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夫人,深感世事的痛苦,不願再生此世界,所以佛爲說極樂淨土。弘揚彌陀淨土法門的,也說:『不厭娑婆,不生極樂』。由于厭此人間,所以專重死後往生的。
2、但有些適于易行道的根性,對于現實人間──如身體健康,家庭和樂,社會繁榮,國家富強,天下澄平,並沒有厭棄的心情。爲了攝護這一類不舍現法樂的初心學人,使他也能向于菩提,所以釋迦佛又開示藥師佛的淨土了。
3、藥師淨土在東方,象征生長;彌陀淨土在西方,象征歸藏。中國佛教界,爲了超薦死亡,就稱念彌陀佛;爲了消災延壽,就稱念藥師佛,充分顯出了後世樂與現法樂的差別。
二、藥師佛因中所發的大願
1、經上說:藥師琉璃光王佛,在因地中,以大悲願,發十二大願103,目的在:開發知識,促進事業;救治身體殘廢,貧病無依;大家獲得豐富的衣食康樂;不信邪外;不犯法受刑;男女平等;一切衆生成佛。以這樣的願行,在東方世界,現起與極樂世界一樣清淨,一樣莊嚴的淨琉璃淨土。以此淨土法門,攝護信心,使衆生能得人天增上益,往生淨土益,終于成就無上菩提。
2、從前玉琳國師,見到了《藥師經》,稱歎爲無上的方便。因爲有厭離心的人太少了,與彌陀淨土不相應。有了藥師淨土法門,那些不舍現法樂的,沒有厭離心的多數人,也有往生淨土而成佛的可能。所以玉琳國師稱歎藥師淨土爲:『人間亦有揚州鶴104,但泛如來功德船』。
己叁、修集四力(p.312)
勝解堅固力,歡喜休息力,能修于四力,精進不爲難!
怯弱懈怠衆生,不敢精進的直入大乘,所以以易行的方便道,信願爲方便,引入大乘的精進道。其實,如能得善巧方便,精進也並非難以成就。這應該修集四種力來助成精進。
一、勝解力:
勝解是深刻的信解。信解善惡業報的因果道理,及菩薩行的功德與違犯的過失。若能深刻信解,就會生起樂欲,要求遠離一切惡,成就一切功德。從這樣的勝解欲樂,就能引發精進而使之修行。所以說:『信爲欲依,欲爲勤依』。越是信解深徹,也就越能精進修行。
※信解→樂欲→精進→對治懈怠。
二、堅固力:
在進修中,要有堅固力,這有二種意義。
第一、有些人,隨隨便便,修這修那,無決心,無恒心,結果是養成惡習慣,什麼都修不成。所以要審慎而行,可以不行,行就要行得徹底,有始有終,不能中途放棄,這才能養成意志的堅定。
第二、進修時要尊重自己,強化自力。成佛大事,要自己力行,不能希望他力,所以說:『解脫唯依于自修』105(楞嚴會上阿難的失敗,病根就在此)。要肯定自己是能修行的,能戰勝煩惱的,堅決的負起菩薩大行的重擔,非達到目的不止。
叁、歡喜力:
在修學的過程中,法喜充滿,如嘗到美味而沒有厭足心。越是進修,越是有興趣,這才能精進修行,愈入愈深。
四、休息力:
如身心感到疲勞了,應該休息一下,否則會引起厭倦心而障道的。或某一功德修成了,雖略略休息,也意不滿足。
如這樣能修于四力,那就如泉源長流,精進不息,而不太爲難了!
戊六、論後二度
己一、定慧功德(p.313)
叁乘諸勝德,悉由定慧生。
一、總說禅那及般若二度
1、禅那,譯義爲靜慮,一般稱爲禅定;爲定的一名。
2、般若,譯義爲慧,一般稱爲智慧。
二、定與慧是相應不離的
1、定與慧,在修習成就的(聲聞)菩薩行中,是相應不離的,稱爲『止觀雙修』,『定慧均等』。
2、也就因此,聲聞及菩薩法中,每以禅及叁摩地等定,來稱那與慧相應的禅定。
聲聞法──如空叁摩地106,勝義禅107等;
大乘法──如首楞嚴叁摩地108,如來禅109等。
叁、從下手學習,及定慧的特殊性能來說,定與慧是有分別的。
1、聲聞法的叁增上學,心增上學以外,有慧增上學;
大乘法的六波羅蜜多,禅波羅蜜多以外,有般若波羅蜜多。
2、從修習來說,多稱之爲止觀,止與觀也是不同的。大乘的修學者,必須肯定定與慧的特性,否則就會以禅爲慧,以修得四禅爲證四果,得定德而以爲得慧成佛了。
四、定與慧,不但爲大乘行果的心髓,也是聲聞行果的要目。
1、菩薩的修行,雖重在菩提願,大悲心,回向等功德,但如沒有定慧,這一切都是不能成就的。所以《解深密經》說:『若諸聲聞,若諸菩薩,若諸如來,所有世間及出世間所有善法,應知皆是此奢摩他及毗缽舍那(止、觀)所得之果』。110
2、止與觀,是定慧所攝的,從修習方便得名。對于定、慧──止、觀的尊重修習,爲修學大乘行的要著。所以稱贊說:叁乘諸殊勝功德,悉由定、慧所生!
