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來藏。」(大正31,828d注4、5、6)〕

  (2)印順導師《如來藏之研究》:「如來法身,不差別真如,畢竟定佛(種)性,不就是如來藏的叁義嗎?所以叁義只是一事,不過說明不同:從佛說到遍衆生中,是法身遍滿義;從衆生說到有佛性,是佛種性義;約衆生與佛平等說,是真如無差別義。雖有叁義,都是爲了說明一切衆生有如來藏。」(另詳參p.167- p.168)

  278(1)《寶性論》卷4,〈爲何義說品第7〉(大正31,840b-c):「問曰:真如、佛性、如來藏義,住無障閡究竟菩薩地,菩薩第一聖人亦非境界,以是一切智者境界故。若如是者,何故乃爲愚癡顛倒凡夫人說?答曰:以是義故略說四偈:處處經中說,內外一切空,有爲法如雲,及如夢幻等。此中何故說,一切諸衆生,皆有如來性,而不說空寂。以(1)有怯弱心,(2)輕慢諸衆生,(3)執著虛妄法,(4)謗真如佛性,(5)計身有神我,爲令如是等,遠離五種過,故說有佛性。此四行偈以十一偈略釋應知。偈言:諸修多羅中,說有爲諸法,謂煩惱業等,如雲等虛妄。煩惱猶如雲,所作業如夢,如幻陰亦爾,煩惱業生故。先已如是說,此究竟論中,爲離五種過,說有真如性。以衆生不聞,不發菩提心,或有怯弱心,欺自身諸過。未發菩提心,生起欺慢意,見發菩提心,我勝彼菩薩。如是憍慢人,不起正智心,是故虛妄取,不知如實法。妄取衆生過,不知客染心,實無彼諸過,自性淨功德。以取虛妄過,不知實功德,是故不得生,自他平等慈。聞彼真如性,起大勇猛力,及恭敬世尊,智慧及大悲。生增長五法,不退轉平等,無一切諸過,唯有諸功德。取一切衆生,如我身無異,速疾得成就,無上佛菩提。」

  (《佛性論》卷1〈緣起分第1〉,大正31,787a8-b28)

  (2)印順導師《如來藏之研究》p.239:「《寶性論》「本頌」說:爲了使衆生遠離五種過失,第五過失是「計身有神我」,所以說衆生有佛性,也有爲了誘化外道執我見而說有佛性(如來藏別名)的意義。但《釋論》說:「以取虛妄過,不知實功德,是故不得生,自他平等慈」。《佛性論》解說爲:「由聞佛說佛性故,知虛妄過失,真實功德,則于衆生中起大悲心;無有彼此,故除我執」。這是以自他平等的大我,離虛妄的小我。《顯揚聖教論》說:「當知此平等心性,即是大我阿世耶,及廣大阿世耶」,與《寶性論釋》同一意義。這固然是本于真如無差別義,但對應機說教──「斷愚夫畏無我句」,「開引計我諸外道」的教意,《楞伽經》顯然更勝一著!」

  279 印順導師《中觀論頌講記》(p.310-p.312):「本品(〈觀法品〉)的意義,中觀家的解釋,每有不同。如體悟的真理,是大乘所悟的?是小乘所悟的?大小乘所悟的,是同是異?這都是诤論所在。清辨說:小乘唯悟我空,大乘悟我法二空。所以他解釋本品時,就依這樣的見解去分別,以爲這頌是小乘所悟的,那頌是大乘所悟的。月稱說:大乘固然悟我法二空,小乘也同樣的可以悟入我法二空性。所以他解釋本品時,不分別大小。〔印順導師評:〕依本論(《中論》)以考察論主的真意,月稱所說是對的。本品先明我空,後明法空。大乘、小乘的正觀實相,確乎都要從我空下手的;通達了我空,即能通達我所法空。有我見必有我所見,得我空也可得法空。所以釋尊的本教,一致的直從我空入手。其中,悟二空淺的是小乘,如毛孔空;悟二空深的是大乘,如太虛空。悟入有淺深差別,而所悟的是同一空性;真理是不二的。本品在全論的科判中,青目的《中觀論釋》,西藏的《無畏論》,佛護的《中論釋》等,都說後二品是以聲聞法入第一義,前二十五品是以大乘法入第一義。這樣,本品是依大乘法悟入第一義了。〔印順導師評:〕但細究全論,實依四谛開章,本不能劃分大小。本品的頌文,從無我入觀,到辟支佛的悟入,也決非與二乘不同。所以,本品是正確指示佛法悟入真實的真義,即釋尊本教(阿含)所開示的;叁乘學者,無不依此觀門而悟入的。……佛的根本教典,主要的明體悟我空,所以論主說《阿含》多明無我,多說我空。但佛的本意,生死根本,是妄執實有,特別是妄執實有的自我,所以多開示無我空。如能真的解了我空,也就能進而體悟諸法無實的法空了。……從破我下手,顯示諸法的真實,爲叁乘學者共由的解脫門。……一切法性空,卻要從我空入手,此是本論如實體見釋尊教意的特色。」

