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4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29-198a2)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方便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。」

  317 观法之过程:初习业位,已熟修位,超作意位等三位。

  318 《维摩经》卷上(大正14,539c)。

  319 瓯(ㄡ)脱:指两国分界的缓冲地带。《中法兵事本末》:“如彼提及,须由我措置,分界应于关外空地,作为瓯脱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五)》,p.294)

  320(1)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下(大正31,146a-b):「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?有五补特伽罗,经三无数大劫:谓胜解行补特伽罗,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。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,及有相行、无相行补特伽罗,于前六地及第七地,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。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,从此已上至第十地,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。此中有颂:清净增上力,坚固心升进,名菩萨初修,无数三大劫。」

  (2)《摄大乘论释》卷11(大正31,229b14-c24):「论曰:有五种人,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......。何者为五人?行愿行地人,满一阿僧祇劫。行清净意行人、行有相行人、行无相行人,于六地乃至七地,满第二阿僧祇劫。从此后无功用行人,乃至十地,满第三阿僧祇劫。…」

  321(1)《十地经》说菩萨进入第八地,欲入涅槃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(大正10,199a1-c11)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(六十华严)卷26〈十地品地22之4〉(大正9,564b7-565a11)。《十住经》卷3(大正10,520c10-521b9)。《大智度论》大正25:(卷10,132a18-b13);(卷29,272a);(卷48,405c-406a);(卷50,418a)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说七地得无生法忍:大正25:(卷10,132a18-b13);(卷29,272a);(卷48,405c-406a);(卷50,418a)。

  322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(大正10,201a12-14)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愿波罗蜜增上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八不动地。」

  323(1)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6(大正8,259b11-13);《大智度论》卷50(大正25,416c21-23)。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50(大正25,418b17-24):「入如幻三昧者,如幻人一处住所作幻事遍满世界,所谓四种兵众、宫殿、城郭、饮食、歌舞、杀活、忧苦等。菩萨亦如是,住是三昧中,能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,先行布施等充满众生,次说法教化破坏三恶道,然后安立众生于三乘,一切所可利益之事无不成就,是菩萨心不动,亦不取心相。」

  324 参阅《大智度论》卷25(大正25,246a22-b13);(大正25,246b25-247a12)。

  325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(大正10,204a2-4)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力波罗蜜最胜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九善慧地。」

  326 加冕:1.着冠。2.某些国家的君主即位时所举行的仪式,把王冠加在君主头上。(《汉语大词典(二)》,p.772)。

  327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9〈十地品第26之6〉(大正10,204a2-4)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智波罗蜜最为增上,余波罗蜜非不修行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。」

  328 滂沛:雨大貌。(《汉语大词典(六)》,p.34)。

  329 卉:1.草的总称。2.有时也泛称草木。(《汉语大词典(一)》,p.848)。

  330 艹(ㄘㄠˇ):同“草”。(《汉语大词典(九)》,p.270)。

  331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27(大正9,573b)。

  332《大乘起信论》(大正32,581a29-b9):「菩萨于一念顷,能至十方无余世界,供养诸佛,请转*轮,唯为开导利益众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速成正觉,以为怯弱众生故。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祗劫当成佛道,以为懈慢众生故。能示如是无数方便,不可思议。而实菩萨种性根等,发心则等,所证亦等,无有超过之法。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,但随众生世界不同,所见所闻,根欲性异,故示所行亦有差别。」

  333《大智度论》卷4(大正25,92b7-9):「佛言无量阿僧祇作功德欲度众生,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?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。」

  334 参见《不必定入定入印经》(大正15,699c)。另参见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与开展》,p.658-661;p.704-712。

