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知善不善法。……。」
112 《解深密经》卷3(大正16,698b):「世尊!云何心一境性?善男子!谓通达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识,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。」
113 《解深密经》卷3(大正16,698a):「内心相续作意思惟,如是正行多安住故,起身轻安及心轻安,是名奢摩他。」
114(1)印顺导师《空之探究》p.11-12:「定与慧,要修习而成。分别的说:修止──奢摩他可以得定,修观──毗钵舍那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处,观是事理的观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但不是互不相关,而是相互助成的,如《杂阿含经》卷17(大正2,118b)说:「修习于止,终成于观;修习观已,亦成于止。谓圣弟子止观俱修,得诸解脱界」。依经说,有先修止而后成观的,有先修观而后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观双修,才能得(浅深不等的)种种解脱界。《增支部》分为四类:一、修止而后修观;二、修观而后修止;三、止观俱修;四、掉举心重的,在止观中特重于修止。(《增支部》「四集」,日译南传18册,p.276;《杂阿含经》卷21,大正2,146c-147a)这可见,止与观,定与慧,可以约修持方法而分别说明,而在修持上,有着相成的不可或缺的关系。所以《大毗婆沙论》引《法句》说:「慧阙无静虑(禅),静虑阙无慧;是二具足者,去涅槃不远。」(卷134,大正27,693b)」
(2)另参见:南传《法句经》372偈,Dhammapada,p.53(《小部经典一》《法句经》〈比丘品〉(日译南传23,p.75);《小部经典一》《法句经》〈比丘品〉(汉译南传26,p.51):「无慧者无定,无定者无慧。具定与智慧,实彼近涅槃。」
(3)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卷14,p.344-346。
(4)《藏要》卷7,p.976-977:「问曰:经中所说以止修心,依观得解脱;以观修心,依止得解脱,是事云何?答曰:行者若因禅定生缘灭智,是名以止修心,依观得解脱;若以散心分别阴界入等,因此得缘灭止,是名以观修心,依止得解脱。若得念处等达分摄心,则俱修止观。」
(5)觉音所编的《增支部》注释书──《满足希求》,对第二类方法加以如此的注解:「在第十经中的「以止为先」:令止为先、先行之后......。「以观为先」的意思是:令观为先,先行之后,修习止。本已得观者住于观之后,令定生起。」(Mp vol. 2, p.346(CSCD))
(6)十二世纪的舍利弗所编的《增支部复注》──《真义宝函》,提供了更详尽的说明:「在第十经里的「修习以止为先的观」,此就止乘者而说。因为他先令近行定或安止定生起,这是止。他观察它〔译按:指近行或安止定〕及与它相应的法为无常等,这是观。如是,先是止,后是观。因此说「修习以止为先的观」。「修习以观为先的止」:此就观乘者而被说。他未得上述的定,而观五取蕴为无常等。」(Mp-
vol. 2, p.344(CSCD))
115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》(亦名《佛遗教经》)(大正12,1111a):「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。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犯人苗稼。若纵五根,非唯五欲,将无崖畔,不可制也。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将当牵人坠于坑陷。如被劫害,苦止一世。五根贼祸,殃及累世。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制而不随,持之如贼,不令纵逸。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此五根者,心为其主。是故汝等当好制心。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、恶兽、怨贼。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譬如有人,手执蜜器,动转轻躁,但观于蜜,不见深坑。譬如狂象无钩,猿猴得树,腾跃跳踯,难可禁制。当急挫之,无令放逸。纵此心者,丧人善事。制之一处,无事不办。是故比丘!当勤精进,折伏其心。」
116(1)《大智度论》卷47(大正25,400a5-8):「如佛说有四修定:一者、修是三昧,得现在欢喜乐;二者、修定得知见,见众生生死;三者、修定得智慧分别;四者、修定得漏尽。」
(2)《俱舍论》卷28(大正29,150a16-18):「《契经》复说四修等持:一为住现法乐,二为得胜知见,三为得分别慧,四为诸漏永尽修三摩地。」
(3)《法蕴足论》卷8〈修定品第14〉(大正28,489b-491b)。
(4)印顺导师《修定──修心与唯心.秘密乘》,p.11-19:「
1、得现法乐住:「现法乐」是现生的,不是来生的。修习禅定者,能得到现生的禅定乐,不但是心的明净、轻安,身体也随定而得轻安。
2、得殊胜知见:得胜知见,又可分三类:
