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3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看,只有『约定俗成』的意思而并无『言语』的意思,因此若视vyavahAra一词有『言语』的意思,则多少是基于把此语视同其巴利文的语形vohAra来看,而这是一种语言之间的讹化现象,由是而形成了所谓『佛教混合梵文』。」同书p.159-p.160:「龙树如何理解vyavahAra一词,这一点我们并不十分清楚,但从注解的家观点来看,我们可以看到二种解释,我个人是比较采取vohAra一词的词义来理解龙树的vyavahAra之义,也就是不依靠言语,不论是世俗『谛』的言说或第一义『谛』的言说,我们便无法对第一义有任何的讲论。」

  164 万金川着《中观思想讲录》p.163:「月称从词源学的观点来分析saMvRti(世俗)一词,并给予了它三佪意思:(一)障真实性,遮蔽真实的东西;(二)互为依事,相互依靠的事物;(三)指世间言说的意思。此中,第一个意思是来自于把这个词看成是由√vR这个动词派生出来的,√vR是『覆盖』或『遮蔽』(cover)之义,saM是完全的意思,因此所谓saMvRti便有『完全覆盖』之义。」

  165(1)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2(大正8,230b-c):「尔时,佛告慧命须菩提: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。......尔时,慧命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所说菩萨、菩萨字,何等法名菩萨?世尊!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,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?」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41(大正25,358a4-c8):「须菩提大明菩萨尊贵,佛亦然可。令须菩提欲于实相法中说,是故言:一切法中求菩萨不可得。菩萨不可得故,字亦不可得。菩萨、菩萨字不可得故,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。是三事不可得故,我云何当教菩萨般若波罗蜜。问曰: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,而须菩提言无菩萨,与佛相反,佛何以同之?答曰:有二种说:一者、着心说;二者、不着心说。今须菩提以不着心说空,佛不诃之!复次,须菩提常行空三昧,知诸法空。故佛告须菩提: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。而菩萨毕竟空,是故须菩提惊言:云何名菩萨?佛即述成,菩萨如是从发心已来,乃至佛道,皆毕竟空故不可得,若如是教者,是即教菩萨般若波罗蜜。......是中佛说譬喻:如五众和合故名为我,实我不可得,众生乃至知者、见者,皆是五众因缘和合生假名法。是诸法实不生不灭,世间但用名字说。菩萨、菩萨字、般若波罗蜜亦如是,皆是因缘和合假名法。......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。五众等法,是名法波罗聂提。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,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。如根、茎、枝、叶和合故名为树,是名受波罗聂提。用是名字,取二法相,说是二种,是为名字波罗聂提。复次,众微尘法和合故,有粗法生;如微尘和合故有粗色,是名法波罗聂提。从法有法故。是粗法和合有名字生;如能照、能烧,有火名字生;名色有故为人,名色是法,人是假名,是为受波罗聂提;取色取名,故名为受。多名字边,更有名字,如梁、椽、瓦等名字边,更有屋名字生;如树枝、树叶名字边,有树名生,是为名字波罗聂提。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,到受波罗聂提;次破受波罗聂提,到法波罗聂提;破法波罗聂提,到诸法实相中。诸法实相,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。」

  (3)印顺导师:《空之探究》,p.233-p.242;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p.130-p.131。

  166 《大智度论》卷41〈释三假品第7〉(大正25,358c)。

  167 眚〔ㄕㄥˇ〕:眼睛生翳。《说文

  目部》:“眚,目病生翳也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七)》,p.1196)

  168 翳:目疾引起的障膜。玄应 《一切经音义》卷十八引《三苍》:“翳,目病也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九)》,p.676)

  169(1)《大智度论》卷6(大正25,105b28-c2):「问曰: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,何以但以十事为喻,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?答曰:诸法虽空而有分别,有难解空,有易解空。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。」

  (2)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1(大正8,217a21-23);《大智度论》卷6(大正25,101c-105c)。

  九喻:如星(tArakA)、翳(timira)、灯(dIpas)、幻(mAyA)、露(avaZyAya)、泡(budbuda)、梦(svpna)、电(vidyut)、云(abhra)。

  十喻:如幻、如焰、如水中月、如虚空、如响、如犍闼婆城、如梦、如影、如镜中像、如化。

  170 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,p.154:「苦生由业集,业集复由惑,发业与润生,缘会感苦果。」

  171(1)《杂阿含经》卷13(334经)(大正2,92b21-c11):「…无明有因、有缘、有缚,何等无明因、无明缘、无明缚?谓无明,不正思惟因、不正思惟缘、不正思惟缚。不正思惟有因、有缘、有缚,何等不正思惟因、不正思惟缘、不正思惟缚?谓缘眼、色,生不正思惟,生于痴。缘眼、色,生不正思惟,生于痴,彼痴者是无明,痴求欲名为爱,爱所作名为业。如是比丘!不正思惟因无明,无明因爱,爱因为业,业因为眼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如是说,是名有因有缘有缚法经。」

