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4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所住修道。五、究竟位,谓住无上正等菩提。云何渐次悟入唯识?谓诸菩萨于识相性资粮位中能深信解。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,引发真见。在通达位如实通达。修习位中如所见理数数修习,伏断余障。至究竟位出障圆明,能尽未来化有情类,复令悟入唯识相性。」

  (2)另参见《唯识三十论颂》(大正31,61b)。

  297(1)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1:「有些修菩萨行而暂时失败了的,名『败坏菩萨,亦有悲心。治以国法,无所贪利;虽有所恼,所安者多,治一恶人以成一家』等。」

  (2)《大智度论》卷29(大正25,271a-b);卷36(大正25,323c)。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4(大正26,38a-b);卷9(大正26,66b)。

  298(1)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4〈十地品〉(大正10,181b13-23):「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,故生欢喜。何以故?此菩萨得欢喜地已,所有怖畏悉得远离。所谓不活畏、恶名畏、死畏、恶道畏、大众威德畏。如是怖畏皆得永离。何以故?此菩萨离我想故,尚不爱自身,何况资财,是故无有不活畏。不于他所,希求供养,唯专给施一切众生,是故无有恶名畏。远离我见,无有我想,是故无有死畏。自知死已,决定不离诸佛菩萨,是故无有恶道畏。我所志乐,一切世间,无与等者,何况有胜,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。菩萨如是,远离惊怖毛竖等事。」

  (2)《十住毗婆沙论》卷2〈地相品第3〉(大正26,27a-28b)。

  299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4〈十地品第26之1〉(大正10,183a17-21):「此菩萨因供养诸佛故,得成就众生法。以前二摄,摄取众生,谓布施、爱语。后二摄法,但以信解力故,行未善通达。是菩萨,十波罗蜜中,檀波罗蜜增上;余波罗蜜非不修行,但随力随分。」

  300《宝行王正论》(大正32,503c)。

  301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(大正10,186 c9-15):「此菩萨四摄法中,爱语偏多。十波罗蜜中,持戒偏多,余非不行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。菩萨住此地,多作转轮圣王,为大法主,具足七宝,有自在力,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,以善方便,令其安住十善道中。」

  302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(大正10,188c20-23):「此菩萨于四摄中,利行偏多。十波罗蜜中,忍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菩萨第三发光地。」

  303(1)《大智度论》卷5(大正25,95c9-96a16):「何以故名陀罗尼?云何陀罗尼?答曰:陀罗尼,秦言能持,或言能遮。能持者,集种种善法,能持令不散不失。譬如完器盛水,水不漏散。能遮者,恶不善根心生,能遮令不生;若欲作恶罪,持令不作,是名陀罗尼。…复次,得陀罗尼菩萨,一切所闻法,以念力故,能持不失。…是陀罗尼多种:一名闻持陀罗尼,得是陀罗尼者,一切语言诸法,耳所闻者,皆不忘失,是名闻持陀罗尼。」

  (2)印顺导师《华雨集(一)》〈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〉p.106-p.107:「陀罗尼,即「总持」之义,共有四种:一、法陀罗尼,即文字陀罗尼。听法之后,便不会忘记,随闻能记……。第二是义陀罗尼,即能够了解通达义理,并且予以相互贯通……。第三是咒陀罗尼……。第四是胜义陀罗尼,这是与证悟真理有关的。证悟胜义谛,于一切法得通达,才是最上的陀罗尼。」

  304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5〈十地品第26之2〉(大正10,188a14-c3)。

  305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(大正10,190b28-c1):「此菩萨,于四摄中,同事偏多。十波罗蜜中,精进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。」

  306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(大正10,189c17-190a20)。

  307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(大正10,192c9-11)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禅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五难胜地。」

  308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6〈十地品第26之3〉(大正10,191b26-c12)。

  309《大智度论》卷71(大正25,556b)。或言「般若将入毕竟空,绝诸戏论;方便将出毕竟空,严土熟生。」

  310《大智度论》卷71(大正25,556b)。

  311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〈十地品第26之4〉(大正10,195a23-25):「此菩萨,十波罗蜜中,般若波罗蜜偏多,余非不修,但随力随分。佛子!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。」

  312《大乘入楞伽经》卷4(大正16,607b):「譬如海中木,常随波浪转,声闻心亦然,相风所漂激。虽灭起烦恼,犹被习气缚,三昧酒所醉,住于无漏界。彼非究竟趣,亦复不退转,以得三昧身,乃至劫不觉。譬如昏醉人,酒消然后悟,声闻亦如是,觉后当成佛。」(另见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卷2,大正16,497c)。

  313「佛劝菩萨如悲愿力不充,不要入灭尽定」,参见:

