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做到一息一息的不加功力,忆念分明为限。
2、随息:
久久心静了,不再会忘失,就不必再数,只要心随于息,心息相依,随息而上下,觉息遍身等。这样,连记数的散乱,也离去了。
3、止息:
久久修息渐成,心与息,如形影的不离。忽而心息不动,身心泯然入定,也就是修止成就。
三、修持息念自然生起的现象
1、凡修息的,以细长为妙,但初学不可勉强,以免伤气。又息须均匀,切勿忽长忽短。
2、佛法的持息,本意在摄心入定,所以不可在身体上着想。修习久了,如少腹充满,发热,或吸气时直达到足跟趾端,或觉脐下气息下达,由尾闾而沿脊髓上升,或气过时,幻觉有光色,音声等── 这都是气息通畅,生理上的自然现象。切勿惊奇夸眩,落入气功及丹道的外道窠臼!
四、修持息念应避免的现象
又修息以微密匀长为准,所以
1、非风相:息出入时,如风的鼓荡一样,出入有声,那是太粗而要不得的。
2、非喘相:这虽然出入无声,但不通利(艰濇135),如刀刮竹一样,一顿一顿的有形可见。
3、非气相:虽然通利了,但口鼻仍有气入的感觉。
离此风相,喘相,气相,微密匀长,古人形容为『悠悠扬扬』,『若存若亡』,才合于息相的标准。
庚三、治惛掉(p.326)
觉了沉与掉,正知不散乱。
一、以正知来觉了惛沉与掉举
以「正念」摄心,达到了安住所缘的阶段,那就要以「正知」来灭除『惛沉与掉举』的过失了。
掉举:是贪分,是染着可爱境,心不自在,引起心的外散。
惛沉:是痴分,是身心沉重,引起摄心所缘的力量低弱,不大明显。
二、修止必须觉了微细的惛沉与掉举
1、初修时,妄想纷飞,或者惛沉暗昧,与修止全不相应的重大过失,容易觉知,不是这里所说的。这里所要说的是:念既安住所缘了,应觉了微细的惛沉与掉举。如不能觉了,或误以为定力安稳,那就会停滞而不再进步;日子一久,反而会退落下来。这是非常重要的!
2、如在修习中,觉得影像不安定,不明显,或觉得心力低弱,不能猛进,这就是微细沉、掉存在的明证。这只要「正念」安住,相续忆念,绵密的照顾,就能生起「正知」,知道沉、掉已生起了,或(*将)要起来了,能使心不向散乱流去。136
庚四、治不作行(p.327)
为断而作行,切勿随彼转。
一、以「思」对治「不作行」137
1、觉了到微细的惛沉与掉举,假使由他去,或因沉、掉过失的深重,不容易遣除,就不设法对治。这种『不作行』的过失,要以「思」来对治他,才能达到灭除沉、掉的目的。
2、思,是推动心心所而使有所作为的,所以这就是为了断除沉、掉,而以思来作行;切勿随彼沉、掉等流或增长下去。
二、要怎样的作行呢?
1、沉、掉不太严重的,
沉相现前,就举心而使他明了有力;或修观察。
掉相现前,那就下心而使他舒缓;或专修安住。
所以在修止的过程中,举心或下心,止修或观修,有随心的情况而应用,以达平衡中正的必要。这如骑马的,马向左就拉他向右,马向右就拉他向左,总以使马向中驰去为标准。
2、沉、掉严重的,
不容易遣除,就应该修特别的对治。如:
沈没重的,修光明想138,或修菩提心等可欣喜的功德相。
掉举重的,应修无常等可厌患相。
等沉、掉息去,再依本来所修的,安住所缘而进修。
庚五、治作行(p.328)
灭时正直行,断于功行失。
一、沉、掉息灭的状况
如修习到沉掉息灭了,心就能平等正直。那时,就应该不太努力,让心平等正直而行就得了,这叫做舍。
二、「舍」能灭「作行」的过失 139
1、舍时不加功用,让心在平等正直的情况下自由进行,这就能断于功行的过失。
这如骑马的,如马不偏向左,不偏向右,就应放宽缰绳,让他蓦直的向前去。这时候,如依旧把马缰拉得紧紧的,马反会因不适意而走向两边去。
修止的也如此,如心已平等安住,还是为了防护沉、掉而『作行』,结果反而使心散乱了。
2、所以到这阶段,应修舍,舒缓功用。这是第八断行的舍,能灭第五过失的作行。能这样,心就快要得定了!
