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3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善不善法。……。」

  112 《解深密經》卷3(大正16,698b):「世尊!雲何心一境性?善男子!謂通達叁摩地所雲影像唯是其識,或通達此已複思惟如性。」

  113 《解深密經》卷3(大正16,698a):「內心相續作意思惟,如是正行多安住故,起身輕安及心輕安,是名奢摩他。」

  114(1)印順導師《空之探究》p.11-12:「定與慧,要修習而成。分別的說:修止──奢摩他可以得定,修觀──毗缽舍那可以成慧。止是住心于一處,觀是事理的觀察,在修持上,方法是不相同的。但不是互不相關,而是相互助成的,如《雜阿含經》卷17(大正2,118b)說:「修習于止,終成于觀;修習觀已,亦成于止。謂聖弟子止觀俱修,得諸解脫界」。依經說,有先修止而後成觀的,有先修觀而後成止的。一定要止觀雙修,才能得(淺深不等的)種種解脫界。《增支部》分爲四類:一、修止而後修觀;二、修觀而後修止;叁、止觀俱修;四、掉舉心重的,在止觀中特重于修止。(《增支部》「四集」,日譯南傳18冊,p.276;《雜阿含經》卷21,大正2,146c-147a)這可見,止與觀,定與慧,可以約修持方法而分別說明,而在修持上,有著相成的不可或缺的關系。所以《大毗婆沙論》引《法句》說:「慧阙無靜慮(禅),靜慮阙無慧;是二具足者,去涅槃不遠。」(卷134,大正27,693b)」

  (2)另參見:南傳《法句經》372偈,Dhammapada,p.53(《小部經典一》《法句經》〈比丘品〉(日譯南傳23,p.75);《小部經典一》《法句經》〈比丘品〉(漢譯南傳26,p.51):「無慧者無定,無定者無慧。具定與智慧,實彼近涅槃。」

  (3)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14,p.344-346。

  (4)《藏要》卷7,p.976-977:「問曰:經中所說以止修心,依觀得解脫;以觀修心,依止得解脫,是事雲何?答曰:行者若因禅定生緣滅智,是名以止修心,依觀得解脫;若以散心分別陰界入等,因此得緣滅止,是名以觀修心,依止得解脫。若得念處等達分攝心,則俱修止觀。」

  (5)覺音所編的《增支部》注釋書──《滿足希求》,對第二類方法加以如此的注解:「在第十經中的「以止爲先」:令止爲先、先行之後......。「以觀爲先」的意思是:令觀爲先,先行之後,修習止。本已得觀者住于觀之後,令定生起。」(Mp vol. 2, p.346(CSCD))

  (6)十二世紀的舍利弗所編的《增支部複注》──《真義寶函》,提供了更詳盡的說明:「在第十經裏的「修習以止爲先的觀」,此就止乘者而說。因爲他先令近行定或安止定生起,這是止。他觀察它〔譯按:指近行或安止定〕及與它相應的法爲無常等,這是觀。如是,先是止,後是觀。因此說「修習以止爲先的觀」。「修習以觀爲先的止」:此就觀乘者而被說。他未得上述的定,而觀五取蘊爲無常等。」(Mp-

   vol. 2, p.344(CSCD))

  115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》(亦名《佛遺教經》)(大正12,1111a):「汝等比丘,已能住戒。當製五根,勿令放逸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犯人苗稼。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崖畔,不可製也。亦如惡馬,不以辔製,將當牽人墜于坑陷。如被劫害,苦止一世。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。爲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製而不隨,持之如賊,不令縱逸。假令縱之,皆亦不久見其磨滅。此五根者,心爲其主。是故汝等當好製心。心之可畏,甚于毒蛇、惡獸、怨賊。大火越逸,未足喻也。譬如有人,手執蜜器,動轉輕躁,但觀于蜜,不見深坑。譬如狂象無鈎,猿猴得樹,騰躍跳踯,難可禁製。當急挫之,無令放逸。縱此心者,喪人善事。製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是故比丘!當勤精進,折伏其心。」

  116(1)《大智度論》卷47(大正25,400a5-8):「如佛說有四修定:一者、修是叁昧,得現在歡喜樂;二者、修定得知見,見衆生生死;叁者、修定得智慧分別;四者、修定得漏盡。」

  (2)《俱舍論》卷28(大正29,150a16-18):「《契經》複說四修等持:一爲住現法樂,二爲得勝知見,叁爲得分別慧,四爲諸漏永盡修叁摩地。」

  (3)《法蘊足論》卷8〈修定品第14〉(大正28,489b-491b)。

  (4)印順導師《修定──修心與唯心.秘密乘》,p.11-19:「

  1、得現法樂住:「現法樂」是現生的,不是來生的。修習禅定者,能得到現生的禅定樂,不但是心的明淨、輕安,身體也隨定而得輕安。

  2、得殊勝知見:得勝知見,又可分叁類:

  (A)修光明想:在修定中,如修光明想,能依光明相而見天(神)的形色,與天共會、談論,進而知道天的姓名,苦樂,食,及天的壽命等。修光明想成就的,能見天人,生于光天、淨天。