  (1)《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》卷592〈第十五静虑波罗蜜多分之二〉(大正7,1064b-c):「…尔时,满慈子白佛言:世尊!我谓声闻所得诸定胜菩萨定。所以者何?声闻具得九次第定,菩萨于中唯得前八,菩萨不得灭受想定故,声闻定胜诸菩萨。尔时世尊告满慈子:菩萨亦得灭受想定,谓于此定已得自在但不现入。所以者何?如来不许诸菩萨众现入此定,勿由现入退堕声闻或独觉地。…满慈子!勿诸菩萨由入此定,便堕声闻或独觉地,或谓诸佛与二乘等故,佛世尊不许现入。…如是菩萨有殊胜智,由此智故能数现入灭受想定,但佛不许故不现入。所以者何?菩萨若入灭受想定便非时处,若时菩萨坐菩提座永害一切虚妄相想证甘露界,尔时方入灭受想定,后证无上正等菩提转妙*轮,具三十二相利益安乐无量有情。尔时,满慈子白佛言:世尊!诸菩萨摩诃萨甚为希有能作难作,谓虽有力引漏尽智,而为有情不证漏尽。…是诸菩萨方便善巧,于一切定虽得自在而能不入。…。」

  (2)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51:「法救非常重视般若的力用,如说:菩萨「欲广修般罗若故,于灭尽定心不乐入。……此说菩萨未入圣位」。菩萨在凡夫位,重般若而不重深定(等到功德成就,定慧均等──第七地,就进入不退转的圣位),为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多,而以般若为摄导者的明证。这才能三大阿僧祇劫,或无量无数劫,长在生死流转中,修佛道,度众生。」

  (3)印顺导师《性空学探源》,p.76:「灭尽定,有部谓是三果以上圣者为止息受想等心的烦乱而修的,把它看为纯粹的禅定;而大众分别说系等(《成实论》也是兼取大众分别说之义的),则谓灭定也就是烦恼灭,是第八解脱;到大乘经,如《华严十地经》,则说此定是七地菩萨证入诸法甚深空理的定,这也是把禅定与空慧结合成一的。修定可以通达真理得解脱,大家是共同的;不过,有的在定慧差别的立场说,有的在定慧综合的立场说,影响大小学派的思想分流。」(其他详参:印顺导师《空之探究》p.40;p.152-p.153。)

  314(1)详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23(大正27,117c)。《俱舍论》卷9(大正29,48c-49a)。

  (2)印顺导师: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190-p.192:「缘起是「佛法」的中道说,经说的支数不一,以十二支缘起为准。十二支缘起,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系列,是生命的缘起,而缘起法则是可通于非情的。有部论师对缘起的解释,各有所重,所以缘起有四种,一、剎那,二、连缚,三、分位,四、远续。

  一、剎那缘起:与迦旃延尼子同时的寂授──设摩达多所说。一剎那中,有无明、行...老死等十二支。一剎那中,与一念中相近。《华严经》「十地品」说:「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作;十二缘分,是皆依心」;「知十二因缘,在于一心中」(《华严经》卷25,大正9,558c、560a)。一心缘起,可说受到剎那缘起的影响。

  二、连缚缘起:世友《品类足论》说「云何缘起?谓一切有为法」。一切有为法,通于有漏、无漏;有先后或同时的因果关系,所以名为连缚。

  三、分位缘起:《发智论》说:无明、行,是前生的因;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是现生的果。爱、取、有,是现生的因;生、老死,是未来生的果。十二支通于三世,有两重因果。所以名为分位,是阶段的意思。以人来说,如识入母胎,新生命开始,名为「识」。胎中肉团,还没有成(人)形阶段,名为「名色」。胎中人形成就,眼、耳等形成,名为「六处」。十二支,是三世因果的十二阶段。每一阶段,在欲、色界的,都具足五蕴,以五蕴为体。名为「无明」、「识」等,是约这一阶段的特性而说,并非只是「无明」或「识」等。

  四、远续缘起:是《界身足论》说的。生死业报,是不限于前后二生的。可能很久以前的惑业因缘,到今生才受报;今生的惑业因缘,要多少生以后才受报。所以生死业报的十二支,是通于久远的,名为「远续」。

  这四说,毗婆沙师认为都是合理的;特别是世友的「连缚缘起」,通于一切有为法,受到《大毗婆沙论》编集者的称赞:「是了义」说,「是胜义」说。然佛说十二缘起重于惑业苦的三世因果;声闻乘法重于生死的解脱,所以毗婆沙师还是以「分位缘起」为主。」

  315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(大正10,194a)。

  316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37〈十地品第26之4〉(大正10,197c…
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