  (2)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4(大正27,121c):「无明因者,谓不如理作意。」;卷23(大正27,119c):「复次,行缘无明,由无明力。如契经说:「非理作意,由痴生故,能引无明。」是故但说无明缘行。」

  (3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2(大正30,825c27-826b14):「若于诸根无护行者,由乐听闻不正法故,便生无明触所生起染污作意。即此作意增上力故,于当来世诸处生起,所有过患不如实知。不如实知彼过患故,便起希求;希求彼故,造作增长彼相应业;造作增长相应业故,于当来世六处生起,如是名为顺次道理。逆次第者,谓彼六处以业为因,业──爱为因,爱复用彼无明为因,无明复用不如正理作意为因,不正作意复用无明触为其因。又于此中,先所造业是现法受六处之因,现法造业是次生受六处之缘,或是后受六处由藉。爱等、业等,随其所应,当知亦尔。…」;卷10(大正30,324c-325a):「问: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,何因缘故,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?答:彼唯是不断因故,非杂染因故。所以者何?非不愚者起此作意。依杂染因说缘起教。无明自性是染污,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,故彼不能染污无明,然由无明力所染污。又生杂染,业、烦恼力之所熏发,业之初因谓初缘起。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。」(《瑜伽论记》卷3之下,大42,371a-b;《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汇编》(一),pp.312-313)

  (4)《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》卷12(大正11,807a):「云何是因?云何是缘?谓即一切众生诸杂染中,不如理作意是因,无明是缘。」

  (5)《佛说未曾有正法经》卷3(大正15,437a7-9):「王复问言:世尊!我身见者,何为根本?佛言:无明为根本。又问:即此无明,孰为根本?佛答曰:不如理作意是为根本。」

  172 万金川《龙树的语言概念》,p.144:「戏论」(prapaJca)之语义:(1)言语的过度扩张。(梵文语义)(2)认识上主观因素的进入。(共通于梵巴文献)(3)对真实(tattva)的诸种言说与理论。(4)也有就前列三者而称其为「障碍」的意思──巴利语源及其用例。

  173(1)《中论》〈观法品第十八〉第五颂(大正30,23c):「业烦恼灭故,名之为解脱,业烦恼非实,入空戏论灭。」

  (2)印顺导师《中观论颂讲记》,p.330-331:「有情有老病死的现象,是由诸业所感的;诸业是由烦恼所引起的。所以,「业烦恼灭」了,即能截断生死的源流,「名之为解脱」。解脱,不但是未来生死的不起。现实的有情,如能离去系缚,能现证寂灭的不生,这也就是解脱。一般说了生死,不是到没有生死时,才叫了脱;是说一旦体悟空性,不再为烦恼所系缚,现身即得无累的解脱。解脱是现实所能经验得的;否则,现生不知,一味的寄托在未来,解脱也就够渺茫了!为什么烦恼业可灭而得解脱呢?因为,「业」与「烦恼」,本是「非实」,无自性的。不过因妄执自性,起种种戏论分别而幻成的。如烦恼业有实自性,不从缘起,那就绝对能不灭,也就不能解脱。好在是无实自性的,所以离去造成烦恼业的因缘,即悟「入空」性,一切的「戏论」都「灭」了。戏论息灭,烦恼就不起;毕故不造新,即能得真正的解脱。戏论虽多,主要的有两种:爱戏论,是财物、色欲的贪恋;见戏论,是思想的固执。通达了无实自性,这一切就都不起了!梵文及藏文,后一颂的初二句,束为一句;次二句开为三句。是:『业惑尽解脱;业惑从分别,分别从戏论,因空而得灭』。语句虽不同,意思是一样的。就是:烦恼、业是从虚妄分别起的;虚妄分别,是从无我现我,无法现法的自性戏论而生的;要灭除这些,须悟入空性。悟入了空性,就灭戏论;戏论灭,虚妄分别灭;虚妄分别灭,烦恼灭;烦恼灭业灭;业灭生死灭;生死灭就得解脱了。」

  174 参见印顺导师《中观今论》,p.60- p.63;《空之探究》,p.218- p.233。

  175(1)《杂阿含经》卷10(262经)(大正2,66c25-67a8):「尔时、阿难语阐陀言:「我亲从佛闻,教摩诃迦旃延言:世人颠倒,依于二边,若有、若无。世人取诸境界,心便计着。迦旃延!若不受,不取,不住,不计于我,此苦生时生、灭时灭。迦旃延!于此不疑、不惑,不由于他而能自知,是名正见如来所说。所以者何?迦旃延!如实正观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