  〔光天:二禅天有叁天:少光天、無量光天、光音天(極光天)〕

  〔淨天:叁禅天有叁天:少淨天、無量淨天、遍淨天〕

  (B)修淨想:也就是「淨觀」,如「白骨觀」,或如「十遍處」中的「前八遍處」──地遍處,水,火,風,青,黃,赤,白遍處,都是淨觀。如地遍處是觀大地的平正淨潔,沒有山陵溪流;清淨平坦,一望無際的大地,于定心中現前。水,火,風,也都是清淨的。觀青色如金精山,黃色如瞻婆花,赤色如赤蓮花,白色如白雪,都是清淨光顯的。淨觀是觀外色的清淨,近于清淨的器世間。光明想與淨色的觀想,是勝解作意(假想觀),而不是真實觀。是對于定心的增強,煩惱的對治,而不是引向解脫的勝義觀慧。如專在色相──有情(佛也在內)與國土作觀,定境中的禅心明淨,色相莊嚴,與禅定的「現法樂」相結合,不但遠離解脫,更可能與見神見鬼的低級信仰合流。

  (C)發神通:天眼通,天耳通,他心通,宿命通,神境通等五通。

  3、爲得分別慧:修學禅慧的,依佛法說,要從日常生活中去學。深入禅定而定心明淨的,出定以後,有定力的余勢相隨,似乎在定中一樣,這才能語默動靜,往來出入,觸處曆曆分明,不妨說語默動靜都是禅了。這是修定者所要得到的;在初學進修中,這就是「守護根門」、「飲食知量」、「覺寤瑜伽」、「正知而住」的「正知而住」了,如《瑜伽師地論》(大正30,414a-417a)說。

  4、爲得漏永盡:生死的根源是煩惱,所以只有淨除一切煩惱,才能證無學,得究竟的解脫。」

  117 修定之前方便:

  (1)《成佛之道》p.192-199:「密護于根門(守護六根);飲食知節量;勤修寤瑜伽;依正知而住;知足;心遠離。」(參見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3-24,大正30,406b-417a)

  (2)《成佛之道》p.199-202:「離五欲(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)。棄五蓋:欲貪蓋修不淨想;瞋恚蓋修慈悲想;惛沈睡眠蓋修光明想;掉舉惡作蓋修止息想;疑蓋修緣起想。」

  (3)《天臺小止觀》二十五方便:「具五緣:持戒清淨、衣食具足、閑居靜處、息諸緣務、得善知識。呵五欲: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。棄五蓋:貪欲蓋、瞋恚蓋、睡眠蓋、掉悔蓋、疑蓋。調五事:調節飲食、調節睡眠、調身、調氣息、調心。行五法:欲、精進、念、巧慧、一心。」(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》,大正46,462c-466c;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卷2,大正46,484a-490c)

  (4)《大智度論》卷17之十五方便:「呵五欲、棄五蓋、行五法。」

  (5)有關修定之前方便,另參見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22-卷25(大正30,401c-423b);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14:福智之聲出版社,民國78年,p.346-347;佛教書局,民國70年,p.379-380。

  118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卷14-15,p.349-375;世親《辯中邊論》卷中(大正31,471b-c)。

  119 泄沓(ㄊㄚˋ):弛緩;懈怠。(《漢語大辭典(五)》,p.1049)

  120(1)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p.349-350:「若不能滅不樂修定,樂定障品所有懈怠,初即于定不令趣入,縱一獲得亦不能相續,速當退失,故滅懈怠爲初切要;若能獲得身心輕安,喜樂增廣,晝夜行善能無疲厭,懈怠盡除。然生輕安,須于能生輕安之因妙叁摩地恒發精進。然生精進,須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;欲樂之因,須由觀見正定功德生堅信心──故應先思正定功德,數修信心。此等次第修者,觀之極顯決定,故應認爲最勝宗要。《辨中邊論》雲:「即所依、能依及所因能果」。所依謂欲勤所依故,能依謂勤或名精進,欲因謂信深忍功德,勤果謂輕安。此中所修正定功德,謂由獲得奢摩他已,現法樂住,身心喜樂及由獲得身心輕安,于善所緣心如欲轉。又由息滅于顛倒境散亂無主,則諸惡行皆不得生,隨所修善皆有強力。又止爲依能引神通變化等德。尤由依止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毗缽舍那,速疾能斷生死根本。若能思惟此諸功德,則于修定增長勇悍,生勇悍故恒樂修定,極易獲得勝叁摩地,得已不失,能數修習。」

  (2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95(大正30,843c):「複次,于四聖谛未入現觀,能入現觀,當知略有四種瑜伽,謂爲證得所未得法,淨信增上,發生厚欲;厚欲增上,精進熾然;熾然精進,有善方便。言「淨信」者,謂正信解。所言「欲」者,謂欲所得。「精進」,如前略有五種:有勢、有勤,有勇,堅猛,不舍其轭。「善方便」者,謂爲修習不放逸故。無忘失相,說名爲「念」。于諸放逸所有過患了別智相,說名「正知」。此二所攝,名「不放逸」;于諸染法防守心故,常能修習諸善法故。」

  121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p.350-365。

  122 《…
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