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29-198a2)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方便波羅蜜偏多,余非不行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七遠行地。」
317 觀法之過程:初習業位,已熟修位,超作意位等叁位。
318 《維摩經》卷上(大正14,539c)。
319 瓯(ㄡ)脫:指兩國分界的緩沖地帶。《中法兵事本末》:“如彼提及,須由我措置,分界應于關外空地,作爲瓯脫。”(《漢語大詞典(五)》,p.294)
320(1)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下(大正31,146a-b):「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?有五補特伽羅,經叁無數大劫:謂勝解行補特伽羅,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,及有相行、無相行補特伽羅,于前六地及第七地,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,從此已上至第十地,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。此中有頌:清淨增上力,堅固心升進,名菩薩初修,無數叁大劫。」
(2)《攝大乘論釋》卷11(大正31,229b14-c24):「論曰:有五種人,于叁阿僧祇劫修行圓滿......。何者爲五人?行願行地人,滿一阿僧祇劫。行清淨意行人、行有相行人、行無相行人,于六地乃至七地,滿第二阿僧祇劫。從此後無功用行人,乃至十地,滿第叁阿僧祇劫。…」
321(1)《十地經》說菩薩進入第八地,欲入涅槃: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(大正10,199a1-c11)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(六十華嚴)卷26〈十地品地22之4〉(大正9,564b7-565a11)。《十住經》卷3(大正10,520c10-521b9)。《大智度論》大正25:(卷10,132a18-b13);(卷29,272a);(卷48,405c-406a);(卷50,418a)。
(2)《大智度論》說七地得無生法忍:大正25:(卷10,132a18-b13);(卷29,272a);(卷48,405c-406a);(卷50,418a)。
322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(大正10,201a12-14)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願波羅蜜增上,余非不行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八不動地。」
323(1)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6(大正8,259b11-13);《大智度論》卷50(大正25,416c21-23)。
(2)《大智度論》卷50(大正25,418b17-24):「入如幻叁昧者,如幻人一處住所作幻事遍滿世界,所謂四種兵衆、宮殿、城郭、飲食、歌舞、殺活、憂苦等。菩薩亦如是,住是叁昧中,能于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,先行布施等充滿衆生,次說法教化破壞叁惡道,然後安立衆生于叁乘,一切所可利益之事無不成就,是菩薩心不動,亦不取心相。」
324 參閱《大智度論》卷25(大正25,246a22-b13);(大正25,246b25-247a12)。
325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8〈十地品第26之5〉(大正10,204a2-4)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力波羅蜜最勝,余非不行,但隨力隨分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九善慧地。」
326 加冕:1.著冠。2.某些國家的君主即位時所舉行的儀式,把王冠加在君主頭上。(《漢語大詞典(二)》,p.772)。
327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39〈十地品第26之6〉(大正10,204a2-4):「此菩薩,十波羅蜜中,智波羅蜜最爲增上,余波羅蜜非不修行。佛子!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十法雲地。」
328 滂沛:雨大貌。(《漢語大詞典(六)》,p.34)。
329 卉:1.草的總稱。2.有時也泛稱草木。(《漢語大詞典(一)》,p.848)。
330 艹(ㄘㄠˇ):同“草”。(《漢語大詞典(九)》,p.270)。
331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27(大正9,573b)。
332《大乘起信論》(大正32,581a29-b9):「菩薩于一念頃,能至十方無余世界,供養諸佛,請轉*輪,唯爲開導利益衆生,不依文字。或示超地速成正覺,以爲怯弱衆生故。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祗劫當成佛道,以爲懈慢衆生故。能示如是無數方便,不可思議。而實菩薩種性根等,發心則等,所證亦等,無有超過之法。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故,但隨衆生世界不同,所見所聞,根欲性異,故示所行亦有差別。」