己二、止觀次第(p.314)
修習止觀者,應先修習止;止成觀乃成,次第法如是。
一、「定與慧」、「止與觀」
說到定、慧的修習,就是止、觀的修習。什麼是止、是觀?什麼是定、是慧?
1、慧是以『簡擇爲性』的。梵語毗缽舍那(vipaZyanA),譯義爲觀,經說觀是:『正思擇,最極思擇,周遍尋思,周遍伺察』。111所以,慧是以觀察抉擇爲特性的。有人以爲明了就是觀慧,這是不合經義的。
2、梵語奢摩他(Zamatha),譯義爲止,經說止是『心一境性』112;『內心相續』113。定是『平等持心』的意思,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動的。
二、修習止觀之次第 114
1、止與觀不同,若修習止觀,就應該先修習止。這不是說:把定修好了,再來修習觀慧。事實上,止與觀有互相助成的作用。在沒有修止成就以前,也是有散心觀察慧的。那怎麼說先修止呢?在止與觀的修習過程中,一定先修止成就;止成就了,然後才能修觀成就,如定心不成就,那觀慧也是不會成就的。依這個意思,所以說先修止。
2、經中說到止觀,定慧,禅慧,也總是先定而後慧的。這是修習的必然次第,不管你橫說豎說,頭頭是道,如真的修習止觀,那法定有如是次第的。這樣,現在就先說止,就是禅度的修習。
戊七、禅度
己一、總明修治(p.315;316)
依住堪能性,能成所作事。由滅五過失,勤修八斷行。
一、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
1、爲什麼要修止而得禅定?因修止而能得定,就能成辦種種有義利的事業。所以說:『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』。115
2、修止而得住心時,身心引發輕安,身心都輕快舒適,而有行善離惡的力量。衆生一向在散亂心中,對欲境的抗拒力,煩惱的製伏力,善事的進修力,都非常薄弱,總覺得有心無力,如逆水行舟那樣的艱難。身體也如此,身體健康的,也時有煩勞不堪的感覺。如久病一樣,身心都滯重遲緩,軟弱無力。如修止而能住正定,依住心而發生堪能性,就是從身輕安而生身精進,從心輕安而生心精進;過去無能不堪的情形,全部改觀。依止這樣的堪能性,就能勇于進修,作成所要作的事業。
3、什麼是要作的事?
聲聞人,依定才能得現法樂住,得殊勝知見(天眼等五通),得分別慧,得漏盡解脫。116
大乘行人,依定才能引發身心輕安,引發神通等功德;能深入勝義,更能作饒益衆生的種種事業。
總之,佛法的殊勝功德,都是離不了定的,所以應專心修習禅定。
二、修定的資糧
1、『依慈住淨戒』,爲修定所不可缺的資糧;
2、調身、調息等,略如五乘共法中說。
※【補充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18-119】:
修習禅定,不可不先有兩項准備,否則可能會弊多于利。
1、依于慈心:
修定,不是爲了好奇,不是企圖滿足無限的欲樂,延壽長生,或者爲了引發神通來報仇;要存著慈念,就是利樂衆生的意念來修定。有慈心,心地就柔和,容易修習成就。成就了,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娆亂衆生,如聚衆作亂等。
2、住于淨戒:
必須受持淨戒(十善等),身口有善良的德行。如行業不端,修定就會招魔著邪。成就定力,也是邪定,結果是成爲魔王眷屬,自害害人。
※【補充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120】:
調攝的對象,有叁事──身、息、心,如《小止觀》等說。117
1、調身
身體要平穩正直,舒適安和,不得隨便動搖,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。閉目,閉口,舌抵上颚,也不可用力。
2、調息
呼吸,要使之漸細漸長,不可有聲,也不可動形,似有似無,但也要漸習而成,不可過急。
3、調心
使心系念緣中,不散亂,不惛沈,不掉舉,心意集中(歸一)而能平正,自然安定。
叁者有相互關系,以心爲主,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,心息相依,而達定境。
叁、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能引生正定 118
1、要怎樣用心修習,才能引生正定?這要由滅五種的過失而成就。
五過失是:懈怠,忘聖言,惛沈掉舉,不作行,作行。
2、怎能滅除這五失呢?這要勤修八種斷行。
八斷行是:信、欲、勤、安、念、知、思、舍。
修八斷行,滅五過失,自能成就定心了。如破除了障礙,才能平安的到達目的地一樣。五過失與八斷行,以下會分別解說。現在總列一表如下:
欲
懈怠………………… 精進
信
輕安
所滅五過失 忘聖言………………… 正念 能治八斷行
惛沈掉舉……………… 正知
不作行………………… 思
作行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舍
己二、別說修治
庚一、治懈怠(p.3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