受 舍──不苦不乐受。(三受之一)
舍 无量舍──舍无量心。(四无量心之一)
行 舍──不加功用、任运而转。
(此处以舍对治作行之「舍」为「行舍」)
己三、九住心(p.329)
内住亦续住,安住复近住,调顺及寂静,次最极寂静,
专注于一趣,等持无作行:圣说止方便,不越九住心。
从初学的摄心,到成就正定,有「九住心」140,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,可分为九个阶段。
一、内住:
一般人,一向是心向外散;儒者称为放心,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。修止,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,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,不让他向外跑。
二、续住:
起初摄心时,心是粗动不息的,如恶马的腾跃一样,不肯就范。修习久了,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,才能心住内境,相续而住,不再流散了。
三、安住:
虽说相续而住,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。但修习到这,能做到妄念一起,心一外散,就立即觉了,摄心还住于所缘中。到这阶段,心才可说安定了。
四、近住:
这是功夫更进了!已能做到不起妄念,不向外散失。因为妄念将起,就能预先觉了,先为制伏。这样,心能安定住于所缘,不会远散出去,所以叫近住。
五、调顺:
五欲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
三毒:贪、瞋、痴 十相
男、女
这是能使心流散的。现在心已安住了,深知定的功德,也就能了知『欲』的过失。所以以静制欲,内心柔和调顺,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。
六、寂静:
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,还有内心发出的『不善』法,如:
不正寻思──国土寻思、亲里寻思、不死寻思、欲寻思、恚寻思、害寻思等。141
五盖──贪欲、瞋恚、惛沉睡眠、掉举恶作、疑。
对这些,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,免受他的扰乱。到这,内心是寂静了。寂静,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,并非是涅槃的寂静。
七、最极寂静:
上面的寂静,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,还不是没有现起。现在能进步到:寻思等一起,就立即除遣,立刻除灭。前四住心,是安住所缘的过程。但修止成定,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,所以定力一强,从五到七,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。必静而又净,这才趣向正定了。
八、专注一趣:
心已安住,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,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。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,能不断的,任运的(自然而然的)相续而住。
九、等持:
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,功夫纯熟,不要再加功用,「无作行」而任运自在的,无散乱的相续而住。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,就是要得定了。
修定的方法不一;到达的时间,也因人而不同。住心的教授,也说有种种,如八断行等都是。但从最初摄心,到成就正定,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,依圣者所说:修止的方便过程,不会超越九住心的,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。所以修习止,应依此修习,而认识自己的进程,到了什么阶段,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。
1
2
3
4
5
6
7
8
9
内住
续住
安住
近住
调顺
寂静
最极寂静
专注一趣
等持
听闻力
思惟力
忆念力
正知力
精进力
串习力
力励运转作意
有间缺运转作意
无间缺运转作意
无功用运转作意
安住所缘的过程
降伏烦恼的过程
己四、止成就(p.331)
若得轻安乐,是名止成就。
一、止成就的状态
1、在修止过程中,早就有些轻快舒悦的身心感觉,而也一定有热触、动触等发现。但一直到第九住心,能无分别,无功用的任运,还只是类似于定,不能说已成就定。
2、这一定要,若得生起身心的轻安乐,引发身心精进,于所缘能自在,有堪能,这才名为止成就,也就是得到第一阶段的『未到地定』。
二、发定时和出定后的情形
1、发定时,起初顶上有「重触」142现起,但非常舒适,接着引发身心轻安:由心轻安,起身轻安。这是极猛烈的,乐遍身体的每一部分,彻骨彻髓。当时内心大为震动,被形容为『身心踊跃』。等到冲动性过去,就有微妙的轻安乐,与身相应;内心依旧无功用,无分别的坚固安住所缘,这才名为得定。
2、从此出定以后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中,都有轻安及定的余势随逐,好象常在定中一样。如再修止入定,持心不散,一下子就能入定,生起身心轻安,而且能不断增胜起来。
己五、简异计(p.332)
明显无分别,及妙轻安乐,是道内外共,由观成差别。
一、通遍的定德
成就定的,能得由定所发的殊胜功德。通遍的定德,有三:一、明显;二、无分别;三、微妙轻安乐。
1、明显是:心极明净,所缘于心中现,也极为明显,如万里无云,空中的明月一样。
2、无分别是:心安住而自然任运,了了分明,不曾有什么作意的功用。所以当时的心境,澄净得如波平浪静的大海一样。真可说惺惺寂寂,寂寂惺惺了!
3、而在这样的定境中,又有微妙的身心轻安,因而离恶行善,非常有力,又极其自然,不像平时的逆水行舟那样。于欲境自然不起染着,大有染着不了的情况。最低阶段的定境,就是那样的深妙!
二、共内外的禅定可能引生的弊端
1、这样深妙的定,在世出世道中,大小乘道中,还是内外共的,还只是共世间的定,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。
2、有些偏好禅修的,
不读不诵三藏教典,以为这只是增长知解,于修持没有多大用处。在这种远离显了教典,专心修习,凭自己的一些修持经验,就以为了不得。
由于这是离欲的,所以觉得自己不起烦恼(欲界的),就以为断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染了。
由于任运的无功用无分别心,就以为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