  335《大智度论》卷4(大正25,88a)。

  336 菩萨位 = 菩萨正性离生。参见《大智度论》卷27(大正25,262a17-b17):「菩萨位者,无生法忍是。得此法忍,观一切世间空心,心无所着,住诸法实相中,不复染世间。复次,般舟般三昧,是菩萨位。得是般舟般三昧,悉见现在十方诸佛,从诸佛闻法,断诸疑网;是时菩萨心不动摇,是名菩萨位。复次,菩萨位者,具足六波罗蜜,生方便智,于诸法实相亦不住;自知自证,不随他语,若魔作佛形来,心亦不惑。复次,入菩萨法位力故,得名阿鞞跋致菩萨。复次,菩萨摩诃萨入是法位中,不复堕凡夫数,名为得道人: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,不能令动;闭三恶趣门,堕诸菩萨数中,初生菩萨家,智慧清净成就。复次,住顶不堕,是名菩萨法位,如〈学品〉中说。上位菩萨不堕恶趣,不生下贱家,不堕声闻、辟支佛地,亦不从顶堕。问曰:云何为顶堕?答曰:如须菩提语舍利弗:若菩萨摩诃萨,无方便心行六波罗蜜,入空、无相、无作中,不能上菩萨位,亦不堕声闻、辟支佛地;爱着诸功德法,于五众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取相心着:言是道非道,是应行是不应行;如是等取相分别,是菩萨顶堕。何等是住顶?如上所说诸法爱断,于爱法亦复不取,如住顶义中说。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,内空中不见外空,外空中不见内空,不空中不见内外空,内外空中不见外空,乃至无法有法空,亦如是。复次,上位菩萨得无等等心,亦不自高,知心相真空,诸有无等戏论灭。」

  337《大智度论》卷35(大正25,342c12-13)。

  338《大智度论》卷35(大正25,342c13-14)。

  339《大智度论》卷35(大正25,342c22-23)。

  340 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2〈往生品第四〉(大正8,226a)。

  341《成唯识论》卷9(大正31,48c)︰「所知障者,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,见、疑、无明、爱、恚慢等,覆所知境,无颠倒性,能障菩提,名所知障。……此障但与不善、无记二心相应,论说无明唯通不善无记性故;痴、无痴等不相应故;烦恼障中,此障必有,彼定用此为所依。」

  342《阿毗昙毗婆沙论》卷37〈2 使揵度〉(大正28,277a21-23):「复次,若永断二种无知,谓染污、不染污,是名为佛。声闻、辟支佛,虽断染污无知,不断不染污者。」

  343 印顺导师《胜鬘经讲记》(p.155):「佛法本源于《阿含》毗尼,今略为叙述。总摄一切烦恼,为见一处及三界爱──四种,为佛法共义,大乘不共说有五种。然《阿含》及毗尼说:阿罗汉断烦恼,但有不断的,名为习气。此习气,即本经的住地。罗汉不断习气,辟支佛稍侵习气,唯有佛,烦恼习气一切断尽。二乘不断的习气,在声闻学派中,称为不染污无知。无知即无明的别名;习气,是极微细的无明,这与大乘的无明住地一致。龙树说:『声闻辟支佛习气,于菩萨为烦恼』。声闻学者,以为习气是不染污的,无碍于生死的;而在大乘学者看来,习气是微细的染污,还是要招感变易生死的。二乘不断,而唯佛断尽的无明,大乘学者说,菩萨在修行中,已分分渐除;佛究竟断尽无明。所以,或分无明为十一重,二十二愚等。大乘所说的无明住地,实为根本教典所固有的,不过与声闻学者解说不同。」

  344(1)《解深密经》卷4〈7 地波罗蜜多品〉(大正16,704b29-c2)。

  (2)演培法师的标点:「于如来地有二愚痴:一者、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;二者、极微细碍愚痴;及彼麁重为所对治。」(《解深密经语体释》,p.480)另外,其诠释佛地有二愚痴:一是最根本微细的所知障,二是烦恼障种。这二愚痴及彼粗重,为佛地所治之对象。(《解深密经语体释》,p.485)

  345(1)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下(大正31,148c):「果圆满转,谓永无障,一切相不显现,最清净真实显现,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。」

  (2)印顺导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p.473- p.475:「果圆满转:成佛时,永无烦恼、所知二障,一切义相不显现,而最清净真实的法界彻底显现。这最清净的真实,圆融无碍,能于一切相得大自在,无所不能。果圆满即是三德具足:永无有障,诸相不现,是断德;最清净法界真实性显现,是智德;于法自在广利众生是恩德。」

  346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372〈65 三渐次品〉(大正6,919b22-27):「我本修行菩萨行时,通达无上正等菩提,皆以无性为自性已,能用一念相应妙慧,证得无上正等菩提,如实觉知苦、集、灭、道圣谛都无所有,成就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四无碍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、十八佛不共法等无边功德。」

  347 印顺导师《药师经讲记》(p.45):「如来的正报(佛身)与依报(佛世界)。」

  348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卷2(大正16,408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