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看,只有『約定俗成』的意思而並無『言語』的意思,因此若視vyavahAra一詞有『言語』的意思,則多少是基于把此語視同其巴利文的語形vohAra來看,而這是一種語言之間的訛化現象,由是而形成了所謂『佛教混合梵文』。」同書p.159-p.160:「龍樹如何理解vyavahAra一詞,這一點我們並不十分清楚,但從注解的家觀點來看,我們可以看到二種解釋,我個人是比較采取vohAra一詞的詞義來理解龍樹的vyavahAra之義,也就是不依靠言語,不論是世俗『谛』的言說或第一義『谛』的言說,我們便無法對第一義有任何的講論。」
164 萬金川著《中觀思想講錄》p.163:「月稱從詞源學的觀點來分析saMvRti(世俗)一詞,並給予了它叁佪意思:(一)障真實性,遮蔽真實的東西;(二)互爲依事,相互依靠的事物;(叁)指世間言說的意思。此中,第一個意思是來自于把這個詞看成是由√vR這個動詞派生出來的,√vR是『覆蓋』或『遮蔽』(cover)之義,saM是完全的意思,因此所謂saMvRti便有『完全覆蓋』之義。」
165(1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2(大正8,230b-c):「爾時,佛告慧命須菩提:汝當教諸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。......爾時,慧命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所說菩薩、菩薩字,何等法名菩薩?世尊!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,雲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?」
(2)《大智度論》卷41(大正25,358a4-c8):「須菩提大明菩薩尊貴,佛亦然可。令須菩提欲于實相法中說,是故言:一切法中求菩薩不可得。菩薩不可得故,字亦不可得。菩薩、菩薩字不可得故,般若波羅蜜亦不可得。是叁事不可得故,我雲何當教菩薩般若波羅蜜。問曰:佛命須菩提爲諸菩薩說般若,而須菩提言無菩薩,與佛相反,佛何以同之?答曰:有二種說:一者、著心說;二者、不著心說。今須菩提以不著心說空,佛不诃之!複次,須菩提常行空叁昧,知諸法空。故佛告須菩提:爲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。而菩薩畢竟空,是故須菩提驚言:雲何名菩薩?佛即述成,菩薩如是從發心已來,乃至佛道,皆畢竟空故不可得,若如是教者,是即教菩薩般若波羅蜜。......是中佛說譬喻:如五衆和合故名爲我,實我不可得,衆生乃至知者、見者,皆是五衆因緣和合生假名法。是諸法實不生不滅,世間但用名字說。菩薩、菩薩字、般若波羅蜜亦如是,皆是因緣和合假名法。......菩薩應如是學叁種波羅聶提。五衆等法,是名法波羅聶提。五衆因緣和合故名爲衆生,諸骨和合故名爲頭骨。如根、莖、枝、葉和合故名爲樹,是名受波羅聶提。用是名字,取二法相,說是二種,是爲名字波羅聶提。複次,衆微塵法和合故,有粗法生;如微塵和合故有粗色,是名法波羅聶提。從法有法故。是粗法和合有名字生;如能照、能燒,有火名字生;名色有故爲人,名色是法,人是假名,是爲受波羅聶提;取色取名,故名爲受。多名字邊,更有名字,如梁、椽、瓦等名字邊,更有屋名字生;如樹枝、樹葉名字邊,有樹名生,是爲名字波羅聶提。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,到受波羅聶提;次破受波羅聶提,到法波羅聶提;破法波羅聶提,到諸法實相中。諸法實相,即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。」
(3)印順導師:《空之探究》,p.233-p.242;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,p.130-p.131。
166 《大智度論》卷41〈釋叁假品第7〉(大正25,358c)。
167 眚〔ㄕㄥˇ〕:眼睛生翳。《說文
目部》:“眚,目病生翳也。”(《漢語大詞典(七)》,p.1196)
168 翳:目疾引起的障膜。玄應 《一切經音義》卷十八引《叁蒼》:“翳,目病也。”(《漢語大詞典(九)》,p.676)
169(1)《大智度論》卷6(大正25,105b28-c2):「問曰:若諸法十譬喻皆空無異者,何以但以十事爲喻,不以山河石壁等爲喻?答曰:諸法雖空而有分別,有難解空,有易解空。今以易解空喻難解空。」
(2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1(大正8,217a21-23);《大智度論》卷6(大正25,101c-105c)。
九喻:如星(tArakA)、翳(timira)、燈(dIpas)、幻(mAyA)、露(avaZyAya)、泡(budbuda)、夢(svpna)、電(vidyut)、雲(abhra)。
十喻:如幻、如焰、如水中月、如虛空、如響、如犍闼婆城、如夢、如影、如鏡中像、如化。
170 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》,p.154:「苦生由業集,業集複由惑,發業與潤生,緣會感苦果。」