333《大智度論》卷4(大正25,92b7-9):「佛言無量阿僧祇作功德欲度衆生,何以故言叁阿僧祇劫?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。」
334 參見《不必定入定入印經》(大正15,699c)。另參見印順導師《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》,p.658-661;p.704-712。
335《大智度論》卷4(大正25,88a)。
336 菩薩位 = 菩薩正性離生。參見《大智度論》卷27(大正25,262a17-b17):「菩薩位者,無生法忍是。得此法忍,觀一切世間空心,心無所著,住諸法實相中,不複染世間。複次,般舟般叁昧,是菩薩位。得是般舟般叁昧,悉見現在十方諸佛,從諸佛聞法,斷諸疑網;是時菩薩心不動搖,是名菩薩位。複次,菩薩位者,具足六波羅蜜,生方便智,于諸法實相亦不住;自知自證,不隨他語,若魔作佛形來,心亦不惑。複次,入菩薩法位力故,得名阿鞞跋致菩薩。複次,菩薩摩诃薩入是法位中,不複墮凡夫數,名爲得道人:一切世間事欲壞其心,不能令動;閉叁惡趣門,墮諸菩薩數中,初生菩薩家,智慧清淨成就。複次,住頂不墮,是名菩薩法位,如〈學品〉中說。上位菩薩不墮惡趣,不生下賤家,不墮聲聞、辟支佛地,亦不從頂墮。問曰:雲何爲頂墮?答曰:如須菩提語舍利弗:若菩薩摩诃薩,無方便心行六波羅蜜,入空、無相、無作中,不能上菩薩位,亦不墮聲聞、辟支佛地;愛著諸功德法,于五衆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取相心著:言是道非道,是應行是不應行;如是等取相分別,是菩薩頂墮。何等是住頂?如上所說諸法愛斷,于愛法亦複不取,如住頂義中說。若菩薩摩诃薩行般若波羅蜜時,內空中不見外空,外空中不見內空,不空中不見內外空,內外空中不見外空,乃至無法有法空,亦如是。複次,上位菩薩得無等等心,亦不自高,知心相真空,諸有無等戲論滅。」
337《大智度論》卷35(大正25,342c12-13)。
338《大智度論》卷35(大正25,342c13-14)。
339《大智度論》卷35(大正25,342c22-23)。
340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2〈往生品第四〉(大正8,226a)。
341《成唯識論》卷9(大正31,48c)︰「所知障者,謂執遍計所執諸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,見、疑、無明、愛、恚慢等,覆所知境,無顛倒性,能障菩提,名所知障。……此障但與不善、無記二心相應,論說無明唯通不善無記性故;癡、無癡等不相應故;煩惱障中,此障必有,彼定用此爲所依。」
342《阿毗昙毗婆沙論》卷37〈2 使揵度〉(大正28,277a21-23):「複次,若永斷二種無知,謂染汙、不染汙,是名爲佛。聲聞、辟支佛,雖斷染汙無知,不斷不染汙者。」
343 印順導師《勝鬘經講記》(p.155):「佛法本源于《阿含》毗尼,今略爲敘述。總攝一切煩惱,爲見一處及叁界愛──四種,爲佛法共義,大乘不共說有五種。然《阿含》及毗尼說:阿羅漢斷煩惱,但有不斷的,名爲習氣。此習氣,即本經的住地。羅漢不斷習氣,辟支佛稍侵習氣,唯有佛,煩惱習氣一切斷盡。二乘不斷的習氣,在聲聞學派中,稱爲不染汙無知。無知即無明的別名;習氣,是極微細的無明,這與大乘的無明住地一致。龍樹說:『聲聞辟支佛習氣,于菩薩爲煩惱』。聲聞學者,以爲習氣是不染汙的,無礙于生死的;而在大乘學者看來,習氣是微細的染汙,還是要招感變易生死的。二乘不斷,而唯佛斷盡的無明,大乘學者說,菩薩在修行中,已分分漸除;佛究竟斷盡無明。所以,或分無明爲十一重,二十二愚等。大乘所說的無明住地,實爲根本教典所固有的,不過與聲聞學者解說不同。」
344(1)《解深密經》卷4〈7 地波羅蜜多品〉(大正16,704b29-c2)。
(2)演培法師的標點:「于如來地有二愚癡:一者、于一切所知境界極微細著愚癡;二者、極微細礙愚癡;及彼麁重爲所對治。」(《解深密經語體釋》,p.480)另外,其诠釋佛地有二愚癡:一是最根本微細的所知障,二是煩惱障種。這二愚癡及彼粗重,爲佛地所治之對象。(《解深密經語體釋》,p.485)
345(1)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下(大正31,148c):「果圓滿轉,謂永無障,一切相不顯現,最清淨真實顯現,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。」
(2)印順導師《攝大乘論講記》p.473- p.475:「果圓滿轉:成佛時,永無煩惱、所知二障,一切義相不顯現,而最清淨真實的法界徹底顯現。這最清淨的真實,圓融無礙,能于一切相得大自在,無所不能。果圓滿即是叁德具足:永無有障,諸相不現,是斷德;最清淨法界真實性顯現,是智德;于法自在廣利衆生是恩德。」
346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372〈65 叁漸次品〉(大正6,919b22-27):「我本修行菩薩行時,通達無上正等菩提,皆以無性爲自性已,能用一念相應妙慧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,如實覺知苦、集、滅、道聖谛都無所有,成就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、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邊功德。」
347 印順導師《藥師經講記》(p.45):「如來的正報(佛身)與依報(佛世界)。」
348《金光明最勝王經》卷2(大正16,408…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