观慧。这是有漏的名言识,但是顺于胜义,而不顺世俗的。名言识是随顺世俗共许的,并不因为推求究竟是什么,得到了究竟而后成立的。虽然知识进步,都有探求究竟的倾向,但总是依世间公认──『自明的』,或称『先天的』。在这种独断,不求究竟的基石上,而构成认识,成为行动。

  2、例如说:船在某日某时某分,在东经几度几分遇险。时间本身,并无某时某分;地球自身,也找不到东经几度几分。但在世俗公认的假设上,知道什么时候,船在某处,大家才设法营救他。

  又如现代科学家,以为地球从太阳分出,从无生物而生物,植物而动物而人类,建立起竖的进化序列。但对于为什么而有这些物质,物质是依何而成立,最先的或究竟的,也并没有追究到底。如问到底,一切学问就难以成立。

  又如哲学家,推求假设为:宇宙的本元是物的、生的、心的,或多元的。认为宇宙本元那个东西,并不是从寻求究竟而得到,其实是从世间现象的物理、生理、心理,经自己的设计精制,看作宇宙本元,推论为应该这样而已。

  3、世俗的认识与行为,都是这样的,本不依于推求得究竟而成立。如树是我栽的,到底什么是我,并不要加以考实,世俗就认为树是我栽的了。这些知识是不彻底的,含有相对的矛盾特性。这不妨成为世俗的知识;众生一直在这样的心境中,以为是真实的,其实从来不曾达到究竟的真实。

  二、顺于胜义的观慧

  1、现在,胜义谛是究竟真实的体验;依世俗事而作彻求究竟自性的观察,观察他如何而有。这种观察,名为顺于胜义的观慧。

  从前后延续中:观察什么是最先的,最先的怎么会生起?

  从彼此相关中:观察彼此的绝对差别性是什么,怎会成为彼此的独立体?

  从小观之:约受假来说,观集微成着,那不能再小的,到底是什么?这是怎样的存在与生起。

  从大观之:如以为宇宙的实体是同一的,观察这同一体是什么,是怎样的存在?一体怎能成为差别?

  这名为寻求自性,自性是自体,是本来如此的,自己如此的,永远如此的;最小或最大的,最先或最后的。这并不预存成见,想象有个什么,而只是打破沙锅问到底,追求那究竟是什么。这虽是名言识,却是一反世俗知识的常途,而是顺于胜义的观察,趣入胜义的。

  2、所以世俗事相,经论说得很多,而胜义观慧──从闻而思而修,专是观察自性而深入究竟。这才能彻破众生的根本愚迷,通达世间的实相。

  壬二、观空证灭(p.348)

  苦因于惑业,业惑由分别,分别由戏论,戏论依空灭。

  一、胜义观

  1、是寻求一切法的自性,而依之悟入胜义的。

  2、这一正理的观察,为解脱苦的不二门。解脱的是苦,苦是众生的身心自体,以触对一切而引起的忧苦。

  二、「惑业苦」与「分别戏论」

  1、众生为什么是苦?为什么在生死中轮回?上面已讲过,这是因于惑业。170业依惑而起;惑是无明──我我所见为主的烦恼,经说「无明,不正思惟」171为因,就是由不如理的虚妄分别而起。为什么众生的心识,总是妄分别而不能如实知呢?这是由于戏论(prapaJca)。172

  2、什么叫戏论?妄分别是不离境相而现起的,妄分别生时,直觉得境是实在的,这似乎是自体如此,与分别心等无关的。这不只是妄分别的错觉,在凡夫的心境中,那个境相,也确是现为这样的。这是错误的根本来源,是不合实际的。为什么?如认识到的,确是实在的,是自体如此的,那与经验的事理,全不相合;也就是世俗的,出世的一切,都不能成立了!那并不如此而现为如此的戏论,分别心──名言识是不能知道他是错误的。如以寻求自性的正理观察,层层剖析,要他还出究竟的着落,就显出是并无真实自性的。一切法无自性,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了。(※将无自性误执为自性,这是最根本的戏论)

  戏论→妄分别→(不正思惟→无明)惑→业→苦

  三、戏论依空灭 173

  1、依于寻求自性不可得的空观,不断修习而能够灭除戏论。戏论灭了,妄分别就失却对象而不起。分别心息,就是般若现前,不再起惑造业,不再苦体相续而解脱了。

  2、圣者的解脱,是依空为观门而得到。佛说空、无相、无愿为三解脱门,理由也在此。

  庚三、二空观门

  辛一、法空观

  壬一、缘起性空(p.350)

  诸法因缘生,缘生无性空;空故不生灭,常住寂静相。

  一、佛说诸法因缘生174,缘生无性空

  1、分别心所现起的,有实在感的境相,为什么知道是戏论,与实际不相符合呢?因为如一切是实在的,就与现实经验不相符,而且怎么也不能证实他是实在的。关于这,佛开示缘起法,说明了诸法──「外而器界,内而身心;大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