171(1)《雜阿含經》卷13(334經)(大正2,92b21-c11):「…無明有因、有緣、有縛,何等無明因、無明緣、無明縛?謂無明,不正思惟因、不正思惟緣、不正思惟縛。不正思惟有因、有緣、有縛,何等不正思惟因、不正思惟緣、不正思惟縛?謂緣眼、色,生不正思惟,生于癡。緣眼、色,生不正思惟,生于癡,彼癡者是無明,癡求欲名爲愛,愛所作名爲業。如是比丘!不正思惟因無明,無明因愛,愛因爲業,業因爲眼。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亦如是說,是名有因有緣有縛法經。」
(2)《大毗婆沙論》卷24(大正27,121c):「無明因者,謂不如理作意。」;卷23(大正27,119c):「複次,行緣無明,由無明力。如契經說:「非理作意,由癡生故,能引無明。」是故但說無明緣行。」
(3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2(大正30,825c27-826b14):「若于諸根無護行者,由樂聽聞不正法故,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汙作意。即此作意增上力故,于當來世諸處生起,所有過患不如實知。不如實知彼過患故,便起希求;希求彼故,造作增長彼相應業;造作增長相應業故,于當來世六處生起,如是名爲順次道理。逆次第者,謂彼六處以業爲因,業──愛爲因,愛複用彼無明爲因,無明複用不如正理作意爲因,不正作意複用無明觸爲其因。又于此中,先所造業是現法受六處之因,現法造業是次生受六處之緣,或是後受六處由藉。愛等、業等,隨其所應,當知亦爾。…」;卷10(大正30,324c-325a):「問:若說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爲因,何因緣故,于緣起教中不先說耶?答:彼唯是不斷因故,非雜染因故。所以者何?非不愚者起此作意。依雜染因說緣起教。無明自性是染汙,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汙,故彼不能染汙無明,然由無明力所染汙。又生雜染,業、煩惱力之所熏發,業之初因謂初緣起。是故不說不如理作意。」(《瑜伽論記》卷3之下,大42,371a-b;《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彙編》(一),pp.312-313)
(4)《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》卷12(大正11,807a):「雲何是因?雲何是緣?謂即一切衆生諸雜染中,不如理作意是因,無明是緣。」
(5)《佛說未曾有正法經》卷3(大正15,437a7-9):「王複問言:世尊!我身見者,何爲根本?佛言:無明爲根本。又問:即此無明,孰爲根本?佛答曰:不如理作意是爲根本。」
172 萬金川《龍樹的語言概念》,p.144:「戲論」(prapaJca)之語義:(1)言語的過度擴張。(梵文語義)(2)認識上主觀因素的進入。(共通于梵巴文獻)(3)對真實(tattva)的諸種言說與理論。(4)也有就前列叁者而稱其爲「障礙」的意思──巴利語源及其用例。
173(1)《中論》〈觀法品第十八〉第五頌(大正30,23c):「業煩惱滅故,名之爲解脫,業煩惱非實,入空戲論滅。」
(2)印順導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,p.330-331:「有情有老病死的現象,是由諸業所感的;諸業是由煩惱所引起的。所以,「業煩惱滅」了,即能截斷生死的源流,「名之爲解脫」。解脫,不但是未來生死的不起。現實的有情,如能離去系縛,能現證寂滅的不生,這也就是解脫。一般說了生死,不是到沒有生死時,才叫了脫;是說一旦體悟空性,不再爲煩惱所系縛,現身即得無累的解脫。解脫是現實所能經驗得的;否則,現生不知,一味的寄托在未來,解脫也就夠渺茫了!爲什麼煩惱業可滅而得解脫呢?因爲,「業」與「煩惱」,本是「非實」,無自性的。不過因妄執自性,起種種戲論分別而幻成的。如煩惱業有實自性,不從緣起,那就絕對能不滅,也就不能解脫。好在是無實自性的,所以離去造成煩惱業的因緣,即悟「入空」性,一切的「戲論」都「滅」了。戲論息滅,煩惱就不起;畢故不造新,即能得真正的解脫。戲論雖多,主要的有兩種:愛戲論,是財物、色欲的貪戀;見戲論,是思想的固執。通達了無實自性,這一切就都不起了!梵文及藏文,後一頌的初二句,束爲一句;次二句開爲叁句。是:『業惑盡解脫;業惑從分別,分別從戲論,因空而得滅』。語句雖不同,意思是一樣的。就是:煩惱、業是從虛妄分別起的;虛妄分別,是從無我現我,無法現法的自性戲論而生的;要滅除這些,須悟入空性。悟入了空性,就滅戲論;戲論滅,虛妄分別滅;虛妄分別滅,煩惱滅;煩惱滅業滅;業滅生死滅;生死滅就得解脫了。」
174 參見印順導師《中觀今論》,p.60- p.63;《空之探究》,p.218- p.233。
175(1)《雜阿含經》卷10(262經)(大正2,66c25-67a8):「爾時、阿難語闡陀言:「我親從佛聞,教摩诃迦旃延言:世人顛倒,依于二邊,若有、若無。世人取諸境界,心便計著。迦旃延!若不受,不取,不住,不計于我,此苦生時生、滅時滅。迦旃延!于此不疑、不惑,不由于他而能自知,是名正見如來所說。所以者何?迦旃延!如實正觀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