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来藏。」(大正31,828d注4、5、6)〕
(2)印顺导师《如来藏之研究》:「如来法身,不差别真如,毕竟定佛(种)性,不就是如来藏的三义吗?所以三义只是一事,不过说明不同:从佛说到遍众生中,是法身遍满义;从众生说到有佛性,是佛种性义;约众生与佛平等说,是真如无差别义。虽有三义,都是为了说明一切众生有如来藏。」(另详参p.167- p.168)
278(1)《宝性论》卷4,〈为何义说品第7〉(大正31,840b-c):「问曰:真如、佛性、如来藏义,住无障阂究竟菩萨地,菩萨第一圣人亦非境界,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。若如是者,何故乃为愚痴颠倒凡夫人说?答曰:以是义故略说四偈:处处经中说,内外一切空,有为法如云,及如梦幻等。此中何故说,一切诸众生,皆有如来性,而不说空寂。以(1)有怯弱心,(2)轻慢诸众生,(3)执着虚妄法,(4)谤真如佛性,(5)计身有神我,为令如是等,远离五种过,故说有佛性。此四行偈以十一偈略释应知。偈言:诸修多罗中,说有为诸法,谓烦恼业等,如云等虚妄。烦恼犹如云,所作业如梦,如幻阴亦尔,烦恼业生故。先已如是说,此究竟论中,为离五种过,说有真如性。以众生不闻,不发菩提心,或有怯弱心,欺自身诸过。未发菩提心,生起欺慢意,见发菩提心,我胜彼菩萨。如是憍慢人,不起正智心,是故虚妄取,不知如实法。妄取众生过,不知客染心,实无彼诸过,自性净功德。以取虚妄过,不知实功德,是故不得生,自他平等慈。闻彼真如性,起大勇猛力,及恭敬世尊,智慧及大悲。生增长五法,不退转平等,无一切诸过,唯有诸功德。取一切众生,如我身无异,速疾得成就,无上佛菩提。」
(《佛性论》卷1〈缘起分第1〉,大正31,787a8-b28)
(2)印顺导师《如来藏之研究》p.239:「《宝性论》「本颂」说:为了使众生远离五种过失,第五过失是「计身有神我」,所以说众生有佛性,也有为了诱化外道执我见而说有佛性(如来藏别名)的意义。但《释论》说:「以取虚妄过,不知实功德,是故不得生,自他平等慈」。《佛性论》解说为:「由闻佛说佛性故,知虚妄过失,真实功德,则于众生中起大悲心;无有彼此,故除我执」。这是以自他平等的大我,离虚妄的小我。《显扬圣教论》说:「当知此平等心性,即是大我阿世耶,及广大阿世耶」,与《宝性论释》同一意义。这固然是本于真如无差别义,但对应机说教──「断愚夫畏无我句」,「开引计我诸外道」的教意,《楞伽经》显然更胜一着!」
279 印顺导师《中观论颂讲记》(p.310-p.312):「本品(〈观法品〉)的意义,中观家的解释,每有不同。如体悟的真理,是大乘所悟的?是小乘所悟的?大小乘所悟的,是同是异?这都是诤论所在。清辨说:小乘唯悟我空,大乘悟我法二空。所以他解释本品时,就依这样的见解去分别,以为这颂是小乘所悟的,那颂是大乘所悟的。月称说: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,小乘也同样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。所以他解释本品时,不分别大小。〔印顺导师评:〕依本论(《中论》)以考察论主的真意,月称所说是对的。本品先明我空,后明法空。大乘、小乘的正观实相,确乎都要从我空下手的;通达了我空,即能通达我所法空。有我见必有我所见,得我空也可得法空。所以释尊的本教,一致的直从我空入手。其中,悟二空浅的是小乘,如毛孔空;悟二空深的是大乘,如太虚空。悟入有浅深差别,而所悟的是同一空性;真理是不二的。本品在全论的科判中,青目的《中观论释》,西藏的《无畏论》,佛护的《中论释》等,都说后二品是以声闻法入第一义,前二十五品是以大乘法入第一义。这样,本品是依大乘法悟入第一义了。〔印顺导师评:〕但细究全论,实依四谛开章,本不能划分大小。本品的颂文,从无我入观,到辟支佛的悟入,也决非与二乘不同。所以,本品是正确指示佛法悟入真实的真义,即释尊本教(阿含)所开示的;三乘学者,无不依此观门而悟入的。……佛的根本教典,主要的明体悟我空,所以论主说《阿含》多明无我,多说我空。但佛的本意,生死根本,是妄执实有,特别是妄执实有的自我,所以多开示无我空。如能真的解了我空,也就能进而体悟诸法无实的法空了。……从破我下手,显示诸法的真实,为三乘学者共由的解脱门。……一切法性空,却要从我空入手,此是本论如实体见释尊教意的特色。」
280 《大乘掌珍论》卷下(大正30,275a)。
281《楞伽经》卷2(大正16,492a):「复次大慧!有四种禅,云何为四?谓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云何愚夫所行禅?谓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修行者,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锁,无常、苦、不净相,计着为首。如是相不异观,前后转进,想不除灭,是名愚夫所行禅。云何观察义禅?谓人无我自相共相,外道自他俱无性已。观法无我彼地相义,渐次增进,是名观察义禅。云何攀缘如禅?谓妄想二无我妄想,如实处不生妄想,是名攀缘如禅。云何如来禅?谓入如来地,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,成办众生不思议事,是名如来禅。」
282(1)《大乘密严经》卷下(大正16,747a15-20):「如来清净藏,亦名无垢智,常住无始终,离四句言说。佛说如来藏,以为阿赖耶,恶慧不能知,藏即赖耶识。如来清净藏,世间阿赖耶,如金与指环,展转无差别。」