  280 《大乘掌珍論》卷下(大正30,275a)。

  281《楞伽經》卷2(大正16,492a):「複次大慧!有四種禅,雲何爲四?謂愚夫所行禅、觀察義禅、攀緣如禅、如來禅。雲何愚夫所行禅?謂聲聞、緣覺、外道修行者,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,無常、苦、不淨相,計著爲首。如是相不異觀,前後轉進,想不除滅,是名愚夫所行禅。雲何觀察義禅?謂人無我自相共相,外道自他俱無性已。觀法無我彼地相義,漸次增進,是名觀察義禅。雲何攀緣如禅?謂妄想二無我妄想,如實處不生妄想,是名攀緣如禅。雲何如來禅?謂入如來地,行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,成辦衆生不思議事,是名如來禅。」

  282(1)《大乘密嚴經》卷下(大正16,747a15-20):「如來清淨藏,亦名無垢智,常住無始終,離四句言說。佛說如來藏,以爲阿賴耶,惡慧不能知,藏即賴耶識。如來清淨藏,世間阿賴耶,如金與指環,展轉無差別。」

  (2)印順導師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p.308:「《楞伽》與《密嚴經》,是在如來藏我的基石上,融攝了瑜伽學──阿賴耶識爲依止的唯識學,充實了內容,成爲「「真常(爲依止的)唯心論」。在通俗的譬喻教化下,引向修證,爲出現「秘密大乘佛法」的有力因素。」

  283 滲和:摻合混雜。(《漢語大詞典(六)》,p.114)

  284 參見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,p.274;或:《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卷1(大正18,1b-c)等。

  285(1)《大智度論》卷76(大正25,598c5-9):「是六波羅蜜等是自利法;行者欲以六波羅蜜教化衆生、淨佛世界,應以四攝法攝取衆生。四攝法義,如先說。如是自利利他故,佛說六波羅蜜等、叁十七品等諸法是世尊、是道等。」

  (2)《瑜伽師地論》卷43(大正30,532b10-11):「所有波羅蜜多,能自成熟一切佛法;所有攝事,能成熟他一切有情。」

  286 呰〔ㄗˇ〕:通“訾”。诋毀。(《漢語大詞典(叁)》,p.320)

  287 印順導師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》p.1105- p.1108:「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菩薩行位,或十住以前立十信,在中國佛教中,是衆所周知的。這主要是受了《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》、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的影響。......論到菩薩行位,

  1、《梵網經》立四十位(卷上,大正24,997c-998a):

  十發趣心、十長養心、十金剛心、十地(即佛地)。

  2、《仁王經》立四十一位(卷上,大正8,826b-828a):

  習種性(十信心)、性種性(十止心)、道種性(十堅心)、十地、薩婆若。

  3、《璎珞本業經》立四十二位(卷上,大正24,1012c-1013a):

  習種性(十住)、性種性(十行)、道種性(十回向)、聖種性(十地)、等覺、妙覺(一切智地)。......

  依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(卷上,大正24,1011c)說:十住以前的名字菩薩,修十信心,如十信成就了,進入初住。《仁王經》(卷下,大正8,831b)也有「習忍」以前的十善(或十信)菩薩。十住以前立十信位,所以中國有五十一位,或五十二位說。(編者按:《仁王經》的「心」,《梵網經》稱爲「忍」,故「習忍」即指十住之前的位置。)

  288 叁心相應:菩提心相應(偉大目標),大悲爲上首(純正動機),無所得爲方便(適當技巧)。(詳參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2;p.282。《佛法概論》,p.253)

  289 參見印順導師《佛法概論》第十九章、第二節,p.251-259。

  290 參見印順導師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79。

  291 造次顛沛:流離困頓。語出《論語

  裏仁》:“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。”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

  祝盟》:“雖造次顛沛,必于祝矣。”《舊唐書

  忠義傳序》:“古之德行君子,動必由禮,守之以仁,造次顛沛,不愆于素。” 元 劉埙 《隱居通議

  理學一》:“人有迫于饑寒之患,爲衣食之謀,造次顛沛,未嘗忘也。”(《漢語大詞典(十)》,p.898)。

  292 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》卷下(大正8,841b)。

  293 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下(大正31,146b)。

  294 持明仙人:乃密教胎藏界、持咒,或具神通力之仙人;又或稱爲婆羅門教濕婆神之侍從。(詳參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p.263)

  295 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之內容:參見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卷下(大正24,1017a-c)。(詳見附錄)

  296(1)瑜伽行派安立五種行位:《成唯識論》卷9(大正31,48b5-20):「如是所成唯識相性,誰于幾位如何悟入?謂具大乘二種姓者,略于五位漸次悟入。何謂大乘二種種姓?一、本性住種姓,謂無始來依附本識法爾所得無漏法因;二、習所成種姓,謂聞法界等流法已聞所成等熏習所成。要具大乘此二種姓,方能漸次悟入唯識。何謂悟入唯識五位?一、資糧位,謂修大乘順解脫分。二、加行位,謂修大乘順決擇分。(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)叁、通達位,謂諸菩薩所住見道。四、修習位,謂諸…

《成佛之道講義 第五章、大乘不共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