(A)修光明想:在修定中,如修光明想,能依光明相而见天(神)的形色,与天共会、谈论,进而知道天的姓名,苦乐,食,及天的寿命等。修光明想成就的,能见天人,生于光天、净天。
〔光天:二禅天有三天:少光天、无量光天、光音天(极光天)〕
〔净天:三禅天有三天:少净天、无量净天、遍净天〕
(B)修净想:也就是「净观」,如「白骨观」,或如「十遍处」中的「前八遍处」──地遍处,水,火,风,青,黄,赤,白遍处,都是净观。如地遍处是观大地的平正净洁,没有山陵溪流;清净平坦,一望无际的大地,于定心中现前。水,火,风,也都是清净的。观青色如金精山,黄色如瞻婆花,赤色如赤莲花,白色如白雪,都是清净光显的。净观是观外色的清净,近于清净的器世间。光明想与净色的观想,是胜解作意(假想观),而不是真实观。是对于定心的增强,烦恼的对治,而不是引向解脱的胜义观慧。如专在色相──有情(佛也在内)与国土作观,定境中的禅心明净,色相庄严,与禅定的「现法乐」相结合,不但远离解脱,更可能与见神见鬼的低级信仰合流。
(C)发神通:天眼通,天耳通,他心通,宿命通,神境通等五通。
3、为得分别慧:修学禅慧的,依佛法说,要从日常生活中去学。深入禅定而定心明净的,出定以后,有定力的余势相随,似乎在定中一样,这才能语默动静,往来出入,触处历历分明,不妨说语默动静都是禅了。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;在初学进修中,这就是「守护根门」、「饮食知量」、「觉寤瑜伽」、「正知而住」的「正知而住」了,如《瑜伽师地论》(大正30,414a-417a)说。
4、为得漏永尽:生死的根源是烦恼,所以只有净除一切烦恼,才能证无学,得究竟的解脱。」
117 修定之前方便:
(1)《成佛之道》p.192-199:「密护于根门(守护六根);饮食知节量;勤修寤瑜伽;依正知而住;知足;心远离。」(参见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3-24,大正30,406b-417a)
(2)《成佛之道》p.199-202:「离五欲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)。弃五盖:欲贪盖修不净想;瞋恚盖修慈悲想;惛沉睡眠盖修光明想;掉举恶作盖修止息想;疑盖修缘起想。」
(3)《天台小止观》二十五方便:「具五缘:持戒清净、衣食具足、闲居静处、息诸缘务、得善知识。呵五欲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。弃五盖:贪欲盖、瞋恚盖、睡眠盖、掉悔盖、疑盖。调五事:调节饮食、调节睡眠、调身、调气息、调心。行五法:欲、精进、念、巧慧、一心。」(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,大正46,462c-466c;《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》卷2,大正46,484a-490c)
(4)《大智度论》卷17之十五方便:「呵五欲、弃五盖、行五法。」
(5)有关修定之前方便,另参见:《瑜伽师地论》卷22-卷25(大正30,401c-423b);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卷14:福智之声出版社,民国78年,p.346-347;佛教书局,民国70年,p.379-380。
118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卷14-15,p.349-375;世亲《辩中边论》卷中(大正31,471b-c)。
119 泄沓(ㄊㄚˋ):弛缓;懈怠。(《汉语大辞典(五)》,p.1049)
120(1)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p.349-350:「若不能灭不乐修定,乐定障品所有懈怠,初即于定不令趣入,纵一获得亦不能相续,速当退失,故灭懈怠为初切要;若能获得身心轻安,喜乐增广,昼夜行善能无疲厌,懈怠尽除。然生轻安,须于能生轻安之因妙三摩地恒发精进。然生精进,须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;欲乐之因,须由观见正定功德生坚信心──故应先思正定功德,数修信心。此等次第修者,观之极显决定,故应认为最胜宗要。《辨中边论》云:「即所依、能依及所因能果」。所依谓欲勤所依故,能依谓勤或名精进,欲因谓信深忍功德,勤果谓轻安。此中所修正定功德,谓由获得奢摩他已,现法乐住,身心喜乐及由获得身心轻安,于善所缘心如欲转。又由息灭于颠倒境散乱无主,则诸恶行皆不得生,随所修善皆有强力。又止为依能引神通变化等德。尤由依止能生通达如所有性毗钵舍那,速疾能断生死根本。若能思惟此诸功德,则于修定增长勇悍,生勇悍故恒乐修定,极易获得胜三摩地,得已不失,能数修习。」
(2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95(大正30,843c):「复次,于四圣谛未入现观,能入现观,当知略有四种瑜伽,谓为证得所未得法,净信增上,发生厚欲;厚欲增上,精进炽然;炽然精进,有善方便。言「净信」者,谓正信解。所言「欲」者,谓欲所得。「精进」,如前略有五种:有势、有勤,有勇,坚猛,不舍其轭。「善方便」者,谓为修习不放逸故。无忘失相,说名为「念」。于诸放逸所有过患了别智相,说名「正知」。此二所摄,名「不放逸」;于诸染法防守心故,常能修习诸善法故。」
121 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p.350-365。
122 《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