(2)印顺导师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308:「《楞伽》与《密严经》,是在如来藏我的基石上,融摄了瑜伽学──阿赖耶识为依止的唯识学,充实了内容,成为「「真常(为依止的)唯心论」。在通俗的譬喻教化下,引向修证,为出现「秘密大乘佛法」的有力因素。」
283 渗和:掺合混杂。(《汉语大词典(六)》,p.114)
284 参见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,p.274;或:《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》卷1(大正18,1b-c)等。
285(1)《大智度论》卷76(大正25,598c5-9):「是六波罗蜜等是自利法;行者欲以六波罗蜜教化众生、净佛世界,应以四摄法摄取众生。四摄法义,如先说。如是自利利他故,佛说六波罗蜜等、三十七品等诸法是世尊、是道等。」
(2)《瑜伽师地论》卷43(大正30,532b10-11):「所有波罗蜜多,能自成熟一切佛法;所有摄事,能成熟他一切有情。」
286 呰〔ㄗˇ〕:通“訾”。诋毁。(《汉语大词典(三)》,p.320)
287 印顺导师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p.1105- p.1108:「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菩萨行位,或十住以前立十信,在中国佛教中,是众所周知的。这主要是受了《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》、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的影响。......论到菩萨行位,
1、《梵网经》立四十位(卷上,大正24,997c-998a):
十发趣心、十长养心、十金刚心、十地(即佛地)。
2、《仁王经》立四十一位(卷上,大正8,826b-828a):
习种性(十信心)、性种性(十止心)、道种性(十坚心)、十地、萨婆若。
3、《璎珞本业经》立四十二位(卷上,大正24,1012c-1013a):
习种性(十住)、性种性(十行)、道种性(十回向)、圣种性(十地)、等觉、妙觉(一切智地)。......
依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(卷上,大正24,1011c)说:十住以前的名字菩萨,修十信心,如十信成就了,进入初住。《仁王经》(卷下,大正8,831b)也有「习忍」以前的十善(或十信)菩萨。十住以前立十信位,所以中国有五十一位,或五十二位说。(编者按:《仁王经》的「心」,《梵网经》称为「忍」,故「习忍」即指十住之前的位置。)
288 三心相应:菩提心相应(伟大目标),大悲为上首(纯正动机),无所得为方便(适当技巧)。(详参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2;p.282。《佛法概论》,p.253)
289 参见印顺导师《佛法概论》第十九章、第二节,p.251-259。
290 参见印顺导师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9。
291 造次颠沛:流离困顿。语出《论语
里仁》: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 南朝 梁 刘勰 《文心雕龙
祝盟》:“虽造次颠沛,必于祝矣。”《旧唐书
忠义传序》:“古之德行君子,动必由礼,守之以仁,造次颠沛,不愆于素。” 元 刘埙 《隐居通议
理学一》:“人有迫于饥寒之患,为衣食之谋,造次颠沛,未尝忘也。”(《汉语大词典(十)》,p.898)。
292 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》卷下(大正8,841b)。
293 《摄大乘论本》卷下(大正31,146b)。
294 持明仙人:乃密教胎藏界、持咒,或具神通力之仙人;又或称为婆罗门教湿婆神之侍从。(详参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63)
295 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内容:参见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卷下(大正24,1017a-c)。(详见附录)
296(1)瑜伽行派安立五种行位:《成唯识论》卷9(大正31,48b5-20):「如是所成唯识相性,谁于几位如何悟入?谓具大乘二种姓者,略于五位渐次悟入。何谓大乘二种种姓?一、本性住种姓,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;二、习所成种姓,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。要具大乘此二种姓,方能渐次悟入唯识。何谓悟入唯识五位?一、资粮位,谓修大乘顺解脱分。二、加行位,谓修大乘顺决择分。(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)三、通达位,谓诸菩萨所住见道。四、修习位,谓诸…
《成佛之道讲义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